咋看上去,這似乎是一個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其實,答案還是很復(fù)雜的。
以1967年的平均工資587元為基數(shù),2007年平均工資增長到24932元,累計升幅是4147.36%或41.47倍。但這只是名義貨幣工資的漲幅,不是真實的漲幅。
經(jīng)濟學(xué)認為,衡量工資的真實漲幅,需要剔除物價的影響,簡便算法是用名義漲幅除以同期CPI漲幅。由此得到的答案是,40年來國內(nèi)職工平均工資的真實漲幅是7.1倍左右。當(dāng)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結(jié)果,因為沒有考慮CPI中的恩格爾系數(shù)。
其實,還有另一種辦法來衡量工資的真實漲幅,這就是購買力比較。
以面粉為例,40年前每公斤價格大致是0.35元(憑糧本定量供給),如今的價格大致是2.2元。這就是說,40年前國內(nèi)職工年均工資理論上可以購買1677公斤面粉,而如今的年均工資可以購買11333公斤面粉,上漲了5.76倍。
再以大白菜為例。40年前的價格是每公斤0.04元,一個月的平均工資48.92元,可以購買1223公斤大白菜。如今,大白菜每公斤價格大致是1元,一個月的平均工資可以購買2077公斤大白菜。如此說來,中國人的工資購買力僅上漲了不到70%。
如果按照原油計算,40年前國際市場每桶原油不到2美元,按照當(dāng)時的匯率,換算成人民幣的價格不到3.5元一桶。當(dāng)時中國人的年均工資可以購買168桶原油。到如今,按照今年10月份平均價格大致80美元一桶以及6.83∶1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如今中國人的年均工資僅可以購買不到46桶原油。按照原油購買力計算,40年后中國人的工資大幅下降了73%。
進一步說,面粉購買力雖然有了明顯的上漲,但只能說明中國人目前的工資水平僅僅是溫飽型。原油購買力下降了,則說明中國還遠遠不是工業(yè)化國家,至少是從絕大多數(shù)人的工資購買力水平看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