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茶文化是嶺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肮し颉保緸椴杳ㄒ环N中等茶),后演化為烹茶方法?!肚宄笆反笥^ 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p>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為潮州地區(qū)飲茶習俗的文化現(xiàn)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夫茶的盛行
潮州工夫茶,在當?shù)夭环盅潘祝制毡?,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并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lián)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閑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縣長”)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詞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騷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后,在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嘴,來試湖山處女泉?!?/p>
工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jù)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志之烹制法。” 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fā)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xiàn)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價值取向。工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朱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前功盡廢。潮州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沖、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沖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沖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后,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細者置于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沖點——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以防“沖破茶膽”,茶葉沖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刮去,然后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后,即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沖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后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xù)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huán)篩酒以至于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工夫茶之道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講究食茶的禮節(jié),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后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面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
生活如此美好,如此愜意,農夫忘記了勞作的疲憊、工人忘記了工作中的某種乏味、老年人忘記了等待日落的孤寂。在這樣的氣氛中,人們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認同、和諧相處。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文化熏陶出了潮州人“和人和群”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和諧的本性,和諧的本性又創(chuàng)造了和諧的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