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主持:吳志翔,學者、隨筆作家,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教育信息報》副主編。著有《肆虐的狂歡——傳媒美學談》、《詩酒年華》、《憂郁的享受》、《性感的美學》、《為教師聲辯》等。
體育活動之所以有強大的吸引力,應該與人天性中原始的好勝心有關。從孩提時代我們就體驗過,成為勝利者給自己以及自己的團隊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心理快感,這是一種被稱做“榮譽感”的東西。無論是山村里的嬉戲,還是國際間的角逐,這種榮譽感所系的勝負心是始終無法被超越的??墒莿儇撔奶珶霟?,榮譽感太強烈,就會賦予單純的身體間的對抗以過多的象征意味,從而令體育比賽變得丑陋,使之背離游戲娛樂、強身健體的初衷,反而扭曲心靈、異化身體。
直接投身于體育運動中的人,能夠在短短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中內展示并證明自己,他們在此刻獲得平常生活很少出現的“巔峰體驗”。而我們觀看比賽的人,在快感的強度上當然要比運動員差很多,除了得到形體或運動形式上所帶來的視覺審美享受,我們收獲更多的是一種分享性和代償性的心理滿足。
我們因為自己的身體運動能力不夠出色,所以會在潛意識中把自己幻想為場上的競技者,把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成功渴望投射到有情感認同的對象上,也就是你喜歡的運動員。于是,我們會感到緊張興奮,以及在這種緊張感得到緩解時的歡愉,如果自己移情的對象贏下比賽,我們更能獲得一種代償性的心理滿足。所以說,體育比賽除了能制造快樂以外,它也是件挺勵志的事。當我們將激情和愿望投射到某個運動者身上,那么,無論他們失敗還是成功,我們的內趨力都會被引爆,好像自己也要大干一場一樣。盡管有時,挫敗令人郁悶,但也許正是因此,才會激勵人更努力地去彌補自身的缺陷,實現自己的夢想,在“自卑”中實現“超越”。畢竟,人可以本能地走出任何情緒的洼地,就像哲學家說的那樣:“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拯救。”
但是,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喜歡并不等于癡迷。因為我始終抱有懷疑:過度地癡迷于觀看各類體育賽事,常常窩在沙發(fā)床頭,熬到三更半夜,盯著電視光看不練,是不是有點病態(tài),會不會成為一個“體育病人”呢?適度的移情、適度的幻想補償、適度的精力發(fā)泄和游戲沖動,顯然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但是如果過分沉溺,恐怕就是屬于“撐”得太厲害、“閑”得太無聊,而且,情況似乎會變成這樣:越是愛看體育比賽,自己就越是懶得動彈,越是缺乏行動力。
當然,如果我們要減少點因為躺在沙發(fā)上癡迷球賽而產生的愧疚感,倒是可以找出一點心理學上的依據來為自己開脫:英國的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人只需想象自己在鍛煉,就可以增強肌肉的力量。這樣的觀點其實并不新鮮,在美學史上有著名的“內摹仿說”和“肌肉摹仿說”,說人在欣賞的時候會發(fā)生不易察覺的內在摹仿,比如看賽馬的時候,觀眾的肌肉也會跟隨其節(jié)奏而有所動作。但是,我們總不能自欺欺人地說,我看了場現場直播就等于做了番鍛煉吧。
人有一些癖好是無可指責的。但總體而言,體育運動應該是在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它應該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簡單,也應該讓一個人在活動身體的同時讓心靈得到休息。對經常處于焦慮狀態(tài)、心靈負荷過重的現代人來說,體育應該成為一個清空情緒垃圾的法寶,是一次自己生命活力得到解放的操練,無論是看還是做都應如此。
在這個充滿奧運精神的火熱夏季,我希望體育帶給我們的是純粹的快樂,沒有失去節(jié)制的象征性,沒有走火入魔的榮辱感,沒有只看不動的慣性懶惰,只有帶點原始味道的,簡簡單單的愉悅和滿足。
圖/傅樹清 編輯/張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