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美國人,1816年,家人被趕出了居住地,他必須工作來供養(yǎng)家人……
1832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fā)言人,沒有成功;1834年,再次競選州議員,他贏了;1838年,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fā)言人,沒有成功;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落選了;1846年,再次參加國會大選,當(dāng)選了;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落選了;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內(nèi)擔(dān)任土地局長的工作,被拒絕了;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了;1856年,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爭取副總統(tǒng)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張;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再度失??;1860年,當(dāng)選美國總統(tǒng)。他,就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林肯。林肯總統(tǒng)的經(jīng)歷為“成功”作了最貼切的詮釋。
長相有缺憾,很多人因此都有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壓抑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甚至?xí)绊懭艘惠呑?。但是,有缺憾的人并不是一無所長、一事無成的傻子,有時,恰恰是沉重的自卑感壓抑著他們,妨礙人的成功成才。
如何正確對待自卑呢?林肯可做一個很好的詮釋。
林肯,出身低賤,年輕時受的教育很差,而且長相極丑,走在街上別人都不會多看幾眼。他又不修邊幅,衣服總是穿得不合身,說話也不得體。他很自卑,但他時刻記著自己比別人差,即使別人對他不公正,他也并不在意,因為自己本來比別人差。他能坦蕩地對待一切,他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追求他的偉大目標(biāo),使自己凌駕于一切短處之上,自卑反而促成了他。后來他成了美國人民最尊敬、最愛戴的總統(tǒng),為美國的統(tǒng)一、和平、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首先,不要被自卑壓住了頭,要沖破自卑的束縛。承認(rèn)自己比別人差,但并不安于比別人差這個現(xiàn)實,要立志趕上別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別人,就大有希望。貝多芬說:“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林肯正是這樣,他甚至在填寫國會議員履歷表時,也不忘填“有缺點”,他善于把握自己,把自卑化為強大的內(nèi)驅(qū)力,終于達(dá)到人生的巔峰。
許多有所作為的人,大多有這樣的心理:越是自己很難做成的事,越是試圖去超越別人。成語“笨鳥先飛”就生動描繪了戰(zhàn)勝自卑、發(fā)奮圖強者的心態(tài)。
其次,是要正確認(rèn)識自己,重建自信。這需要改變自己的短處,用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從而逐漸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在改變對自己看法的同時,再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自己感興趣、也最能體現(xiàn)自己才能的活動中去。先尋找一件比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一舉成功后便會有一分喜悅,做完后再定一個新的目標(biāo)。這樣,每成功一次,便強化一次自信心,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有經(jīng)驗的長者常會體會到,自卑的人其長處若得到激發(fā),他被壓抑的激情就會噴涌而出,從而取得判若兩人的優(yōu)異成績。
(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