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在下,流淌過懸崖匯聚到低處。太陽出來的時候,山谷已變成了海洋。在海底,樹木依舊蒼翠,火車依舊飛馳過一個個小站。朋友用木頭澡盆將千尋送到車站;看到鐵軌后,千尋脫掉鞋子,跳下水慢慢地向站臺游去。
這是《千與千尋》中一個唯美的片段。源于對物質(zhì)的欲望,父母觸犯了條規(guī),他們的靈魂在物欲橫流中漸漸迷失,最終被變成了豬。千尋失去了依靠,被迫靠艱辛的勞動在幻境之城里生存,但她最終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回歸”世界的鑰匙。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
最初的千尋怯懦,孤僻,缺少同齡孩子應(yīng)有的純真和好奇。千尋就像散落的蒲公英,在物質(zhì)世界里隨波逐流。輾轉(zhuǎn)間來到不思議之町,千尋沒有被欲望所引誘,她沒有好奇心,是不肯從真實世界向前走一步的那一類人。但最后千尋還是進(jìn)入了那個世界。同時,千尋被湯婆婆強(qiáng)迫改名為“千”,就是為了讓千尋忘記自己的名字,忘記自己是誰。名字,在這里成了與真實世界(即本我)聯(lián)系的象征。失落、找回本我和幫助他人找回本我,這一因果過程使得千尋的故事具有了更深的意義。
可以說,名字是聯(lián)系千尋的本體和真實世界的關(guān)鍵點。統(tǒng)治者奪走千尋的名字就是為了留住千尋,讓她成為那個世界的人,為那個世界工作一輩子。失去了名字的人,也就失去了在真實世界的身份和生存的依據(jù)。
名字是一個符號,就像生命的籌碼,或者地下鐵的站牌。而在影片中,失去名字就等于丟失了自我。如果宿命的陽光被巨大的物質(zhì)困惑所吞噬,人類的個性將被泯滅,生命隨時可能灰飛煙滅。千,只是一個臨時的代號,當(dāng)那個小女孩開始知道如何控制局面的時候,她便開始尋找自己的名字——千尋。唯有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才不至于永遠(yuǎn)迷失在虛幻的國度。與此同時,她也使伙伴白龍記起了他的名字——琥珀川。
在這個影片中,“愛”是一切的動力和源泉。
在人物各自命運的輪回中,愛一直都貫穿其中,千尋就不用說了,她所做的一切,無不源于對父母的愛;就連狠毒的湯婆婆,對她的孩子也充滿了無限的關(guān)愛。然而對個體而言,愛的力量卻是有限的,連湯婆婆的魔法都不能使自己癱瘓的孩子站起來。可見只有融入群體的真正的愛才能夠改變一切。
另一方面,是千尋與白龍之間真摯的愛。白龍和千尋均被湯婆婆奪去了名字,但是他們靠著相互的幫助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千尋面對救過自己但瀕臨死亡的白龍時,不顧自己的安危,毅然向拯救白龍唯一的方法挑戰(zhàn)。雖然我們很難說兩個小孩子之間有什么特別的感情,但我們確實被感動了。而琥珀川和千尋的初次相遇,是源于一條叫“琥珀川”的河。如果白龍是那條河的象征,那么千尋與他的愛,更多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微妙情感。這并不單單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它寫的是人與河流、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由此可知,千尋能找回“自我”還因為有大自然的幫助。
影片中無面人這個角色,是一個很特別的角色,象征著空虛與寂寞。當(dāng)無面人看見千尋時,立刻被千尋的純真所吸引,這是一種原始的需求。但在達(dá)到這種需求的同時,一種想與他人建立關(guān)系的欲望卻漸漸演變成了一種占有欲,并且想通過金錢來建立關(guān)系。金錢似乎使無面人不再孤單,膨脹了他的身體,還有他的空虛與寂寞。到最后,無面人最渴求的仍然是千尋的純真,一種不用金錢來建立的關(guān)系。無面人渴望朋友的心態(tài),與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是一樣的。這是一個讓人憐憫的角色。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傳達(dá)出這樣一種認(rèn)知:生命力的發(fā)掘來源于與社會的溝通,互助和關(guān)愛是打破孤獨、回歸自我的鑰匙。不知有意還是巧合,主人公的名字“千尋”,一個“千”字,透著許多不易和艱辛。但完美的結(jié)局是導(dǎo)演宮崎駿的浪漫主義的總結(jié),也是他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寄托和期望。
我努力搜尋著對電影片段的回憶,腦海中始終浮現(xiàn)那一條隱浮在海面的軌道,它被蔚藍(lán)寂靜的大海擁抱,那是通往陽光的鑰匙。
生命的鑰匙在手中,我們始終能自控;回歸的鑰匙在何方,關(guān)鍵在于自己。我們的身邊都隱藏著一些關(guān)于人格,或者關(guān)于心靈的無名的能量,這些都是心靈蘇醒的引線,找到它,然后一切開始改變。
【作者系上海市七寶中學(xué)高一(12)班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