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中的3年,我一直是步行在家與學(xué)校之間40公里的山路上的。40公里的山路現(xiàn)在連自己聽起來都有些膽怯了。但上高中的第一學(xué)期,我就回了6次家。第一次出門,太想家了。大概就是因為這種想家的心情,那幾次我一點也沒體會出走山路的感覺,自然也沒有真正學(xué)會走山路。
高考下來,緊張的神經(jīng)放松了許多,與老師同學(xué)們告別后,匆匆捆好鋪蓋、衣服和復(fù)習(xí)資料,背著回家等錄取通知書去了。這一次不是“想回家”,而是學(xué)習(xí)告一段落回家休整;不是“輕松”走路而是“負(fù)重”遠(yuǎn)行。
從前的感覺沒有了。走了十幾里,就筋疲力盡,舉步維艱了。我歇下來,躺在路邊,想著長長的山路。什么是山路?山路不是轉(zhuǎn)不完的彎嗎?翻過一條溝壑,不是轉(zhuǎn)了一個向下的彎;越過一道山梁,就是轉(zhuǎn)了一個向上的彎;繞著山根轉(zhuǎn),圍著山腰旋,左一個彎,右一個彎,彎彎相扣。幾乎同時我也捕捉到一點走山路的靈感;我是回家去,但我并不去想怎樣走到家里,只是如何走過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彎”。我盯著前面那棵樹,把它看作一個“彎”的終點,咬緊牙關(guān)往前走,這是個看得見的“具體”的東西,“近在眼前”,心里總覺得走到那里不會太難,于是就走到了。到了那棵樹,又眼盯著前面的山崖口,把它作為另一個“彎”的終點,腦子里一點不想山崖口前頭的路,一點也不考慮要給下一段路分配力氣,只管拼命往山崖口走。于是就走到了,于是又縮短了一截回家的路……
就這樣,一個“彎”一個“彎”地各個擊破,太陽落下不久,我居然就回到了家里。我一下子沒有了下一個“終點”,身體癱軟了,精神崩潰了,再要我走一段路似乎都不可能了。母親一再埋怨:“半路有的是人家,咋就不知道借一宿歇歇腳?”父親說:“這小子有點拼搏的精神!”我從中似乎能聽出一種隱隱約約的夸贊。
假如有一天,我想到要去借宿,那么或許第二天可能還要在外邊過一宿;假如我到陌生人的家去借宿,那么,說不上就會遇到熱心的人容留我,也很可能相反,碰上另一類人推我出門。但是,我走了,一直到了家里。我沒有感受到別人的溫暖,更沒有遭遇別人的冷酷無情。我十分珍惜這種與別人相互對視的關(guān)系。
我慶幸那一次的策略,雖然其中摻和著許多的盲目和無意。但我卻得到了一種自覺的、可以永久使用的奔向最終目標(biāo)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我們常說“人生之路”,如果人生真是一條長長的彎彎相扣的山路;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jīng)上路的話,而你不肯定是一條路的話,那么你就肯定是負(fù)重在身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遠(yuǎn)的目標(biāo),但是,如果一心想著那個遙遠(yuǎn)的地方,那么很可能在行程中就會失望,就會泄氣,甚至?xí)傻共桓?,半途而廢。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日子是一天一天過的,事情是一件一件辦的。如果按照“山路原理”,把一步路、一天日子、一件事情都看成人生的一個“彎”的話,那么,走一步看一步,過一天算一天,干一件是一件的分段前進(jìn)辦法就不失為一種智慧了。只有下決心走好每一步,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個日子,拼死拼活干好每一件事情,才配得上有一個遠(yuǎn)大的奮斗目標(biāo),也才能走向那個寄托自己一切心情的精神家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是一個走慣了山路的人,走在任何路上都有一種走山路的感覺。
(選自《江淮晨報》)
點燃思維
人的目標(biāo)和理想就猶如一條長長的路,如果我們只看到它的終點,那么我們就會感到長路漫漫。但如果我們把長路分成短路,一段一段走下去,每結(jié)束一段就是取得了一個小成就,再向新的目標(biāo)進(jìn)發(fā)就會又有新動力,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一段一個成就,在不經(jīng)意間,你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成功了。
【劉高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