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話題作文:寬與窄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余華在他的長篇小說《兄弟》后記中寫道:“起初我的構思是一部十萬字左右的小說,可是敘述統(tǒng)治了我的寫作,篇幅超過了四十萬字。寫作就是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fā)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道出發(fā)的人卻能夠直到遙遠的天邊。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他告誡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我想無論寫作還是人生,正確出發(fā)都是走進窄門。不要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沒有多長。”這段話對無論是作文還是做人都有指導意義。
請以“寬與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題中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
思路引擎
生活中充滿辯證法,當你選擇人生之路時,有時看上去很寬的路,在你走了一段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條原來認為寬的路并不一定是陽光大道。相反有時表面看上去是一條窄路,走起來比較艱難,但下決心走了之后,發(fā)現(xiàn)越走越好走。人生路漫漫,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失敗和挫折,就相當于是在窄路中行進,繼續(xù)走下去,就會有一個美好的前程。要正確認識人生,認識逆境,認識失敗與挫折。
寬與窄它可作多方面的比喻和聯(lián)想。這給學生提供了較為寬廣的寫作空間。寬與窄,可以寫實的路,但更多的是虛的。寬和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環(huán)境下可以相互轉化。寬和窄還可引申表面寬而實質窄,反之也可以,因此要透過表面抓住實質;還可以從比較的角度來構思,因為寬與窄是相對而言的。比如,魯迅到南京學洋務,在當時認為是沒有出息的,是“窄”,但魯迅走出了“寬”;又比如,在當時學醫(yī)就是“寬”,但魯迅棄醫(yī)從文,又選擇了“窄”,而這“窄”卻使魯迅成為一代文學大家。
【王高年/供稿】
2 材料作文:抓住問題的關鍵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動物園的管理員們發(fā)現(xiàn)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結果第二天,他們發(fā)現(xiàn)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沒想到隔了一天又看到袋鼠跑到外面來了,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閑聊?!澳銈兛?,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xù)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昂茈y說?!贝笳f,“如果他們再繼續(xù)忘記關門的話!”
要求:根據(jù)上面的材料,自定立意,自擬標題,結合材料寫一篇有針對性的文章,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寓言故事的主旨一般是諷刺性的。這則寓言故事,通過管理員一味加高籠子而不知關好籠子門的故事,諷刺了只知道有問題,卻不能抓住問題核心和根源去解決的錯誤做法。根據(jù)這個主旨,我們可以從材料中提煉出材料的內涵:抓住問題的關鍵。然后圍繞這個主旨展開論述,提出觀點: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是抓關鍵;抓住關鍵,輕松解決問題;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扼住問題的咽喉;從實際出發(fā)等等。
【李明隆/供稿】
3 命題作文:品位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說:品位是一張標簽。告訴人們你是誰,你要什么以及你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有人說:品位是一張通行證。它引領你呼吸時尚的空氣,觸摸流行的脈搏,融入與你氣味相投的社交圈。
你對品位如何理解,它引發(fā)了你哪些聯(lián)想或思考呢?請根據(jù)你的領會和思考,以“品位”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題。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它的內涵,何為“品位”?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物品的質量。”現(xiàn)在它延伸到評價人的層面上,意思是人骨子里所特有的東西。它是一種積淀,是一種習慣,形成了一種自然。品位體現(xiàn)為人瀟灑的風度,有見地的思想,優(yōu)雅的談吐,得體的衣著,高尚的內心,豐富的情感,淵博的學識,非凡的鑒賞,謙遜的舉止。
有了上述理解,文章的立意就明確了,你既可以肯定它,論述品位的好處,品位的重大作用,因為好品位都在影響和指導著人行為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否定它,分析品位的弊端、品位的危害,如你的品位決定了你是什么樣的人,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與自我形象,盲目而不切實際地追求品位,無異于東施效顰;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可,你必須具有與他們一致的品位。既可以寫自己的品位,也可以寫別人的品位對自己的影響。你可以立意為“背起品位的行囊”,分點闡釋:品位像喜歡耳提面命、囑咐叮嚀的慈母,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人生的第一信條——抉擇;品位像諄諄告誡、循循善誘的賢父,時刻在身邊指導你——生活中要拿得起放得下,熱愛生活,珍惜生活,不隨波逐流。最后總結:有了品位的行囊,才能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增值自我,充實人生。也可以由品位想到生命的品位,并由此談及生命的價值,寫出一定的深度。也可以反面立意如“制造品位”,抓住典型,為某位為官者制造品位,顯現(xiàn)自己的高雅。既合題意,又合文意,用一兩組精心設計的鏡頭充分暴露為官者的丑陋嘴臉,使文章內容充實,諷之有據(jù)。有了這樣“真實的虛構”,作者的情感自然也在其中展露無遺。
【卞錦周/供稿】
4 材料作文:取舍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在丹麥留學的中國學生到湖邊散步,發(fā)現(xiàn)湖的四周有很多人在釣魚,但奇怪的是,他們每個人腰間都掛著一把尺子,他們每釣上一條魚便在那把尺子上比畫一下,不夠長度的魚便又拋回湖里,條條如此,不厭其煩。這位留學生覺得奇怪,就問其中一個釣魚人:“是不是政府規(guī)定你們不許釣小魚?”那位釣魚人笑了笑說:“這和政府沒任何關系。我們把小魚放回湖里,等它們長大了再釣上來不是更好嗎?”
請根據(jù)你對以上文字的思考與感悟,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應在材料涵蓋的范圍之內。
思路引擎
材料敘述的是一位在丹麥留學的中國學生的見聞。設題切入口小,但思考寫作的空間大,要想寫好作文,必須注意“在材料涵蓋的范圍之內”這一要求。該材料涵蓋了哪些范圍呢?
一是“魚”。材料中的“魚”代表的是人類向自然獲取的生活資源。這種生活資源雖然是可再生的,卻不是無條件的。只有遵循其生長規(guī)律才行。二是垂釣人的言行。垂釣人不是“撿到籃里就是菜”“釣到簍里就是魚”,而是取大放小,這樣做的目的不言而喻:今天放小魚是為了明天有大魚可釣。
由此可概括出以下觀點:①丹麥的垂釣者都自覺帶尺子,“每釣上一條魚便在那把尺子上比畫一下,不夠長度的魚便又拋回湖里,條條如此,不厭其煩”,他們這樣做“和政府沒任何關系”,完全是一種由自身素質決定的自律行為。這其中包括道德素質,否則無法克服貪欲;包括科學素質,否則無法接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包括文化素質,否則無法具備前面兩種素質,達到那樣的境界。因此可立意為“提高自身素質,學會自律”。②“把小魚放回湖里”是一種“失”,“等它們長大了再釣上來”是一種“得”,有“失去”才有“獲得”。要注意的是,不能離開上述因果關系而擴大范圍泛泛談論“得與失”的關系。③丹麥的垂釣者的做法啟示我們,只有遵循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著眼于未來,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才能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當然,也可聯(lián)系一些反面事例來論述。
【李永濤/供稿】
5 話題作文:文化現(xiàn)象的反思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每當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來臨之際,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是火暴的場面:商場、酒店、KTV人滿為患,用“爆棚”形容遠不過分;情人節(jié)玫瑰花香飄滿天,花價也隨節(jié)日不斷攀升。然而,一項面對青少年的關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調查顯示,竟然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中國的七夕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
2.從“端午祭”申遺到將中醫(yī)改為韓醫(yī)申遺,從號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fā)明的”到漢字申遺,韓國人的“胃口”越來越大,中國再也不能沉默了,他們說漢字是中國的,不是韓國的,表示要維護漢字的“所有權”。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以上現(xiàn)象呢?請以“文化現(xiàn)象的反思”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文題自擬,所寫內容必須在材料涉及的范圍之內,不得抄襲,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這道作文題給了兩則材料。細究這兩則材料所針對的集中對象是“文化現(xiàn)象”。第一則著重談了“洋節(jié)”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受關注的巨大反差。第二則著重談中國人反感韓國拿中國文化申遺,要維護漢字的“所有權”。節(jié)日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洋節(jié)為什么越來越火暴?洋節(jié)的文化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我們該怎樣對待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種文化現(xiàn)象?
在寫作中,首先是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有一定的理解,不可想當然,要針對這種文化現(xiàn)象反思,寫作的時候只要圍繞其中的一點展開就行。其次是要辯證地看待文化現(xiàn)象,既要看清其積極有益的一面,也要看清其不足消極的一面。在議論說理時,用詞要準確,造句要合乎實際情況,不能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武斷片面地將上述文化現(xiàn)象簡單地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我們可以有以下反思:①中西節(jié)日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必然,面對節(jié)日的碰撞,我們需要“兼收并蓄”,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大量參與世界文化交流,從而形成民族文化新的繁榮和發(fā)展;②人文的失落和淪陷是整個民族的失落和淪陷,是整個社會的異變和悲哀,一個沒有文化底蘊做支撐的民族,要想實現(xiàn)經(jīng)濟騰飛的奇跡,并保持長久發(fā)展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③這種“崇洋媚外”的表現(xiàn)是不是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或者民族文化引導的缺失?洋節(jié)充滿青春活力,節(jié)日休閑狂歡更是青年人的首選,而傳統(tǒng)節(jié)日留給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不是走親訪友,吃喝玩樂,就是燒香拜神。節(jié)日送禮,是很多參加工作的人都感到頭痛的一件事情,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到,人們就不得不張羅節(jié)日送禮的事情,甚至有借錢送禮現(xiàn)象發(fā)生,傳統(tǒng)節(jié)日往往被人戲稱為“災難日”;④對于民族文化,以珍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遠比“中秋”“端午”申遺更有價值,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的載體,是民族之精華,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我們的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來支撐;⑤保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中華文明已經(jīng)迫在眉睫,中華民族不能患上“民族文化缺鈣癥”。
【卞錦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