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失敗了,帶著沮喪從那個城市回來。母親是個啞巴,從菜園里回來,見了兒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畫著,又覺得比畫不清。于是,她將準備放下的鋤頭又拾起來,挖了一塊土遞給兒子。
這一夜兒子沒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著那塊泥土。兒子望著泥土出神。后來,他仿佛感覺到泥土在跟他說話。是啊,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輸光了一切,家鄉(xiāng)的泥土是輸不掉的;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這塊泥土會接納他;就算失敗如影隨形,只要是塊泥土,播下種子總有發(fā)芽的機會。
兒子看著泥土對著月光想了一夜。
帶上那塊泥土重新上路,兒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實,性格如泥土般堅韌,待人如泥土般誠懇,為人如泥土般坦蕩。
十年的掙扎、打拼,兒子成功了。兒子一身光亮地從城市回來,雙眼望天,意氣風發(fā)。母親從菜園回來,比十年前蒼老了許多。兒子接過母親的鋤頭,怨責母親:“您老這是何苦?這鋤頭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闭f完他就把鋤頭扔掉了。母親比比畫畫,感覺到比畫不清時,又把鋤頭重新拾起來,挖了一塊土,送給兒子。
一如十年前的那個夜晚,月光照亮了兒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這塊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讓兒子想了又想,兒子又和泥土對了一夜的話。泥土永遠處在低處,所以不會從高處落下來,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內心,因此,它才有了質樸渾厚的力量。泥土不會因為身處峰巔而自傲,也不會因為身處低谷而自卑。每一塊泥土都很自然,平靜,從容,所以才如此博大。
第二天,兒子走了,帶著深深的羞愧。
從此,兒子處世如泥土般低調,性情如泥土般內斂,為人如泥土般虛心,對待成敗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靜和從容。
幾年之后,與兒子同時發(fā)跡的伙伴三三兩兩地從很高的位置掉下來,跌得很痛。只有兒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穩(wěn)。
“發(fā)跡之后,我扔掉了那塊泥土。不過,好在失敗之前,母親又送給了我這塊泥土?!毖矍暗呐笥颜J真地對我說,“如果再把這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個人生。”
他珍惜母親送給他的泥土,他每天都要聽泥土說話。
(選自《思維與智慧》)
靈犀一點
本文以簡練的筆墨描述了在兒子人生失意和得意時,啞巴母親用送兒子泥土的方法為兒子指點迷津,使兒子從泥土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不要讓得意和失意左右自己的心,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和事業(yè)的搏擊中立于不敗之地。
【黃愛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