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認識詩人普希金,是因為他的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個漁夫出于憐憫將一條小金魚放生了,小金魚原來是海里的國王,于是要給漁夫報答,實現(xiàn)他的愿望。善良的漁夫有一個貪心的老婆,從想要一只不漏水的木盆,到要一間大房子,一個莊園,最后想要替代金魚成為海的國王。最后,所有的愿望化成了泡影,只剩下破木盆和窮困的漁夫依然伴著她。幾十年過去了,這故事仍留在我的記憶中。
一生不知讀過了多少書,能記得的真的不多,但這本小書,我不知為什么真的記住了,大概孩子早期的記憶,就像是一張白紙上留下的痕跡,會影響一生。比方說,我寫詩多年,尊敬和崇拜普希金則確是發(fā)自內(nèi)心,無論有多少損害他名聲的傳說,也無論他的一生有多少不夠光彩耀眼之處。記得到俄羅斯訪問,在彼得堡,我們參觀了他最后的居所。許多俄羅斯青年和我們一起排隊,等待進入普希金舊居。舊居不大,每次參觀都要限定一定的人數(shù),所以,要事先約定。安靜的舊居只有解說員的聲音在空曠的屋子里回響,所有的光榮與驕傲都成了我們眼前的寧靜。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走近普希金,然而我們卻能走進他留下的寧靜。從寓所出來,我們又去了他最后決斗的那個小樹林,彼時,初冬的彼得堡下起了小雪,雪花重新讓我們感受到那場決斗的冷酷。普希金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榮譽,到今天仍滲透著他生命中無法抹去的寒意。
在那個雪花飛舞的小樹林,我又想起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也許普希金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他只索求榮譽與驕傲,所以他成為世世代代人精神的引領(lǐng)者,引領(lǐng)著我們走向高貴和自尊。
高貴與卑瑣有時只是一步之遙。正如“爭取”與“索取”之間的區(qū)別,正如“贏得”與“求得”之間的區(qū)別,也正如“永不滿足”與“貪得無厭”之間的區(qū)別。
說得清楚嗎?說得清,也說不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在今天,我們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要比我們當(dāng)年豐富得多,電視、網(wǎng)絡(luò)和各種媒體,每時每刻都在給他們灌輸“競爭時代”的最新理念。更快、更多、更自在!更富、更爽、更有名!這類“合理利己”理念正像魔杖一樣驅(qū)使著人們走上各種搏擊場:交易、招聘、選拔、辯論、選美、超女、投標(biāo)、競拍……所有的加速器都在制造“一夜成名”的超女超男,都在追捧“瞬間暴富”的成功人士。
而失敗者和落魄者,更多的是他們!他們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他們詛咒欺騙他們的那些美麗的謊言,同時用仇恨的眼光看著曾經(jīng)和他一樣在聚光燈下的“勝出者”。是啊,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真理,誰也不是法力無邊的小金魚,所有人都應(yīng)該知道在任何一場競爭中,失敗者總比成功者更多。
萬一我們中的某一位,已經(jīng)重演了這個故事,變成雙手空空的老漁婆,怎么辦呢?請讀一下普希金的短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陰郁的日子須要鎮(zhèn)靜/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將來臨//心永遠憧憬著未來/現(xiàn)在卻是陰沉:/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p>
唉,誰說這個時代不需要詩人,不需要詩?
(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