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應該說,有關著述對在音樂教育中如何體現(xiàn)“以審美為核心”已給予了一定層面的權威解讀。但是,正如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王安國先生指出的那樣,“以審美為核心,那么這個審美的價值是什么?……如不深究審美價值是什么又如何認定為核心呢”?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副組長吳斌先生也坦言,“在音樂教育的實施當中,對審美還是十分的困惑”。于是乎,也難怪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出現(xiàn)把“以審美為核心”與“音樂知識技能教學”相對立的窘境。也許正因為此,“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不斷招致非議。有些專家甚至提出要用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來取代音樂教育的審美哲學的思想和策略。顯然,“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闡釋才能得到進一步強調并落到實處。為此,筆者試就“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擬從其產(chǎn)生的理論迷境、歷史語境、時代語境等方面作一些初步闡釋。
什么是美,什么是審美?這個問題一向被認為是“難的”(柏拉圖語)。它的確可以算作是哲學和人文科學中的歌德巴赫猜想。因此,人們對什么是“以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的理解也確實存在困難。那么,這個“難”的根源是什么呢?筆者對此作了一些歸納以便于理解對這一提法產(chǎn)生模糊認識的原因。
首先,“審美”一詞的中外文內涵可能引發(fā)理解歧義?!皩徝馈币辉~外文為“aesthetic”,除“審美”外,還有“美的”“感性的”等等含義,即“審美”和“美”“感性”是同一個詞,用法相當寬泛,使用起來不可避免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皩徝馈币辉~就中文辭書來講,具有“領會、辨別事物與藝術的美”的意思?!邦I會”一詞是一個很玄妙的詞,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對“審美”一詞理解上的含糊。
其次,“審美”一詞來自哲學術語還是普通口語其含義的深淺度也是不同的。把它當作哲學術語,“審美”一詞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審美關系基礎上,并且要對審美主客體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強調主客體統(tǒng)一的認識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其內涵。但“對那些未受過系統(tǒng)哲學訓練的人來說它多半還是一個陌生的技術詞匯”。結果,給人的印象是,“以審美為核心”不同于音樂教育?!八蛘哒f是音樂教育的一個變量,或者說是對音樂教育的一種學究式的說法”。而口語中的“審美”更多地是體現(xiàn)審美主體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再次,“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作為當代的新課題,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它與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要弄清楚其確切內涵確實比較困難。此外,隨著人們對人文學科的普遍重視,綜合藝術課程理念的提倡,“審美”一詞更多地跨領域使用,導致人們習慣于對其只在共性意義上把握,往往會狹義地理解為“情感教育”。并且,“人文學科的概念本身就極其復雜也必然導致其使用混亂”
此外,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的忽視,似乎非得用音樂的外在功能來說明音樂的價值才能使人們得以重視,使得音樂教育本該具有的獨立理論品格不夠鮮明,這也是導致對這一提法陌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人們對待音樂審美教育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不同,如:一些人采取美育的視角,按照美育本質的經(jīng)典理論來理解,必然重視情感教育,在實踐中表現(xiàn)為偏于審美主體對音樂客體的偏主觀性、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另一些人采取美學視角,必然強調主客體的互動關系,其內涵不完全局限于情感教育,以及人們對待“什么是美”所持的不同美學立場也必然產(chǎn)生理解差異。
當然,徹底剖析人們對“以審美為核心”困感之迷猶如“審美”問題本身一樣是非常困難的,筆者所作的粗淺歸納旨在為了進一步探討“以審美為核心”基本內涵作一些鋪墊。為了揭示什么是“以審美為核心”,我們還必須對其提出背景作一些分析。其分析如下:
首先,從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角度來看,音樂教育曾先后經(jīng)歷過建國初火熱的政治年代(強調音樂教育的政治功能)、“文革”期間的“演中心”與“唱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強調音樂教育的思想道德功能與智育功能??梢赃@樣說,以往的音樂教育除了不強調自身的美育功能外,其他教育功能都強調過了。當然,即便這樣,人們也承認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但是,它實際上只不過是打著美育的幌子而已。美育的本質和中心地位被笑瞇瞇地置換了。兜了這么一大圈,歷史經(jīng)驗要求我們音樂教育必須回歸其美育本位。
其次,從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jīng)驗角度來看,建國初,受我國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影響,音樂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美育觀。根據(jù)蘇聯(lián)奧夫相尼柯夫等主編的《簡明美學辭典》對“美育”的解釋可看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從屬論”,即美育可包含在德、智、體等之內,實質上等于否定美育的獨立地位與作用。這種觀點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如葉圣陶先生認為:“美育確乎必須重視,但是不必另立一項,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里頭”。毋庸置疑,學習蘇聯(lián)雖在音樂教育實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并沒有使通過音樂教育實施的美育獲得獨立地位。改革開放后,音樂教育界又先后引進“世界六大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實踐一時紅紅火火。但是,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非藝術化”、“專業(yè)化”的不良傾向。此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戈爾曼的“情商理論”又席卷我國,它們雖都從不同角度為證實音樂教育的價值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但是,終因其只是從智力和情感技術訓練角度立論,因而無法證實音樂教育是每一個人所必須要具備的,從而不能成為音樂教育最本質的核心理論。世紀之交,美國教育家雷默“音樂審美教育理論”傳入我國,受到表情主義美學思想影響的“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確立。
還有,從把握當今的時代特征角度來看,目前,人類已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受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世界性教育改革影響,我國正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全面性、基礎性、終身性,強調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包含作為創(chuàng)新意識中的重要因素——想象力在內的審美力與認知力、意志力、體力就成為一個人全面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以培養(yǎng)審美力為己任的美育因而也就獲得了重要地位并再次被寫入教育方針。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的音樂教育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從中外、當代幾個視角,大致以歷史為序,對“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作一些初步分析,為我們理解其基本內涵提供了重要的“語境”。那么,“以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筆者以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從正確貫徹教育方針的角度來看。美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就必須突出加強美育。作為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權威文獻,就必須首先提出體現(xiàn)貫徹美育的明確主張。強調“以審美為核心”,改變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對美育漠視的頑固認識。當然,教育方針不等于教育規(guī)律,合理的教育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反映教育規(guī)律。因此,這種主張首先必須符合教育規(guī)律。
2 從遵循音樂教育規(guī)律角度來看,“音樂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樂之目的”,音樂教育由“音樂”和“教育”兩個詞組復合而成的概念的內涵已基本表述清楚。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又要遵循音樂的特殊規(guī)律。由于以往的音樂教育過于強調教育的普遍性規(guī)律,導致“非藝術化”教學傾向嚴重,同時不正確地強調音樂的特殊性規(guī)律,導致“專業(yè)化”教學突出等問題。因此,鑒于音樂在本質上就是審美的,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認識之必然。
3 從音樂教育功能角度來看。通常認為,音樂教育有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健體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耙詫徝罏楹诵摹钡囊魳方逃笪覀儽仨毷紫韧怀鰧徝拦δ?,如果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音樂教育都不把審美放在首位,那么,加強美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這樣,也就更談不上音樂教育的其他功能。
4 從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角度來看,美育的傳統(tǒng)表述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審美為核心”的第一層含義就必然是要注重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因此,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情感體驗途徑和機會。再者,美育亦稱“美感教育”,據(jù)《辭?!方忉專懊栏杏袕V義、狹義之分,廣義指審美意識,狹義專指審美感受,即人對于美的主觀感受、體驗與精神愉悅,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礎”。作為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在狹義層面上使用,強調偏主觀感受與體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適當?shù)氐恍┘兗夹g性的機械式的音樂知識技能訓練是可以的,也是務實的。
當然,在對“以審美為核心”基本內涵進行分析并進行強調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把審美問題“神話”化。筆者認為,“以審美為核心”是音樂審美教育要求“自律”的基本表現(xiàn)。它與以往的“從屬論”主張是對立的,但彼此也不是絕對對立的。實際上,“每一種教育形態(tài)都只是以促進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同時,每一種教育形態(tài)也必然對整體人格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音樂教育水平已得到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切不可孤立、片面、靜止地看待“以審美為核心”問題。
馬愛紅 徐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