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緊扣時代發(fā)展的脈搏,應對網絡時代中小學德育出現(xiàn)的新問題,并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小學德育的實效,西安交通大學附小積極參與了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組織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德育研究與實驗”子課題研究工作。
西安交通大學附小在學生素質、師資力量、計算機普及率和網絡設備等方面起點高的特點,我校將課題定位在“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學生德育評價體系”上。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校制定并頒布了“網絡時代學生德育評價體系”,同時圍繞網絡時代的小學德育,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在加強學校一家庭一社會網絡互動、在線個性學生輔導以及網絡文明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深刻體會到,只要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可以有效拓展德育的空間和手段,讓小學德育百花齊放。在這里,我們采擷幾朵研究的“小花”,通過這些“小花”,使大家能了解我們在課題研究中取得一些成績,也使大家能共同分享我們的研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案例一:構建系統(tǒng)規(guī)劃,分層引導的網絡時代學生德育評價體系,規(guī)劃小學“德育花園”
為了引導學生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我校針對學生在校實際情況,制定了《交大附小實施德育綱要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交大附小學生習慣培養(yǎng)目標》(以下簡稱《目標》)?!都殑t》中制定了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在《目標》中明確了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應當在行為習慣方面達到的相關要求?!赌繕恕分饕獜?~12歲能夠達到的學生文明交往、健康生活、安全自護、勤奮學習四方面設立,每一項要求都是學生通過自身的鍛煉與有序的訓練能夠達至Ⅱ并獲益終生的。為了使每一個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訓練與指導,教師能夠面向每一個學生進行施教與訓練,《目標》中的每一個年級段都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設立一個二級目標,二級目標的設立也是對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文明交往、健康生活、安全自護、勤奮學習四方面進行總要求,然后從知、行兩方面進行具體的要求。在三級要求中主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本著“年年有目標,步步有落實”的原則從一年級至六年級螺旋式的目標促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要達到的每一項目標,都伴隨著一個具體的行為。也就是說學生的達標情況是通過其行為這一顯性因素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操作性很強??紤]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與時間限制,每一年的學生行為習慣都有一個相對鞏固的過程,有些要求只是在上一學年的基礎上更加明確了行為要求WE7QYls0BxyYbNeM/IlVEA==,然而一些低年級的要求有可能就是在為高年級中的有些習慣做準備。這樣會促使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具有延續(xù)性和預見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步探索建立構建網絡條件下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
●構建網絡條件下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要求:關注德育活動課、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校外基地建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等教育途徑各自功能與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的整合,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過程中的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的優(yōu)勢。
●構建網絡條件下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要求做到:德育目標規(guī)范,形成序列,螺旋上升。要保證與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相適應的德育內容體系的完整性、漸進性和層次性。注意各要素的銜接和螺旋式上升,這是整體建構適應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德育內容體系的關鍵。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德育內容面臨困境,需要調整、豐富與充實,以適應網絡時代的發(fā)展。網絡德育是基于傳統(tǒng)德育而提出,是德育適應網絡發(fā)展并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的必然選擇。
案例二:利用QQ群構建學校一家庭-社會互動的德育平臺
1,家庭、學校、社會互動在小學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學校、社會是小學生生活和發(fā)展的主要空間,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小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小學德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發(fā)揮三者的合理和良性互動。而其中,學校尤其學生所在班級是德育的基地,也是連接學生與家庭、社會的橋梁,更是促進家庭、學校、社會互動交流的抓手。班級德育在幫助學生明確行為規(guī)范、把握人生方向的基礎上,如果以班級為基地主動聯(lián)系家庭和社會,又可以有效促進三者的良性互動。而作為一所計算機和網絡普及的學校,除了面對面的交流和傳統(tǒng)的信息溝通方式外,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家庭、學校、社會之間不可忽視的聯(lián)絡手段。為此,我??偨Y出影響小學生德育的如下信息溝通和交流協(xié)作模型。
2,QQ在加強家庭、學校、社會互動的潛力
而在各類網絡通訊工具中,QQ已經成為中國最流行的即時通訊類軟件,在我校教師、學生和家長中使用率很高。而我校學生大多數(shù)家庭都能夠隨時上網,即使家里網絡沒有開通的,單位也大多可以上網。
為了充分利用我校在校園和家庭網絡普及的獨特優(yōu)勢,加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及時溝通,探索適應網絡時代的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載體,我們組織各個班級的班主任與本班同學合作,將所有同學及其家長的QQ號加到班級QQ群中,建立了家校聯(lián)絡平臺——“班級QQ群”。
3,班級QQ群的功能及應用
作為家長,都十分關心自己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大到今天有沒有被表揚,小到孩子自己能不能接喝水。家長要是想知道孩子的情況都需要從老師口中得知,老師平均每天4節(jié)課,沒有課的時候還要備課、批改作業(yè),家長打電話請假或者問一件事情倒可以很快進行完,但是如果要溝通孩子的情況,家長存在顧慮很多。而老師這方面呢?好不容易有節(jié)空堂,想喝喝水、改改作業(yè),家長一個稍長的電話就會用小半節(jié)課,有時候因為接電話作業(yè)改不出來,還會影響下節(jié)課。老師的時間會被占用很多,有時候一兩句話談不清楚,不夠深入,容易受限制。更有時因為不同家長同一個問題,老師能磨破嘴皮來回解答數(shù)遍,很費時間和精力。
通過“班級QQ群”,班主任每天將學校和班級內的公共信息發(fā)送在群內,如班級公告、學校通知、每日作業(yè)、難題問詢及解答。家長可以毫無顧慮地全面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隨時發(fā)現(xiàn)孩子問題、及時施教。學科教師及班主任則可以通過QQ群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專題教育;同時,可以在QQ群里積極解答各位家長提問和組織專題討論,我校班主任曾先后組織過班內熱點問題討論、班級先進人物和獲獎情況介紹、時事評價等內容時,家長積極參與,與班主任共同關注,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圍;當遇到一些不好解決的事情,通過相互溝通和討論也有助于找到各方滿意的結果。
4,班級QQ群的效果和反饋
“班級QQ群”自2007年試行以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通過QQ群的使用,促進了班級工作,提高了老師的工作效率,最主要對孩子德育能及時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F(xiàn)在摘錄幾位家長對班級QQ群的評價。
QQ群真的非常方便,可以及時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一天的學習內容,從老師的眼里了解孩子的優(yōu)點與不足,另外家長有些知識點概念不清楚的時候可以請教老師,與孩子共同成長,畢竟我們離開學校已經很長時間了。
為老師及家長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讓家長能夠時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對于孩子學習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提出、更正。
在應用了班級QQ群后,我們學校的教師這樣定義班級QQ群帶來的效果。
班級QQ群是家校合作的平臺。
班級QQ群是家長、老師之間進行教學研討的平臺。
班級QQ群是展示班級風貌的舞臺。
班級QQ群是加強家校合作,促進教育工作的觸發(fā)器。
案例三:建立個性學生輔導交流網站,共享德育經驗
個性學生就是在學生群體當中表現(xiàn)出的言行和思想異化的學生。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個性生被異化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行為的學生。更多地時候被理解為問題學生,是學困生、雙差生、后進生、生理殘疾生、心理障礙生的總稱。這些孩子影響課堂紀律、影響班級各項活動的開展、是班主任日常教育的主要對象、是良好班集體形成的障礙。
但是成功的教育是一種喚醒的藝術,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與自尊。教育的目標是使人獲得真正的發(fā)展,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德育的著眼點,應該更多地關注這類孩子。在對這些學生的輔導過程中,學校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力圖找出個性學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學校從以下幾點著手:
●正確認識個性學生問題,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各科教師、家長、班主任等)。
●教育家長重視個性學生的教育(利用家長學校專題授課、個別談話等)。
●教師耐心細致地做好個性學生的轉化和教育(因材施教,建立檔案)。
●學校和年級組成立專門的個性學生教育機構(確定目標,確定對象,制定措施)。
學校建立了個性生輔導檔案,并且專門制定了相應制度。按照制度,每位老師選擇一名個性學生作為輔導對象,每月至少進行兩次有效輔導,并且將輔導記錄歸檔。同時將輔導記錄。剛開始做時,大家覺得效果很好,但是無法進行交流,存在很大的弊病。
因此,學校特別建立個性學生輔導交流網站,將所有個性學生的輔導資料添加在網站上,由學生處統(tǒng)一管理。學校建立了論壇形式的網站,開辟每個年級個性學生輔導欄目,使德育滲透到學校資源能觸及到的每個角落,這樣做,充分體現(xiàn)了如下優(yōu)勢:
●體現(xiàn)網絡的優(yōu)勢,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教師可以隨時添加輔導記錄。日常工作的繁瑣,使教師難有時間去完成,更多的時候是在家中完成資料的整理,因此,實現(xiàn)網絡化,將讓教師解脫出來,可以在任何時間去完成這項工作的整理工作。
●實現(xiàn)資源共享,方便經驗相互交流。在以前輔導形式中,教師的輔導記錄一旦歸檔,很難實現(xiàn)交流,很多好的經驗無法供其他教師采用,個性學生輔導也無法形成有效的體系,大家基本各自為戰(zhàn),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通過網絡,實現(xiàn)了共享,避免了一些教師輔導過程中走彎路,實現(xiàn)了輔導的有效性、同一性,這使教師的輔導更有針對性。
●調動學校教師參與德育的積極性。德育不是班主任的工作,充分調動科任教師參與德育才是真正能促進學校德育快速發(fā)展的關鍵。學校要求班主任德育輔導網絡化,將使科任教師能有強的參與感,通過學習,使每位教師都能汲取經驗,激發(fā)熱情,積極投身到學生的德育工作中來。
總之,通過本課題的實施和研究,我們總結出以下體會。
1,中小學德育需要網絡,中小學生的網絡應用更需要德育引導
一方面,中小學德育需要網絡,網絡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較少的成本,取得最大化的德育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學生的網絡應用需要強化德育引導。網絡在拓展時空的同時,也助長了信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網絡中傳播的良莠不分的信息,對是非判斷能力不強學生的健康會產生復雜的負面影響,并進而對學校德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只有綜合運用各種德育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及甄別和選擇信息、學會做人并明辨是非、學會做事和判斷善惡、學會與人合作,才能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2,網絡德育不能取代傳統(tǒng)德育手段
網絡交往是通過人機對話實現(xiàn)人際交往,導致很多人際交往過程的交接性和體驗的虛擬的;網絡交往跨越時空的前提是隨手可及的計算機和無所不在的網絡連接等基礎設施。但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部分中小學尚不具備網絡完全普及的物質基礎,網絡德育也就不可能覆蓋到每個學生。由于網絡德育這些難以克服的不足,它無法也不應該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德育。
3,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彰顯網絡環(huán)境的德育優(yōu)勢
全面探索德育活動課、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校外基地建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等教育途徑各自的德育功能,尋找及其與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的結合點,借助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傳統(tǒng)德育方式;同時構建網絡環(huán)境相適應的內容完整、層層推進、螺旋上升的德育,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體現(xiàn)網絡的德育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