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十七大”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首先要把文化單位區(qū)分成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兩大類。對相當一部分行業(yè)報來說,未來之路要定位在文化產業(yè)上,即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但是從事業(yè)單位的現狀到達此目標,路途很遠,約束很多。更何況這些約束中有些是剛性的,比如產權問題、社保問題等。我們的做法是:與其坐等國家動用行政手段解除那些剛性約束,白白耽誤時間,不如先把能干的事情干到位,即使暫時不能真正成為文化產業(yè),進入“亞市場態(tài)”也算是進了一步。
“亞市場態(tài)”是指瞄準完全市場競爭主體的目標,在現行體制和政策的約束內,盡最大努力做市場化制度安排的狀態(tài)。中國化工報社的“亞市場態(tài)”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辦報理念、人事安排和經營體制。
市場化的辦報理念
市場化的辦報理念首先體現在報紙定位和讀者定位上?!吨袊蟆酚?985年1月5日創(chuàng)刊時隸屬化學工業(yè)部,因此報紙定位是“化工部機關報”,讀者定位也相應為“全國化工系統廣大職工”。20多年來,我國化工行業(yè)發(fā)生很大變化,新聞媒體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這兩類變化反映在報社就是兩條:競爭對象多了,國家不給錢了。為應對這種狀況,我們在加強經營活動的同時,開始對原來大而化之的報紙定位和讀者定位進行反思,并按照精確細分的思路,得出如下表述:《中國化工報》是面向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以產經類新聞和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市場化行業(yè)報,主要讀者是與化工產業(yè)鏈有關聯的經營管理者。
相對于定位,更重要的也是更難的是確立辦報方針。在計劃經濟時期,報紙是部門的宣傳工具,那時用不著經營。在社會轉型時期,報紙是報社的創(chuàng)收手段,那時的辦報方針是“報紙經營”。到了市場經濟時期,一部分報社應成為市場主體,為此我們提出了“經營報紙”的基本方針。“經營報紙”是報社整體運作的概念,以經營策劃為龍頭,編采、廣告、發(fā)行協調聯動,在具體運作上實現采編與經營徹底分開,維護報紙的權威性和公信度,這是經營報紙的基礎。
實際運作兩年后,我們感到“經營報紙”理念存在著兩點不足:其一是偏于表層化,“經營報紙”方針雖然直白地表述了報紙作為經營載體的本質,也可以用以詮釋報紙的權威性、影響力和公信度,但易于被其表面含義所引導,向單純的利益化發(fā)展;其二是偏于主體化,過于關注自身,追求想當然的讀者需求,“經營報紙”似乎同樣缺乏參與行業(yè)運行的號召力。
鑒于此,我們將“經營報紙”改為“經營資源”,這個資源指的是報紙服務的對象——行業(yè)。提出“經營資源”方針,為的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參與到行業(yè)的運行中。其實馬克思早就有過名言,“報紙的最大好處,就是每日都能干預運動”,我們過去只是從政治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了,其實報紙對于經濟的、產業(yè)的運行都有同樣的作用。作為行業(yè)報,生存的根本是行業(yè)的需要,發(fā)展的程度取決于參與行業(yè)運行的深度。
按照“經營資源”這個辦報方針,我們近年來集中全部精力參與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行業(yè)的運作。首先,我們按照“對象至上”的原則重新審視辦報的立場,站在行業(yè)的層面分析形勢、解讀政策,站在企業(yè)的層面提出問題,力爭做到與行業(yè)同步呼吸。其次,盡可能以運動員而不是觀察員的身份參與行業(yè)的重大活動,并通過新聞報道影響活動,在活動中找出新聞課題和線索。第三,與企業(yè)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建立了由60家骨干企業(yè)組成的理事會,在與企業(yè)并肩拼搏的同時,提升報紙質量,擴大行業(yè)影響,建立穩(wěn)定的收入渠道。
有句歌詞說得好:“投入地愛一次,忘了自己?!毙袠I(yè)報只有真正融入到行業(yè)中,成為行業(yè)不可或缺的成員,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和發(fā)展。
法制化的人事安排
市場化體現在用人上就是法制化。作為現有事業(yè)單位體系內的報社,我們總是感嘆在用人上不如企業(yè)寬松,因為企業(yè)在用人上的法制化更加徹底。僅僅認識到這一點,中國化工報社就用了7年時間,歷經了3次飽含酸甜苦辣的改革。
事業(yè)單位的人事制度被公認為市場化的最頑固障礙。我們習慣于將事業(yè)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表述為三個層次:“收入能多能少”、“職位能升能降”和“人員能進能出”。從操作層面看,前兩個問題都在可控范圍內,通過努力可以實現,但是“人員能進能出”問題則是剛性約束,對于大多數事業(yè)單位來說,由于社保體制不健全,人員的進出無法真正市場化。
2001年,我們通過制定有效的績效工資制度,初步解決了“收入能多能少”問題;2003年通過按需定崗、公開競聘的方式,開啟了“職位能升能降”的局面;2005年通過設立保底工資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做到了“人員能聘能不聘”。這三步盡管舉步維艱,但畢竟邁了出去,距“人員能進能出”只差了半步。這半步的代價是為未聘人員多付出一部分錢,姑且稱之為“亞市場態(tài)成本”。
7年下來,我們通過小步快走,實現了按需設崗,壓縮了編制,并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形成了初步市場化的用人制度。但是就總體而言,我們只是搭建了一個“亞市場態(tài)”的大體框架,其中還有許多漏洞和難以自圓其說之處。其中最大的隱患在于,一旦發(fā)生糾紛而訴諸法律裁決,由于這個制度的“半企業(yè)、半事業(yè)”狀況,所憑借的勞動和人事法規(guī)基礎薄弱,勢必造成被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限制了我們在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方面的步伐,致使上述三個層次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如何進一步提升這個框架,使之成為嚴謹的市場化用人體制,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實行嚴格的法制化。令人鼓舞的是,幾年來涉及勞動、人事的法律政策日益完善,《勞動合同法》即將實施,重要人事制度相繼出臺,建立嚴格法制化用人制度的條件基本成熟。目前,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用法律刷新一遍,盡可能把所有的漏洞打上補丁。更重要的是,這次我們還要大膽地處理過去不敢觸及或淺碰輒止的難題,如基本薪酬、專業(yè)技術崗位競聘、辭退解聘等。只要真正符合法律規(guī)定,何懼之有!當然,事業(yè)單位的現狀還必須考慮,必要的“亞市場態(tài)成本”還須支出。
獨立于報社的經營體制
對大多數行業(yè)報而言,經營體制和機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廣告經營上。這個問題最能體現一個報社的市場化程度。從表面看,在經營體制和機制方面剛性約束很多,其實天地很大,許多約束來自我們自己的頭腦。
大多數行業(yè)報的經營體制都是采用廣告部體制,這種體制的優(yōu)勢是易于在現行事業(yè)單位體制下操作,也能源源不斷地為報社提供財力,但有四個弊端:一是無法做大,隨著廣告客戶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客戶按照市場分工的理念,提出做廣告全案的要求,這是隸屬于一家報社的廣告部所無法承擔的,如跨國公司往往按照國際慣例,采取委托獨立廣告公司的方式來安排全年或階段性廣告投放,使得報社的廣告部只能在其中扮演打工者的角色,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型企業(yè)都在向這方面學,留給廣告部的余地越來越??;二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廣告部“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職責錯位問題,制約了廣告經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在廣告部的體制下,為了增加廣告額,往往鼓勵社內部門和個人到處拉廣告,造成內部競爭,相互殺價,損害整體利益,特別是混淆了采編與經營的界限,對報社產生不利影響;四是按照現行的勞動法規(guī),廣告部的外聘人員都屬于報社的聘用人員,加大了報社用人負擔和風險。
為克服上述弊端,可從體制上入手,通過設立報社自己的廣告公司,對報紙廣告實行獨家代理,讓廣告職能獨立出來。
我們的做法是,先用3年左右的時間統一廣告經營,形成除廣告部外任何內部單位無權從事廣告經營的格局,然后組成報社獨資的廣告公司,獨家代理報社全部廣告。報社內部只設一個專人負責廣告管理,不承擔經營任務。廣告公司對報社承擔按月足額上繳的任務,余額歸己。報社對廣告公司的管理主要實行兩條,一是管干部,二是由報社財務處直接代理公司財務工作。
這種體制運行兩年多來,總體還算平穩(wěn)。雖然沒有達到使報社收入明顯增加的初衷,但也算略有盈余。從運作的實踐來考察,這種制度安排給報社帶來了三個好處:第一,使采編和經營徹底分離;第二,作為獨立法人分頭運行,有效規(guī)避了報社在用人和日常經營上的風險;第三,通過培育自身團隊和自有品牌,廣告公司具備了逐步做大的潛力。當然,廣告公司體制也存在新的矛盾和困難,其中最突出的是,廣告和發(fā)行獨家代理制剝奪了報社幾乎所有的經營權,除了依賴廣告公司外,報社自身手無縛雞之力,給員工造成很大的心理沖擊,也有可能為報社帶來重大風險。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涉及到兩個獨立的單位,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傮w來看,這條路還能走下去,而且很有盼頭。
中國化工報社經過幾年來“亞市場態(tài)”運行,在行業(yè)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經濟狀況也進一步好轉?!皝喪袌鰬B(tài)”雖然距離真正的市場主體還有很大距離,但在諸多體制因素尚未克服的條件下,也不失為無奈中的有為之舉。更重要的是,“亞市場態(tài)”使我們在觀念上、經驗上、體制上有了一些準備,為今后走文化產業(yè)之路奠定了一定基礎。
作者系中國化工報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