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官打無羞,父打無憂。官一般都打哪?老戲里我們見過,在公堂上被判“重打五十大板”時,犯人都是被打臀部,而不是打手、腳、胸或背部。隋唐時有五刑,分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輕的,是以竹板或小荊條抽打背部或臀部,自十下至五十下,分為五等。笞刑雖最輕卻隱藏危機,鞭背有可能將犯人誤打致傷殘或死亡。在《新唐書·刑法志》上載:“太宗嘗覽《明堂針灸圖》,見人之五藏皆近背,針灸失所,則其害致死,嘆曰:‘夫箠者,五刑之輕;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輕之刑而或致死?’遂詔罪人無得鞭背。”唐太宗看了《明堂針灸圖》,發(fā)現人體的胸、背部是五臟經脈穴道集中之處,而臀部穴位則較少。因此,仁厚的唐太宗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衙門中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可到了清朝的鄭板橋卻不想打犯人的屁股了,他認為打背還好些,他是怎么想的呢?
2007年19期的《讀者》上發(fā)表了署名“丁蔚文”的書畫短評,文章中提到,“板橋好男色,他狎童納寵,‘不廢聲色,所得潤筆錢隨手輒盡’”?!鞍鍢驔]廉恥地自稱:‘好色,尤多余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發(fā)牢騷說那些小家伙都是看上了他的錢?!蔽恼轮羞€提到,板橋希望將大清法律中的“鞭打屁股”改為“鞭背”,是因為其“愛護金臀者”。
該文同時還提到他花錢買官、做官亂來等等。這些完全顛覆了鄭板橋的形象,看到這篇評論后,揚州不少市民與學者反響強烈,丁家桐、韋明鏵、劉方明等揚州學者認為《讀者》對鄭板橋的評價片面極端,許多觀點沒有足夠證據。(2007年9月21日《揚州時報》第A3版《鄭板橋被惡搞成“同性戀”)
該報記者還說他在網絡搜索引擎輸入“鄭板橋同性戀”,竟然找出相關網頁上的文章有一萬九千三百篇之多。不過,記者注意的大多文章是個人博客和論壇里的一些議論,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讓人十分信服的證據。雖然有不少網友舉例證明鄭板橋“好男色”,但例子來處大多十分含糊。但我們從上面三位專家的言談中,可以發(fā)現他們都沒有斷然否定鄭板橋是同性戀,他們中有的人有些資料應該是看過的,卻都在盡力為這位大藝術家、清官尊者避諱,原因何在?
《讀者》中“丁蔚文”的書畫短評文章中提到,“板橋沒廉恥地自稱:‘好色,尤多余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的引文,可以從巴蜀書社1997年版的《鄭板橋文集》中找到。此句之后,鄭板橋寫道:“然自知老且丑,此輩利吾金幣來爾。有一言干與外政,即叱去之,未嘗為所迷惑?!边@其中,“余桃口齒”典出《韓非子·說難》:衛(wèi)國國王衛(wèi)靈公特愛一位叫彌子瑕的美男子,一天夜里,彌子瑕聽說母親病了,便偷駕衛(wèi)靈公的車子,去看望他的母親。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偷駕國王的車子,是要被砍掉雙腿的。但衛(wèi)靈公知道彌子瑕偷駕他的車子后,不但沒有處罰,反而稱贊他是個孝子,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還有一次,彌子瑕與衛(wèi)靈公在果園中游玩,彌子瑕吃到一個極為香甜的桃子,便把剩下的一半留給國王,衛(wèi)靈公竟然不顧君臣禮統,甘吃余桃,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钡鹊綇涀予ι鄢冢米锪诵l(wèi)靈公,此時的衛(wèi)靈公則說:“就是那個曾偷駕我的車子,還曾讓我吃他的半個余桃的家伙呀!”彌子瑕的同一行為,“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是故,后來的同性戀者,被視為“余桃之癖”。
鄭板橋表白自己的同性戀人不會干預外政,自己不為迷惑,一方面,可見他的這些戀人不是“露水夫妻”、“一夜情”的人,而是長時間相處的“外舍”了。那時的“男風”或曰“南風”,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士大夫、富商一方面“押優(yōu)蓄童”,一方面也娶妻納妾。對這一種雙性戀并舉的局面,當時人是不會有什么大驚小怪的。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認為,其時歌郎、優(yōu)伶(同性戀被玩弄對象)的作用,是不亞于女性的“賢內助”的,其詩曰:“從此雞鳴內助功,不屬中閨屬外舍?!编嵃鍢蛟谄洹吨棺恪吩娭幸矊懙溃骸澳赀^五十,得免孩埋。情怡慮淡,歲月方來。時時作畫,亂石秋苔。時時作詩,寫樂鳴哀。閨中少婦,好樂無猜?;ㄏ虑嗤埙镞m懷?!保ā多嵃鍢蛭募ぴ娾n》)右擁少婦,左攬青童,他鄭板橋好不愜意悠然。
另一方面,鄭板橋雖然表明了他的同性戀立場,但也怕人說他惑于男色,影響為官執(zhí)政。雖然鄭板橋曾說“風流何罪?無榮無辱無咎”,但同性戀畢竟有違當時社會主流道德,同志之風畢竟不是太過名譽的事兒。當了官的鄭板橋自然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書中有所藏掖。我們來看看他的兩首詩詞:
寫得非常卿卿我我的《贈裙郎》:“韻遠情親,眉梢有話,舌底生春。把酒相偎,勸還復勸,溫又重溫。柳條江上鮮新,有何限鶯兒喚人。鶯自多情,燕還多態(tài),我只卿卿?!?br/> 寫得雅訓一點的調寄《柳梢青》:“意暖情親,眉梢有話,舌底生春。把酒偎人,斟又重斟,溫又重溫。江南二月青青,踏芳草王孫暗驚。走馬燕臺,攀花禁苑,壯志逡巡。”
那么鄭板橋是否真的就如他所說“未嘗為所迷惑”呢?乾嘉年間的曾衍東于其《小豆棚》中描述了鄭板橋在山東做縣令時與一個小皂隸的同性戀關系:“鄭素有余桃癖。一日聽事,見階下一小皂隸執(zhí)板遙立,帶紅牙帽,面白衣黑,頗覺動人,遂見愛嬖。有友戲問曰:‘侮人者要恒受侮于人。使其行反噬之謀,倒戈而相向焉,何以御之?’鄭曰:‘斯受之耳,亦未必其血流漂杵也?!鋾乙宦撟羁尚Γ疲骸娋茍D書畫,銀錢屁股’(后鄭因故失官,當他去縣之日),止用驢子三頭。其一板橋自乘,其一馱兩書夾板,其一則小皂隸而孌童者,騎以前導?!?br/> 談到鄭板橋的屁股觀,我們從清代的另一個著名的同性戀者、大文學家袁枚的《隨園詩話》卷九中的一段文字可以找到一點端倪:
興化鄭板橋作宰山東,與余從未識面。有誤傳余死者,板橋大哭,以足蹋地,余聞而感焉。后廿年,與余相見于盧雅雨席間。板橋言“天下雖大,人才屈指不過數人”。余故贈詩云:“聞死誤拋千點淚,論才不覺九州寬。”板橋多外寵,嘗言欲改律文笞臀為笞背,聞者笑之。
這還真不是道聽途說的,更有鄭板橋自己的一段奇文為證:
刑律中之笞臀,實屬不通之極。人身上用刑之處亦多,何必定要責打此處。設遇兒者美如子都,細肌豐肉,堆雪之臀,肥鵝之股,而以毛竹板加諸其上,其何忍乎?豈非大殺風景乎!夫堆雪之臀、肥鵝之股,為全身最佳最美之處,我見猶憐,此心何忍!今因犯法之故,以最佳最美可憐這地位,迎受此無情之毛竹大板,焚琴煮鶴,如何慘怛?見此而不動心憐惜者,木石人也。女人之兩只乳,男子則兩片臀,同為物之最可愛者。人無端而犯法,其臀則未嘗犯法,乃執(zhí)法者不問青黃皂白,動輒當堂吆喝,以笞臀為刑罰之第一聲,此理實不可解。我又不知當初之制定刑律者,果何惡于人之臀,懲罰時東也不打,西也不打,偏欲笞其無辜之臀也。臀若有口,自當呼冤叫屈。昔宰范縣時,有一美男兒賭被捉,問治何罪,按律須責四十大板,當堂打放。余謂刑罰太重,曷不易之?吏對不可。余無奈坐堂,但聞一聲呼喝,其人之臀已褪露于案前,潔如玉,白如雪,豐隆而可憐,笞責告終,幾至淚下。人身上何處可打,而必打此臀,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足下嘗謂犯法婦女之摑頰掌嘴,最為可憐可痛。桃腮櫻口,豈是受刑之所在乎?板橋則謂男子笞臀,尤可痛惜。圣朝教薄稅,若改笞臀為笞背,當為天下男子馨香而祝之!〔1〕
鄭板橋和他同時代的很多男人一樣,把男人的屁股當做一種美好的東西肆行享用。說到底,用“玩弄”一詞概括其行,也不是誣蔑。其實,為尊者避諱他自己本不想避諱的事,也不見得是對尊者的真尊敬。尊者活在他自己的時空中,我們打扮歷史,為尊者涂脂抹粉,是對歷史真實的漠視,對尊者的不尊。再說,尊者之行,不見得都是墮落,至少,今天的我們已經懂得,同性戀是一種應當尊重的人性選擇的自由。王小波在其《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一文中寫道:
做科學研究時應該價值中立,但是作為一個一般人,就不能回避價值判斷。作為一個研究者,可以回避同性戀道德不道德這類問題,但作一個一般人就不能回避。應該承認,這個問題曾經使我相當地困惑,但是現在我就不再困惑。假定有個人愛一個同性,那個人又愛他,那么此二人之間發(fā)生性關系,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又不傷害別人的事,談不上不道德。有些同性戀伴侶也會有很深、很長久的關系。假如他們想要做愛的話,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對他們。我總覺得長期、固定、有感情的性關系應該得到尊重。這和尊重婚姻是一個道理。
歷史上迫害同性戀者最力者,或則不明事理,或則十分偏執(zhí)——我指的是中世紀的某些天主教士和納粹分子——中國歷史上沒有迫害同性戀的例子,這可能說明我們的祖先既明事理,又不十分偏執(zhí),這種好傳統應該發(fā)揚光大。我認為社會應該給同性戀者一種保障,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舉例來說,假如有一對同性戀者要結婚,我就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2〕。
鄭板橋在其《贈范縣舊胥》詩的后DgatJXEUWVFGtzkrgyHOY2HIrTUL2mIcGfFhLycL6Io=記中,曾提及“兄弟婚姻”的事兒。該詩是他離開范縣數年后,在濰縣令的任上寫的:“范縣民情有古風,一團和藹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與歲豐。”詩的后記說:“舊胥來索書,為作十紙,此其末幅也。感而賦詩,不覺出涕。罷官后,當移家于范,約為兄弟婚姻。板橋鄭燮。”這位“索書”而來的舊胥,是不是奔著鄭板橋的金幣而來呢?鄭板橋出手“為作十紙”就是金幣。但這樣一位“索書”而來的舊胥,如果想干預鄭板橋的政務,是不是會被他“即叱去之”呢?我們不得而知。
鄭板橋在范縣確實曾有一位非同尋常的老部下,這在他的題為《縣中小皂隸,有似故仆王鳳者,每見之黯然》詩中,有情感的表露:
喝道前行忽掉頭,風情疑是舊從游。
問渠了得三生恨,細雨空齋好說愁。
口輔依然性亦溫,差他吮筆墨花痕。
可憐三載渾無夢,今日輿前遠近魂。
小印青田寸許長,抄書留得舊文章。
縱然面上三分似,豈有胸中百卷藏。
乍見心驚意便親,高飛遠鶴來依人。
楚王幽夢年年斷,錯把衣冠任舊臣。
“故仆王鳳”是鄭板橋的同性戀對象,這是毫無疑問的。他“能誦《北征》(杜甫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連昌宮詞》(元稹長篇敘事詩)、《漢末焦仲卿妻作》,不幸早夭,李復堂、潘桐岡(鄭板橋好友)皆為墮淚”。失去王鳳,板橋的朋友都為他落淚,板橋之傷心,何復多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鄭板橋與范縣詩文趣事》(李自存、賈璐輯注)中,“兄弟婚姻”的注釋為:“兄弟:指親戚。婚姻:親家。這兒指結為親戚?!薄靶值芑橐觥北唤忉尀椤敖Y為親戚”,要結的是什么“親戚”,語焉不詳。
“這兒的‘約為兄弟婚姻’,可以解讀為約為兒女親家,即父母給孩子定親。但這樣的表述,在古代是不多見的?!敝兄莨偶霭嫔绺笨偩庉嬐跣》较壬f,“也可能暗含有別的什么意思。就是說,它是鄭板橋‘創(chuàng)造’的一個新詞兒,但現在,我們還難以對其進行確切的解讀。”鄭板橋是同性戀者,他的“兄弟婚姻”,安能讓人相信這是為兒女訂婚呢?是否就是我們現在一些社會學家討論的斷臂之愛的延續(xù)“愿景”——“同性戀婚姻的立法”訴求呢?這份“約為兄弟婚姻”的約定,舊胥沒有拿走,遺落在濰縣,現存濰坊圖書館。
我們大略知道了鄭板橋對“兄弟婚姻”的態(tài)度,但是他對“姐妹婚姻”的態(tài)度則不得而知,但他對僧尼之愛表現出來的大寬容,還是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的。鄭板橋的《判濰縣僧尼還俗完婚》,寫的是一則轟動濰縣的風流故事。面對板橋之判,假道學說鄭板橋不成體統,開明者稱贊其人情通達,此事一時間流布山東,鬧得沸沸揚揚?!耙兀H縣)之崇仁寺與大悲庵相對,有寺僧私尼,為地鄰(附近百姓)覺,縛之官。鄭見僧尼年齒相若,令其還俗,配為夫婦。有詩云:‘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波寂,此后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年鄭板橋?!?br/> 鄭板橋就是鄭板橋,我們愛他的藝術就行了。他的“怪”,他的生理心理的偏好,他的浸透到靈魂的“愛”是他自己的選擇,與我們何干?避諱,也許是我們有要靠他“吃飯”的私罷!
注釋:
〔1〕《與豸青山人》,見《鄭板橋文集》,巴蜀書社1997年版,第99~100頁。
〔2〕見《王小波文集》第四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