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蔡元培無疑是我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對高等教育情有獨鐘,高瞻遠矚。他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功績卓著而蜚聲中外,但他的作用絕不限于北大,他是我國開創(chuàng)五四新文化運動和現(xiàn)代新潮流的代表人物。
一百年來,我國教育界、學術界對蔡元培一般都是十分尊重的,推崇他的教育思想和大學理念,希望長期付諸實施。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頭三十年里,由于政治和教育領域日益滋長的“左”的思潮,意識形態(tài)領域愈演愈烈的大批判,蔡元培和他的教育思想實際受到排斥和冷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對蔡元培思想和地位的認識,已經(jīng)發(fā)生顯著的變化,關于蔡元培的研究團體、紀念場館和研討活動時有出現(xiàn),如今《蔡元培全集》和年譜已經(jīng)出版,研究性的著作和文章也陸續(xù)問世。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左”的思潮的影響,和對于蔡元培思想缺乏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某些誤解和隔膜;人們對蔡元培思想、地位的估價,仍然心存障礙,包含分歧。
一所大學的蔡元培研究會,對蔡元培的紀念與研討十年才有一次,令人困惑不已。那么,認識上的分歧與障礙主要在哪里?
一、怎樣評估蔡元培思想的性質(zhì)?
過去流行的說法是:蔡元培是我國社會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zhuǎn)型時期的人物,屬“資產(chǎn)階級教育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被當作“資產(chǎn)階級思想”進行過批判。至今仍有人堅持這種觀點,只不過認為“資產(chǎn)階級”在舊中國是進步的。這實際上只是肯定蔡元培的“歷史作用”,而忽視其思想的當代價值和深遠意義。對中國現(xiàn)代的許多教育家,要硬性劃分階級屬性,往往是簡單而牽強的。更何況教育是否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學術界也有過討論和爭議。就像中國哲學史上的人物,由于中國哲學側重于社會倫理與政治,各種思想成分復雜交錯,或不同時期有不同傾向,便難于籠統(tǒng)地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派別,若硬要定性劃分,就容易削足適履,流于簡單化。
如果不拘泥于既定的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我國自辛亥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社會歷史的總進程,是從前現(xiàn)代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在教育方面,蔡元培把西方現(xiàn)代大學的教育體制和理念引進中國,結合中國教育傳統(tǒng),提出了一系列建設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方針與原則。他主張在基本體制上實行教育獨立、教授治校;學術文化上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培養(yǎng)方針上實行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養(yǎng)成完全的人格;教學內(nèi)容上主張溝通文理,實行選科制,并且順自然,展個性,促進高素質(zhì)人才的涌現(xiàn)。在文化方面,他既反對妄自菲薄的全盤西化,也反對因循守舊的國粹主義,提倡以西方文化輸入東方,以東方文化輸入西方,東西文化結合,以創(chuàng)造世界新文化;或者提倡“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diào)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在科學方面,他重視科學教育,提倡懷疑的科學精神和實證的科學方法。他認為科學方法比現(xiàn)成結論更重要,“因為得了結論,不過趁他人的現(xiàn)成;得了方法,才可以引起研究的興趣”。“科學結論是點成的金,量終有限;科學方法是點石的指,可以產(chǎn)生無窮的金”。(《〈社會學方法論〉序》)可見蔡元培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文化、科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他曾任中華民國首屆教育總長、國立第一所綜合大學北京大學校長、第一個國家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他的作用與貢獻和他的職務、地位是一致的,而他的能力與興趣又多在學問的研究上,這是他對前面兩項職務多次提出辭職的深層原因。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也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一次重要啟動。在此之前,國內(nèi)中西文化關系基本保持“中體西用”的格局。蔡元培與陳獨秀、胡適等人一道開始突破這種格局,他們舉起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以批判的方式,反對舊的道德、思想和文化,提倡新的道德、思想與文化,要求通過人的思想的改變,來改造中國社會。這里的主題是呼喚思想自由、精神獨立和人的現(xiàn)代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陳獨秀主要通過《新青年》倡導科學、民主和文學革命;胡適提倡白話文,主張“充分世界化”,并宣傳實驗主義和自由主義;蔡元培主要辦教育,建設新型的現(xiàn)代大學,為現(xiàn)代化奠定思想、人才基礎。他們?nèi)说年P系和地位,梁漱溟有過一段評述,說陳、胡等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做,但若沒有蔡先生,他們“卻不得聚攏在北大,更不得機會發(fā)抒。聚攏起來,而且使其各得發(fā)抒,這畢竟是蔡先生獨有的偉大”??梢姴淘嘣谖逅男挛幕\動中的獨特作用。應當說陳獨秀、胡適的思想中包含明顯的激進成分,陳獨秀對政治尤有興趣,1920年后的言行更加明顯地從文化轉(zhuǎn)向政治。蔡元培的思想則比較平和、漸進、兼容,堅守文化、教育和科學陣地,因此唯獨他能視大學為“囊括大典,網(wǎng)絡眾家”之學府,通過改造和建設北京大學,使學術繁榮,人才輩出,并且推廣和影響到全國,促進中國社會從前現(xiàn)代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那種把蔡元培視為“資產(chǎn)階級教育家”,而對之輕視、冷漠的觀點,是缺乏根據(jù)的,并且不符合時代的潮流。
二、怎樣認識北京大學的基本傳統(tǒng)?
北大的傳統(tǒng)或稱“北大精神”是一種氣勢恢弘的力量,歷來為人津津樂道。但北大傳統(tǒng)究竟是什么?又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說得上來、說得清楚的。北大的傳統(tǒng)是多方面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述它。當前在報刊上使用或者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從穩(wěn)重妥當、力求全面的角度而立論的,比如北大??显啻慰鍪鶄€字:“愛國為民,開放求真,民主科學,改革進步”,把這說成“北大傳統(tǒng)”,念起來都有些繞口,后來又有簡要、明確的表述:“愛國、民主、科學、進步”。也有人從提倡優(yōu)良學風的角度,將北大精神概括八個字:“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這都不能說有錯,不能說與北大傳統(tǒng)沒有關系,而且確實顯得比較“全面”、“穩(wěn)妥”。但由于面面俱到,放在哪個學校都可適用,所以失去了北大的個性與特色。因而缺乏那種真正扣響心扉的力量,難以成為北大人的精神默契。問題在于北大是一所綜合性的“最高學府”,是“研究高深學問”的重鎮(zhèn)。應當從發(fā)展學術、文化的角度,把握北大諸多傳統(tǒng)中的基本傳統(tǒng)。這種基本傳統(tǒng)是由蔡元培奠定的,就是他在北大明確提出并堅決貫徹的“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這是蔡元培的一個最見成效和影響的辦學方針。它反對文化專制主義,吸取西方文化的先進經(jīng)驗,結合我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運用辯證思維,使大學教育從理念到制度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以適應學術興旺、人才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使北大出現(xiàn)學者云集、學派林立、觀點紛呈、競相爭鳴的盛況,并且成為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正是由于這個方針,如梁漱溟所說,蔡元培“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面,收果于后世”。也如胡適轉(zhuǎn)述美國哲學家杜威所說,蔡元培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zhuǎn)折作用,這是世界上其他大學校長不能比擬的。繼蔡元培之后任北大校長時間最長的蔣夢麟,也曾把北大精神表述為“大度包容,思想自由”??梢娺@是由蔡元培奠定的一種卓越的傳統(tǒng),是在北大長期發(fā)生作用的一種恢弘的氣勢和力量。
我們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的基本傳統(tǒng),尚有以下主要根據(jù):其一,它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精神一脈相承。“五四”追求的目標是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個性解放。北大基本傳統(tǒng)與此互相銜接,正是“五四”基本精神在教育、學術領域的體現(xiàn)和保證。這是北大之所以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心的根本原因。其二,它是中西文化教育思想的完美融合。把“思想自由”與“兼容并包”并稱,使二者結合為一個完整的原則、方針,可稱珠聯(lián)璧合,是中國思想融合的一個范例?!八枷胱杂伞北臼俏鞣轿幕膬?yōu)良傳統(tǒng),吸取這一長處,正是針對中國文化專制主義的弊端;“兼容并包”,則較多地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特色: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講究“和而不同”與多種思想之“會通”等等。善于博采眾家之長,也正是中華文化綿延不斷、持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思想自由是兼容并包的前提,兼容并包是思想自由的保證,二者互相融合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教育的理念之中。其三,它是北大興旺發(fā)達的一條血脈。北大一百多年來飽經(jīng)滄桑,走過相當曲折的路。但北大的興衰起伏總與是否實現(xiàn)“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密切相關。不過,不管北大怎樣遭遇曲折和磨難,不管蔡元培的思想怎樣受到誤解和干擾,只要有受過蔡元培思想熏陶的人在,只要有熟悉北大校史的人在,甚至只要有蔡元培塑像或沙灘紅樓、未名湖、博雅塔的寬宏氣象在,那么北大人的那種雍容大度的胸襟、校園內(nèi)那種自由的氛圍就不會完全消失,或隱或顯地總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力量,這就是基本傳統(tǒng)的作用。其四,它是現(xiàn)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在二十世紀初,北京大學的出現(xiàn),就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大事件。到二十一世紀,北大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為實現(xiàn)我國現(xiàn)代化宏偉目標而繁榮學術、培養(yǎng)人才?,F(xiàn)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質(zhì)量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師資和學術水平。這些要求的基本前提是:廣闊開放的思維空間、自由探討的學術氛圍。
然而,北大傳統(tǒng)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作用顯然是很不均衡的,隨著政治、文化氣候的變化,或因領導、管理者的認知水平的不同,會呈現(xiàn)強弱起伏的差異,并且直接關系著學術和人才的命運。不能不看到,這個基本傳統(tǒng)若備受摧殘或長期遭遇冷漠,也會逐漸變形或萎縮,這是不能不令人警覺的歷史事實。
多年以來,有關部門或有關人士對蔡元培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針,并不是不了解,不肯定,但對其內(nèi)涵與意義卻不深究、不領悟。在實踐中,對北大的這一傳統(tǒng)常常出現(xiàn)似認非認的狀況,或者有意無意地加以回避。這里的思想障礙是:一談北大的傳統(tǒng),似乎就得談政治,談“愛國”、“革命”、“進步”,否則就怕不“穩(wěn)妥”、不“全面”。這是長期形成的觀念,終究還是不大理解蔡元培所說大學之“大”和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這個道理。他們總不習慣于從學術、文化的角度來把握北大的傳統(tǒng)。其實,盡力地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繁榮學術,培養(yǎng)人才,不就是最大的“政治”與“愛國”么?如果窒息或損壞了學術,壓抑或糟蹋了人才,而一味標榜“政治”與“愛國”,又有何益?另一個疑慮,就是怕強調(diào)“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會讓錯誤的思想滋長和泛濫,不好“掌握”。其實蔡元培提出的這個方針,是辦教育的方針,是學術、文化領域的方針。試問在學術、文化領域,若思想不自由,受到限制和禁錮,能有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和真正學術繁榮的局面出現(xiàn)么?蔡元培堅決貫徹這個方針,正是為了崇尚科學,探求真理,促進社會和文化的進步。立志追求真理的北大人,也總是站在進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方面。真理愈辯愈明。學術上最忌諱的,就是只了解和偏執(zhí)于一種觀點和見解。我們應當相信廣大師生在自由討論和充分比較中分辨是非和主動選擇的能力。要使北大真正肩負新時代的歷史使命,使北大人攀登新的科學高峰,就應當自覺地繼承和弘揚北大的基本傳統(tǒng)。
三、怎樣把握蔡元培教育思想的要義?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涉及許多方面,但至今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人肯定其“歷史作用”,便當作歷史遺產(chǎn)束之高閣;有的人心存敬意,卻敬而遠之;有的人時有談論,似不得要領。如何把握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色,我愿略呈管窺之見,就教于學界同仁。
第一個鮮明S4zHPKwYsA3NtgcJVJIXpA==特色,是突顯一個“人”字。蔡元培心目中有一個“大寫的人”,或曰“理想的人”,他是真正“以人為本”的。他致力于發(fā)展人的能力,培育一種完全的人格。教育究竟以什么為本?這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西方中世紀就開始有大學,那時是“以神為本”,崇拜上帝、詮釋圣經(jīng)、服從教義。中國歷代教育多是“以官為本”,苦讀圣賢書,只為通過科舉考試而做官。新中國成立后極“左”思潮下的教育是“以斗為本”,學校成了階級斗爭的場所,教育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有的人興辦學校,是為了自己發(fā)財致富,或者以“改革”為名,行“創(chuàng)收”之實,看來是不同程度地“以物為本”、“以錢為本”。蔡元培“以人為本”,把人看作目的,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在他看來,這才是現(xiàn)代新型教育的本質(zhì),這體現(xiàn)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與種種陳舊的教育制度和觀念相對立。比如在教育方針上,人們通常把學校看作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往往偏重于智育,他則要求德、智、體、美育全面結合。他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并以美育相輔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他希望培養(yǎng)的人才既富于學問,更具道德修養(yǎng)。在當今功利至上、道德滑坡、人文精神衰退的社會形勢下,蔡元培以德育為重的教育思想更顯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個鮮明特色,是突顯一個“大”字。他是我國現(xiàn)代“大學理念”或“大學精神”的奠基者。他善于敏銳地吸取西歐特別是德國洪堡教育思想的優(yōu)點,結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提出和貫徹有關大學教育的一系列主張,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之所以為大的特點。首先,他把大學看作“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和“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之學府”,從性質(zhì)和特點上說明大學之大的意義;他特別提出循“思想自由”之通則,取“兼容并包”之主張,這既奠定了北大的基本傳統(tǒng),并廣泛影響到全國,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潮流;同時,他在北大十分重視聚集名師,發(fā)揮專長,引領學術,激勵后進,造成極其有利于學術昌盛,人才涌現(xiàn)的環(huán)境;此外,他重視通識教育,主張溝通文理,打破學科壁壘,防止狹隘專業(yè)的限制。總之,在蔡元培看來,大學之所以為大,一在于研究高深學問之為大;二在于學術自由、兼容并包之為大;三在于學術大師引領學術之為大;四在于教學內(nèi)容廣博通達之為大。反觀我們今日之大學,雖在規(guī)模、數(shù)量上有較大的發(fā)展,卻在某些方面與蔡元培的大學理念并不吻合,而且似在發(fā)生若干迷誤。在多校合并、校名升級、連年擴招、新樓林立的同時,卻出現(xiàn)師資短缺、水平下降、質(zhì)量滑坡、腐敗蔓延的問題。這與實質(zhì)上的大學之大恰似南轅北轍,甚至可能導致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質(zhì)性萎縮和高質(zhì)量人才進一步匱乏的危機,這是關系到我們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長遠大計,不能不認真反思,從長計議,真正回歸和復興蔡元培的大學理念。
第三個鮮明特色,是突顯一個“美”字。他特別重視美育,用來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和精神境界。他本人在北大開設的課程便是美學、美育,并在學生中倡導組織文學會、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等,推動美育的實施。他沿著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思路,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進一步闡述美育的重大意義。蔡元培把審美能力與活動看作世俗現(xiàn)象界與理想本體界之間的橋梁。他的獨到之處還在于,既不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陷入空想的境地,又不沉湎于現(xiàn)實利益而放棄美好的理想。在審美活動中,人對于現(xiàn)象界既無厭棄,也無執(zhí)著,既不脫離世俗生活,又能超脫利害關系,超越利益營求和人我之分。這樣,現(xiàn)象界與本體界便不相互隔離或相互沖突,而是一個世界的兩個方面。那么,美感教育究竟怎樣具體發(fā)揮作用呢?主要是通過具有普遍性和超脫性的審美活動。所謂“普遍性”,就是這種美感對人人都有效,不論人我,都能享受到;所謂“超脫性”,就是超脫利害關系,人人都會贊同。這就可以陶冶和強化人的感情,使美好的感情推動高尚的行為。同時,審美活動還可以使人擺脫限制,舒展壓力,免除煩惱,形成新的生命節(jié)奏與活力,激發(fā)人的智慧,促進科學思維,因而極其有利于人的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有利于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與和諧社會的建立。
如今的中國社會已大步邁入現(xiàn)代化,和平與建設的社會環(huán)境更加有利蔡元培教育和美育思想的貫徹。當前美育已被正式納入教育方針,許多學校已經(jīng)開設美學或各種藝術欣賞的課程,城市里的各種博物館、藝術館,校園里的藝術社團,都在擴展數(shù)量和規(guī)模。但是,人們對于美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仍然認識不足,美育與德育、智育之間的關系仍然顯得分離或松散,難于自覺地起到輔助德育、激發(fā)智力、實現(xiàn)理想的作用。美育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于設置藝術課程,結果德育往往停留于書本和抽象的說理,智育停留于傳授知識和對付考試。青年學生中人性扭曲、情感乖戾、道德低沉、理想失落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固然與整個社會風氣密切相關,但認真研究、大力宣傳和切實貫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確實是教育領域和相關部門的當務之急。
蔡元培當然也有他的歷史局限與不足,他的美育思想有些過分強調(diào)心靈、情感的意義,對物質(zhì)、經(jīng)濟利益推動歷史的作用有所忽視;在1927年后的一段時間里,他也并沒有始終堅持教育獨立和思想自由的主張。特別是若單從政治上看,他個人歷史上并非全無瑕疵,有些人正是由此而形成一個內(nèi)在的陰影,一葉障目,遮蔽他為北大奠定基本傳統(tǒng)、為促進中國教育、文化、科學從前現(xiàn)代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巨大貢獻。這里正需要蔡元培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與氣度。他并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當年卻堅持支持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允許并幫助李大釗等人在北大成立研究組織,開設唯物史觀的課程,創(chuàng)造條件,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逐步傳播開來。這不正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成果么?今天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圆淘嗟男貞褜Υ淘嗪退乃枷胝w呢?鄭重紀念蔡元培,就應當復興一種真實的蔡元培的形象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