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香平
【設(shè)計思想】
《燈下漫筆(節(jié)選)》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飽蘸激憤之情的奇文,學生在預(yù)習過程中最困惑不解的問題有三個:①作者為什么不厭其煩地寫“鈔票兌銀”?②魯迅為什么說“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我們”就真的那么自甘墮落嗎?③怎么理解魯迅所說的“第三樣時代”?有鑒于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從而更好地體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尤其是作者獨特的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領(lǐng)悟課文由事及理所體現(xiàn)出的愛國情感。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談自己所了解的魯迅。(課件1:關(guān)于魯迅的一個短片)
1925年4月29日這一夜,坐在燈下的魯迅由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小事思考開去,審時度勢,舉重若輕,筆鋒所至,出今入古,寫下了見解獨到、思想深邃、憂憤深廣的雜文名篇——《燈下漫筆》。
有人說:漫筆的“漫”,既是內(nèi)容的“漫”無邊際,又是“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也是散“漫”無拘、興之所至的筆墨趣味。
二、通讀全文
請同學們用四個四字短語理出課文思路:
鈔票兌銀,觸發(fā)感想,反思歷史,發(fā)出號召。
三、深入探究
(一)不厭其煩,詳寫兌銀
請一位同學復述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小事,大家思考作者為何不厭其煩詳寫兌銀一事。
1.揣摩作者在這一事件中微妙的心理變化:
“樂意”→“不甘心”→“恐慌”(類比)→“非常高興”→“更非常高興”。
2.品味對銀元前后不同態(tài)度的細節(jié)描寫: 當初覺得“沉重累贅”,經(jīng)過一番折騰,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盡管挨宰受損,仍高興喜歡,“沉墊墊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
一向惜墨如金的魯迅先生,整整用了三個自 然段詳細敘述這一心理發(fā)展過程,自我解剖,冷靜自嘲。事件敘述有頭有尾,一波三折;心情描繪時憂時喜,細致入微。暗夜沉沉之時,作者心潮翻滾,千方百計將鈔票換成銀元,現(xiàn)銀沉重,心情更沉重。
本來鈔票兌銀一事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司空見慣、極其平常,一般人在此時喜歡也就喜歡了。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更是偉大的思想家,作為思想大師,他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從這件小事中想得深,想得遠。他把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這件小事置于時代、社會、歷史的更為廣闊的背景下進行剖析與挖掘,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以小見大,層層剖析,步步深入,看到了事件背后的東西,從而引出了精辟的議論:
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二)反思歷史,追根溯源
魯迅先生有了“另一思想”,并不就此止步,先生深厚的史學修養(yǎng)與崇高的責任感又使他由一時一事的思考漫溯到整個中華民族三千余年的歷史。那么作者是怎樣概括中國歷史的?能否找出關(guān)鍵性的論斷?(課件2)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亂世)
軍閥混戰(zhàn),兵荒馬亂,官殺匪殺,殺人如麻,草菅人命,紛亂至極,奴隸規(guī)則被毀得粉碎。
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治世)
百姓服役、納糧、磕頭、頌圣,有一定的奴隸規(guī)則,百姓當牛做馬,有口飯吃,活命而已。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短短20個字,入木三分、一針見血,振聾發(fā)聵、石破天驚。這20個字道出了幾千年來千百萬中國人所走過的歷史,治世也好,亂世也罷,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始終都是——奴隸。哪些段落體現(xiàn)出老百姓在這種時代下的生活?
1.能概括亂世中百姓生活境遇的句子(課件3)
亂離人,不及太平犬。
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插入課件4:清軍入關(guān)——留發(fā)與不留發(fā)的故事)
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zāi)殃。
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
▲先生以豐富的史實告訴了我們什么?你從中讀出了什么感情?
(對官匪殘酷暴虐、草菅人命的憤懣憎恨;對老百姓無所適從、無可奈何的深深悲憫——哀其不幸)
2.能概括亂世中百姓心理的句子(課件5)
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nèi)プ霭傩铡桓?,是拿他們?nèi)プ雠qR,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7段)
假使真有誰能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8段)
百姓就希望來一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guī)則,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guī)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9段)
▲除了“哀其不幸”之外,你從這里又讀出了什么感情?
(對中國百姓的奴性人格深感悲哀——怒其不爭)
古人說“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這心理像毒蛇,往往會逐漸吞噬掉一個人的精神。作者寫到此處,該是怎樣一種欲說還休的悲涼??!
3.能概括治世中百姓生活境遇及心理的句子(課件6)
有如元朝的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5段)
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像現(xiàn)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9段)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人們竟然安于奴隸的地位,甚至樂于奴隸的身份,把“牛馬”一樣的命運當做“太平盛世”來“恭頌”,“寧做治世犬、不做亂世人”,“被驅(qū)不異犬與雞”。這樣的百姓哪里還有一點“人”的最起碼的尊嚴?看似平淡冷靜的話語中,包含著作者多少激憤之情,燃燒著作者多少熊熊怒火?。?/p>
4.這兩種時代下的百姓心態(tài)有無相似的本質(zhì)呢?(學生討論)
有,無論哪個時代老百姓都處于封建專制的壓迫、剝削、奴役之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論哪個時代老百姓都從來“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最重要的是無論哪個時代老百姓都有共同的心態(tài)——奴性心態(tài)。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中國的歷史有著漫長而復雜的過去,二十四史的記載,波瀾壯闊,蕩氣回腸,其實不過是一部帝王將相史,很少為普通百姓掬一把同情之淚。支持中倒是有詩人們滿含辛酸的描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至于老百姓生存狀態(tài)為什么一直如此貧困,詩人解釋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至于百姓本身的原因,詩人們并沒有涉及。
5.作為思想家的魯迅先生,在課文中是怎樣剖析、關(guān)注國民生存狀態(tài)的呢?(難點突破)
▲魯迅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有著最真誠、最無私、最深沉的熱愛,作為民族的大腦和精魂,他對阻礙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封建思想痛心疾首,對沉睡不覺悟的中國人的“不幸”與“不爭”進行猛烈抨擊。正所謂“愛憎不相離”,“大愛”方有“大憎”,至冷,是因為有至熱。
魯迅的愛國有著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中華民族自身劣根性的徹底否定上。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魯迅說:(課件7)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在魯迅生活著的那個病態(tài)社會,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錚錚誓言,他對我們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民族愛之深,愛之切,他用敏銳而犀利的眼光深刻獨到地總結(jié)出了中國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無論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還是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其實質(zhì)中國的百姓始終都是奴隸,充分顯示了魯迅思想與文章的批判鋒芒。
(課件8)
于絕望中尋找希望,于卓絕處尋找生機,在千百年封建社會“瞞”和“騙”的汪洋大澤中,終于出現(xiàn)了一個“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于挖掘民族一切病根,尋找療救藥方的精神界戰(zhàn)士,這是我們民族的大幸!這是當代學生應(yīng)該繼承的精魂!
先生連用兩個反問句否定了這兩樣時代,噴發(fā)出震天的一吼:“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
(三)“第三樣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學生討論摘要:
①中國百姓有“人”的價格的時代。
②把“人”當“人”的時代,百姓活著真正體現(xiàn)了“人”的價值的時代,民主、自由的時代。
③不再依賴什么救世主,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翻身做主人,有“人”的尊嚴,能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時代。
④遠離戰(zhàn)亂,寧靜、和平、和諧的時代。
▲“第三樣時代”:
中國百姓有“人“的尊嚴——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充分享受做人的權(quán)利,獲得做人的尊嚴,實現(xiàn)當家作主夢想的時代。也就是說“第三樣時代”是指一個走出了“一亂一治”的歷史循環(huán)怪圈,從而邁向和平民主與自由平等的時代。
四、結(jié)束語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今,中華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不僅要站起來,更要富起來,強起來!魯迅獨特的愛國精神傳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輝,《燈下漫筆》中憂國憂民的激憤之情值得與深刻見解,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去領(lǐng)悟。因為真正的巨人活在時間的深度里,歷史最終會把最有分量的東西保存下來!
(湖北省襄樊市田家炳中學 4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