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英
中央美術學院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深厚學術傳統(tǒng)的高等美術學府。早在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之初,中共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先生就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發(fā)展了共產(chǎn)黨員,建立了黨的組織。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游行示威的行列中,有我院師生的身影;李大釗先生就義的刑場上,有我院師生與之一同英勇赴難。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我院教師創(chuàng)作了催人奮進的感人作品;新中國建立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留下了我院師生“為中國造型”的歷史畫卷。建校90年來,我院與時代同行,與祖國同興,聚集了幾代德藝雙馨的藝術名師。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前途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深入生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追求崇高的藝術理想,取得了載入史冊的光輝業(yè)績;他們淡泊名利、為人師表、德高望重,具有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他們的藝術和人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子,是培育高素質(zhì)美術人才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
多年來,我院黨委十分重視繼承美院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揮藝術名師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通過多種方式,使師生走近名師、了解名師、研究名師,實現(xiàn)了“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育人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堅持校史教育,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先生曾經(jīng)指出,繼承傳統(tǒng)的前提,首先是要正確地了解傳統(tǒng)。為此,我院歷屆黨委都十分重視校史教育,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特別設立了校史講座的專題。每年新生入學,學院及各系都要邀請了解校史、系史的老藝術家、老教授為學生介紹我院及各系的歷史沿革、革命傳統(tǒng)、學術傳統(tǒng)和對中國美術事業(yè)的歷史貢獻。靳尚誼先生就曾經(jīng)連續(xù)多年為新生做校史報告。他每次都如數(shù)家珍地向?qū)W生們介紹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蔡元培先生關于“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介紹林風眠、徐悲鴻等前輩對中國美術教育的開拓性貢獻;介紹解放前夕北平藝專地下黨的斗爭;介紹新中國建立后來自解放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眾多著名藝術家匯聚中央美術學院,對新中國美術事業(yè)和美術教育事業(yè)作出的杰出貢獻,激發(fā)學生作為美院人的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特別是進入新時期,面對西方各種現(xiàn)代思潮的涌入,靳尚誼先生每次都在回顧世界美術發(fā)展史的基礎上告誡學子: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美術思想是人類美術史上最前衛(wèi)、最現(xiàn)代、最進步、最有前途的藝術思想。這些話給青年學生指出了明確的藝術方向。
薪火相傳的精神還體現(xiàn)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在樓前的草坪上,可以看到老院長徐悲鴻、江豐的雕像;從走廊墻壁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老一代藝術大師生動、樸素、謙和的笑臉;樓道的宣傳櫥窗里掛著老一代名師的代表畫作,等等。特別是2007年,配合教學評估,學院制作了反映學院歷史的宣傳短片《為中國造型》,在校園引起強烈反響,師生爭相復制,留作紀念。
校史永遠是一部積淀著人文光輝、寫不完、講不完的精彩史冊?!敖裉煳乙悦涝簽闃s,明天美院以我為榮”已成為歷屆學生的心聲,它不斷激勵著學生傳承美院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造美院更加輝煌的明天。
二、堅持邀請老一輩黨員藝術家上黨課,培養(yǎng)黨的青年后備軍
美術作為一門敏感的藝術門類,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一名藝術家的藝術追求與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社會主義的美術教育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特別是對于立志獻身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青年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更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藝術理論、藝術實踐的結合上,給他們以精神營養(yǎng)。為此,我院根據(jù)藝術院校的特點,堅持邀請具有豐富人生經(jīng)歷和革命經(jīng)歷的老一輩藝術名師為學生講黨課。自1997年成立黨校以來的10年中,先后多次邀請了原國立藝專地下黨黨支部書記,著名油畫家、壁畫家侯一民先生,原地下黨黨員、著名油畫家李天祥先生,原黨委書記、著名雕塑家盛揚先生,原院長、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先生,原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著名油畫家杜健先生,原黨委委員、著名油畫家鐘涵先生,共產(chǎn)黨員、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原黨委副書記、著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王宏健先生,共產(chǎn)黨員、著名油畫家趙友萍先生等十幾位著名藝術家、理論家為黨校的入黨積極分子講黨課。他們針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諸如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個性、獨創(chuàng)性與黨性的關系,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創(chuàng)作自由與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關系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以自己人生道路和藝術道路的切身體會為學員們答疑解惑,使學員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例如,侯一民先生關于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國立北平藝專地下黨斗爭史的回顧及其對學生樹立藝術為時代服務、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殷切期望;靳尚誼先生關于共產(chǎn)主義是人類最進步、最前衛(wèi)的思想的論述;盛揚先生關于黨員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自由的前提下,應自覺創(chuàng)作富有健康、積極因素,能提高人民精神素質(zhì)的作品的論述;王宏建先生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的論述;李天祥先生雖經(jīng)“文化大革命”迫害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信念等,都給學員們留下了令人信服的深刻的印象。一位油畫系的學生在學習體會中激動地寫道:“中國共產(chǎn)黨艱巨的使命之一是代表先進文化。所謂先進文化,就是一種自信的、積極向上的、有時代特色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學子,就是要在繼承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藝術,盡一切努力,為祖國和人民進行藝術的探索,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崛起并立于世界之林而奮斗!”一位學員在聽了杜健先生關于“我怎樣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的講座之后寫道:“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偉大的黨那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正是這些肩負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偉大使命與責任的共產(chǎn)黨員,成為支撐中華民族近代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脊梁。我立志像他們那樣,做一名胸懷政治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共產(chǎn)黨員,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貢獻力量!”
在歷屆黨委的領導下,在各級黨組織的努力下,在老一輩黨員藝術家、理論家的感召和教育下,截至2007年底,我院學生黨員人數(shù)完成了從0到212人的跨越,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在不斷壯大,其中10多名德才兼?zhèn)涞膶W生黨員已先后留校任教,成為青年教師中的骨干力量。
三、走近大師、了解大師,在藝術作品中陶冶學生的精神素質(zhì)
藝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和審美能力,而美術作品是藝術家全部社會實踐、生存狀態(tài),特別是他的精神生活質(zhì)量的集中體現(xiàn)。如今,老一代藝術家早已遠去,他們留下的美術作品是后人走進其思想和藝術境界的最重要的途徑。在藝術多元化的時代,為了使學生學習、了解前輩藝術大師的藝術風貌和精神品質(zhì),近些年來,學院利用校慶、作品捐贈、作品回顧、百年誕辰等契機,先后舉辦了《侯一民革命歷史畫與相關素材文獻展》、《彥涵作品捐贈展》、《伍必端作品捐贈展》、《楊先讓木刻版畫展》、《靳尚誼藝術回顧展》、《名師足跡——艾中信藝術作品展》、《靜水深流——潘公凱藝術作品展》、《詹建俊藝術作品展》、《大道滄桑,與世紀同行——曾竹韶百歲華誕慶典暨雕塑作品展》、《高冠華藝術作品回顧展》、《王琦書畫新作展》、《李可染、葉淺予、劉凌滄、郭味蕖百年誕辰紀念展及研討會》、《滑天友百年誕辰雕塑作品捐贈展》等一系列展覽和研討會,為青年學生創(chuàng)造了大量走近名師、接觸名師、研究名師的機會。
在新中國建國55周年之際,老共產(chǎn)黨員、老藝術家侯一民先生舉辦的《侯一民革命歷史畫與相關素材文獻展》以展示現(xiàn)實主義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為特點,圍繞《地下工作者》、《跨過鴨綠江》、《劉少奇去安源》、《毛主席去安源》、《血肉長城》5幅革命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把與之相關的素材、變體寫生、創(chuàng)作小稿,包括解放前地下黨革命活動的檔案資料,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使觀眾沉浸在歷史的氛圍之中,從中追尋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青年教師協(xié)會、關心下一代委員會、造型學院黨總支組織青年教師和學生上百人前往參觀并召開研討會。展覽會上,75歲高齡的侯先生親自講解,使師生深受感動,他們說:“侯先生等老一代藝術家,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建設新中國的艱苦歲月和‘文化大革命的沖擊、磨難,他們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崇高的人生信念和頑強的生命力都體現(xiàn)在其作品中。他們投入生活的忘我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焙钜幻裣壬惨驗槎嗄陙碓诮逃嗄暌淮墓ぷ髦兴鞯亩喾矫尕暙I,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tǒng)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2006年以來,油畫系策劃舉辦了蘇高禮、孫滋溪等老教師作品系列展。為在兩代人之間展開對話,黨委委員、造型學院院長、二畫室主任戴士和教授特別安排研究生深入山西平定縣夏村尋訪1973年蘇高禮先生曾經(jīng)畫過的鄉(xiāng)親,完成再次寫生。學生們追尋前輩的足跡,體味著不同時代人物的精神風貌,面對30多年來中國農(nóng)村生活和個體命運的滄桑變化,獲得了多方面豐富的人生體驗和藝術體驗。他們說:“本著追溯時光,展現(xiàn)滄桑變化的初衷描繪這些不再年輕的人們,我們卻在觀察別人的過程中反觀了自己?!薄懊總€人的畫面都是個人對紛繁世界的思考和過濾。面對著他人,表達的是自我的反省?!碑敗侗旧r(nóng)民——蘇高禮素描寫生展》與《再訪農(nóng)民——學生素描展》兩個展覽同時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兩代人都感到了心靈的溝通和震撼。呂勝中教授對這次教學實踐評價說:“我覺得幾位學生的這次小小舉動,絕不僅僅是為幾張與蘇先生拉開時間距離的人物肖像,也不僅僅是為一種繪畫風格、形式語言的探索。他們從蘇先生的肖像——已不是‘現(xiàn)實的藝術意境中走向遠離自我小天地的另一種現(xiàn)實,并且看了個真真切切。如果面對現(xiàn)實懷著的依然是蘇先生當年的那份真誠,在他們手中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藝術的現(xiàn)實一種?!?/p>
類似的展覽和教學案例在我院不勝枚舉。實踐證明,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道路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藝術院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一定要與他們的藝術學習實踐相結合,才能有血有肉,刻骨銘心,結出豐碩的成果。
隨著老一代藝術大師的相繼離世,為保留他們獨特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教育經(jīng)驗,多年來,我院及各系都陸續(xù)編輯出版了校史圖集,老一代藝術家論文集、畫冊和教材。2006年,學院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在北京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組織下,精心組織編寫了我院徐悲鴻、江豐、李苦蟬、蔣兆和、李樺、李可染、葉淺予、吳作人、曾竹韶、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羅工柳、彥涵、古元、侯一民、靳尚誼等17位已故和健在的藝術名師的業(yè)績,收錄在2007年出版的《德藝雙馨的藝術院校名師》一書中。撰稿者本人大都已是今天的名師,他們感人肺腑的追思,成為教育師生的良好教材。為了充分發(fā)揮這本回憶錄的作用,學院專門組織召開座談會,將該書贈送各教學院系的師生學習。誠如撰寫《回望他遠去的背影——艾中信的藝術與人生》的鐘涵先生所說:“回望一位老藝術家隱去的身影,并非徒然思舊,而是一件薪火相傳的事情。他將有助于促進后來者前行的力量,或是化作途中解渴的一杯礦泉?!?/p>
(作者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