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黔生
兒時,安順只有街邊自然形成的小菜市,大多數(shù)菜農(nóng)還是自產(chǎn)自銷沿街游賣。菜農(nóng)一般是不叫賣的,他們挑著擔子走走停停,東門的蘿卜西門的白菜南門的蠶豆……盡可在家門口買到。吆喝的大多是賣豆類制品的小販。
“撮紅豆!”
“紅豆飯豆!”
“舀菜豆腐!”
這是1950年代前后的情景。而“撮紅豆拈酸菜!”的叫賣,則是1960年代前后的事啦。
酸菜這樣的居家小菜,大多數(shù)人家都是自制。要吃燴紅豆酸菜,只需買煨好的紅豆就行了。沿街叫賣熟豆的大多是家境貧寒的居民。她們把豆籽細揀、清水洗濾后,在砂鼎罐中猛火煮沸,將水濾去,再加人清水煮沸后文火慢煨,待豆籽鼓脹到極至豆腰微微裂開小口時,火候正好。此時已是滿屋豆香,雞叫三遍,天色微明。冒著熱氣的豆和豆湯倒人洗得發(fā)白的木桶中,桶蓋上白布或白毛巾,系上雪白的圍腰,就開始上街叫賣了。
掀開白布一角,熱氣香氣撲面而來。舀豆的長把小木瓢,把端上系著麻線,麻線上拴著兩枚銅錢或墜石,瓢浸在豆湯中,墜子吊在桶外。燴好的紅豆汪著一層紅紅的油辣椒,豆香、蒜香、蔥香、鹽香,令人饞涎欲滴,兩三湯匙就解決一碗飯啦。如果在燴豆之外,加個糟辣子炒豆腐干或者回鍋肉,再來一個燴茄子之類的蔬菜,這在建國前后算是很殷實的日子了。如果炒豆腐干中有些肉片,是會使孩子們很有些激動的。而做“滾刀”茄子,孩子們再渴望,大人是絕不加肉片肉末的。
茄子的做法很多,炒炸、燴、煮、涼拌??梢宰龀龆嗟啦恕?/p>
春末夏初,安順本地品種的茄子上市,球形或長圓形、皮色油亮、呈紫色或淡紫色、手感略有彈性的鮮貨為最佳品。
做“滾刀”茄子時,把鮮茄子洗凈,削或切成“滾”刀塊,浸泡在清水中備用。炒葷菜,大多用鐵鍋,而炒架豆(扁豆)、蠶豆、茄子等新鮮蔬菜,是一定要用砂鍋的,只有在砂鍋里炒出的蔬菜,才鮮香味正,才不會呈黑色(如茄子)。帶把的砂鍋稱瓢鍋,常年使用已經(jīng)浸透了油,油亮油亮的煞是好看。油(那時多用豬油)燒熱后,先下蒜瓣或蒜苗,再下青椒和鹽,翻炒至蒜味辣味飄香,加入清水,待水沸,將漂在清水中的茄子撈出下鍋,當水分漸少茄肉呈乳白色茄皮微黃帶紫時,加入柿餅茄(西紅柿),稍加翻炒,撒蔥花起鍋。
品過正宗“滾刀”茄子的人,那清香,那淡雅,那爽口會使你難忘懷。尤其是在離開家鄉(xiāng)或身在異域時,更是使人回味無窮,不似你“不在其位”后,總有人會漸漸地把你淡忘的。淡忘了就很正常,就很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而你就可以少有打擾地舒心地悠然于街頭巷尾或山野之中,笑看人世的云卷云舒了;你就可以一手提籃,一手掌瓢,去菜場轉(zhuǎn)、在鍋邊轉(zhuǎn),學(xué)會討價還價,學(xué)會斤斤計較,學(xué)會辨別真?zhèn)?,學(xué)會做幾道可口的小菜,這對家人是一點小小的奉獻,對自己是一種再顯才華重展風(fēng)采的享受。何樂而不為呢?
晚晴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