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北京一家衛(wèi)生所做醫(yī)生,有一天我看到一個事,我覺得好慘。
它說的是歐洲有一個國家的一個城市,面向社會廣泛征詢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答案像雪片一樣飛到報社,報社就組織一個班子遴選,最后認為有三種人是最幸福的人。
第一,剛剛給孩子洗完澡的媽媽。第二,治好了病人在醫(yī)院門口目送病人遠去的醫(yī)生。第三,在海灘上筑完沙包,看著自己杰作的孩子。還有一個備選的答案:寫完了自己作品的最后一個字的作家。
我看完了就傻了,當時心里的那種痛楚我至今都能感受到。為什么?我琢磨了一下,這四種情況我也集于一身,我也有一個孩子,給孩子洗澡那是必修課,那個時候家里沒有洗澡的地方,我在自由市場上買了一個6元錢的盆,然后把孩子放進去,就渾身揉,洗完了之后,就拿毛巾包好把孩子抱到床上。一點沒覺得幸福,滿頭大汗。
我基本上還算是一個好醫(yī)生,我會很認真地聽病人講他的痛苦,所以我的前面老是有很多病人等看病,送病人走后,我基本上就想,可看完一個了,趕快回頭看下一個,因為還有不少人等著我。
第三條是在海灘上筑沙包,那時我雖然沒有去過什么海灘,但是跑過去在人家的建筑工地的沙土堆上挖個洞什么的。這種事還是做過的,我覺得這一條稍有折扣,基本上也算完成過。
那個時候我也寫過一些作品了,作品寫完之后我也沒來得及享受幸福,想的是編輯要是退稿怎么辦?
四件最幸福的事集于一身卻不幸福,我想這輩子沒有指望了。人家都是通過投票選出來的幸福之事,我卻沒有幸福的感覺。一個人沒幸福感,就是心理不健康。我覺得自己有毛病了。
后來我終于認識到幸福其實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事,不是敲鑼打鼓的事,也不是別人把名分給你的事,幸福真的是我們內心對于生命當中那些溫暖的瞬間,那些美好的時刻,那些讓我們銘記在心,讓人體會很久回味深長的真情。把這件事情想透了以后,如釋重負。我決定改變,后來我寫了一篇散文叫《如釋幸福》。其實就像在今天,咱們在美麗的西湖邊上,坐下來討論幸福,這就是幸福啊。不要以為如果有了140平米的房子,我們有了年薪15萬元,從開夏利改開寶馬。我們就覺得是幸福,其實不是的。幸福是樸素的,是誰都不能代替的內心感覺,只有你自己來負責。
幸福這件事,每一個人都要謀劃一下,最大化我們的幸福。我們把自己的一生,一天一天,認認真真,仔仔細細,有滋有味地去過,我們幸福的時間就會很長很長,我們的幸福就可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