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余常
例1(2007年·海南)如圖1,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與中間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積是13,小正方形的面積是1,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則(a+b)2的值是().
A. 13B. 19C. 25 D. 169
分析:由勾股定理得a2+b2=13,由面積關系得(a-b)2=1,從而建立關于a、b的關系式.
解:由勾股定理,結合題意得a2+b2=13. ①
由題意,得(a-b)2=1.②
由②,得a2+b2-2ab=1. ③
把①代入③,得13-2ab=1. 2ab=12.
∴(a+b)2=a2+b2+2ab=13+12=25.選C.
評注:本題是根據課本中出現的有關圖形改編成的考題,體現了學好課本知識的重要性.關系式①、②是解這類題的關鍵,要好好把握.由它們也可直接求出a、b,讀者不妨試一試.
例2(2007年·“南方杯”)若Rt△ABC的周長為l,斜邊長為c(l>2c),則該三角形的面積等于(用關于l、c的簡單式子表示).
分析:設兩直角邊分別為a、b,若要直接求出a與b的值,要用二次方程求解,較繁.但若由a+b和a2+b2聯想到整體思想(將ab視為一個整體),問題便可順利獲解.
解:設兩直角邊分別為a、b ,則a+b=l-c.
由勾股定理得c2=a2+b2=(a+b)2-2ab,故
ab===.
∴S△ABC=ab=·=.故該三角形的面積為.
評注:用整體思想來解數學題,不僅可以擺脫固定模式的束縛,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陌生的問題變得熟悉,往往還可以解決一些按常規(guī)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要熟悉ab、a+b、a2+b2、a-b之間的變換關系.
例3(2007年·“希望杯”)如圖2,一只小貓沿著斜立在墻角的木板往上爬,木板底端距離墻角O處為0.7 m.當小貓從木板底端爬到頂端時,木板底端向左滑動了1.3 m,木板頂端向下滑動了0.9 m,則小貓在木板上爬動了m.
分析:本題實際上就是要求木板的長度.設木板頂端距離墻角O處為x m, 木板長為y m,利用木板下滑過程中長度保持不變,可通過勾股定理建立關于x、y的方程組.
解:設(開始時)木板頂端距離墻角O處x m, 木板長為y m.由題意得:0.72+x2=y2,22+(x-0.9)2=y2.
故0.72+x2=22+(x-0.9)2,解得x=2.4.
把x=2.4代入0.72+x2=y2,解得y=2.5.
所以小貓在木板上爬動了2.5 m.
評注:勾股定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它是線段計算的重要工具.梯子問題的解題關鍵,是抓住梯子長度不變這一點,列出有關的方程.
例4(2007年·“南方杯”)如圖3,點M在△ABC的BC邊上,分別作MD⊥AB,ME⊥AC,垂足D、E分別在AB、AC兩邊上.△ABM與△ACM的面積相等,且△BDM與△CEM的面積相等.若BD=2,CE=1,試求點A到BC邊的距離.
分析:欲求點A到BC邊的距離,關鍵是求出△ABC的面積和BC的長.
解:由S△ABM=S△ACM,而兩三角形高相等,知BM=MC.M為BC中點.
設DM=x,ME=y.由BM=MC及勾股定理得:22+x2=BM2=MC2=12+y2.
所以y2-x2=3. ①
由S△BDM=S△CEM,得·2·x=·y·1,所以y=2x. ②
把②代入①得:4x2-x2=3,x2=1.故x=1,y=2.
因S△ABM=S△ACM,S△BDM=S△CEM,故S△ADM=S△AEM.設AD=a,AE=b,與上面類似,x2+a2=AM2=y2+b2,即1+a2=22+b2,故a2-b2=3. ③
由S△ADM=S△AEM,則·1·a=·2·b,所以a=2b.④
把④代入③,得b=1,a=2.從而S△ABC=S△ABM+S△ACM=·1·4+·2·2=4.
又BC=2BM=2=2,故由三角形面積公式知點A到BC邊的距離==.
評注:此類問題求解時,常要抓住面積相等探究線段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結合勾股定理建立方程組.本題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思路很相似,即利用未知的但相等的邊(BM與MC,以及AM)作為橋梁,建立方程.這種思路值得重視.
例5(2007年·臨安)如圖4所示,在正方形上連接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一直重復同一過程.第1個正方形的邊長為1.第1個正方形與第1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為S1,第2個正方形與第2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為S2,…,第n個正方形與第n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為Sn.
(1) 計算S1、S2、S3、S4 .
(2) 總結出Sn與Sn-1的關系,并猜想出S1+S2+S3+…+Sn與n的關系.
分析:可根據圖形直接進行計算,并進行歸納猜想.
解:(1)如圖5,設第1個正方形的邊長為a、第2個正方形的邊長為b、第3個正方形的邊長為c、第4個正方形的邊長為d,由勾股定理得b2+b2=a2=1,則b2=,S1=a2+b2=1+=.同理可得,S2=b2+c2=+=,S3=,S4=.
(2)Sn=Sn-1.
計算得S1+S2==,S1+S2+S3==,S1+S2+S3+S4==.
猜想:S1+S2+S3+…+Sn=.
評注:第(2)問有些難度.猜想時,可分別找分子、分母與n的聯系.分子顯然都是5的倍數,可提出5后再找規(guī)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