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磊
【摘要】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母體,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文化中的優(yōu)秀代表,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術之一。其題材廣泛,表現形式多樣,地域特色豐富,雅俗共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應重視和保護民間藝術,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
【關鍵詞】剪紙;民俗;題材;藝術特征;傳承
一、民間剪紙溯源
中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剪紙藝術,南北朝時期就已很成熟。1966年新疆吐魯番一將軍墓出土的剪紙“對馬”、“對猴”,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剪紙,大約是公元541年左右的作品。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中有“剪紙招我魂”之句,說明剪紙曾被用于辟邪,有巫術文化意味。當代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老先生有:“團花對馬又團花,千載高昌百姓夸。出土而今成國寶,史家評說奏銅琶?!钡那閼?。
剪紙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她產生于民間,與民風民俗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滲透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纖巧天成的意趣,美輪美奐,巧奪天工。
在我國,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或是少數民族地區(qū),都有風格不同的剪紙。南方剪紙線條細膩流暢,北方的剪紙粗獷渾厚,而少數民族的剪紙在夸張和藝術變形方面有獨到之處。剪紙藝術與民俗的關系密切,其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在過年,過生日,結婚,喬遷之時,人們少不了剪貼喜字貼在窗戶上,增加喜慶氣氛,所以剪紙又叫“窗花”,是一種小型的藝術裝飾品。
中國北方流傳有“蛇盤兔,年年富”的諺語。意思是屬蛇與屬兔的婚配,定會人才兩旺。這詼諧、淳樸的言語道出了民間剪紙藝術樸素的美學觀念和表達方式。
二、剪紙的題材及藝術表現形式
剪紙的題材可謂廣泛。民間剪紙來自民間,表現民間,它不僅表現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事物,也反映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物題材在剪紙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以表現現實生活人物及戲曲傳說故事人物為多見?;āⅧB、蟲、魚題材的剪紙大多寓意某種品格或吉祥的意義。例如:“花”中牡丹象征富貴,梅、蘭、竹象征氣節(jié),荷花象征高潔,桃子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鳥”中喜鵲象征喜慶,鴛鴦象征愛情,仙鶴象征長壽;魚類題材,其諧音“余”是和“富”聯(lián)系在一起,蓮花與鯉魚的剪紙,借其諧音,表示“連年有余”。吉祥圖案題材的剪紙是采用諧音、象征、隱喻的手法,把文字、器皿、動植物等形象,巧妙地組織在一起的圖案,托物寄情,以反映人們的美好愿望。動物題材的剪紙,有的表現動物的生態(tài)和習性,大多則通過聯(lián)想,賦予吉祥的象征意義。
民間剪紙樣式較多,有窗花、墻花、門箋、喜花、鞋花、枕花、衣袖花、禮花等。
窗花是廣大農村在逢年過節(jié)時張貼在窗戶上的剪紙。窗花的樣式自由,舒展,鏤空透亮,題材廣泛,應有盡有。
墻花是貼在室內墻上的剪紙。如貼在北方睡炕上的也叫“炕圍花”,尺寸比窗花略大,多為吉祥圖案,有的直接組合文字,有的則借物寓意,以圖吉利。
門箋是春節(jié)時掛在門楣上的一種剪紙,它像一幅幅鏤空的錦旗,兩邊較寬,下有一排流蘇,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喜花是結婚時張貼的剪紙。一般外輪廓為裝飾花朵或幾何形,內刻有喜慶文字,吉祥圖案。
鞋花是用作鞋面刺繡底樣的剪紙。圖案是一種疏而滿的填充紋樣,題材主要是花草鳥蟲魚。
衣袖花是指衣服袖口部位的刺繡底樣,貴州苗族尤為喜愛,多為長方形,內為對稱或均衡式紋樣。
禮花是指向親友贈送禮品所貼的剪紙。禮花多用吉祥的圖案,對稱的構圖。有些地區(qū)常把它貼在窗上,因而禮花與窗花有相通之處。
當然,剪紙的種類遠不只這些,而且運用到很多方面。
現代的剪紙,不但用于裝飾,點綴墻壁、門窗、燈具和燈籠等,還常常作為禮品的點綴。大紅色的樸實、濃郁的民族韻味,在剪紙藝術中尤為突出,它那極富視覺沖擊力的強烈色彩和造型上的東方文化內涵,極大地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三、我國不同地域民間剪紙的藝術特征
剪紙的風格與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經濟發(fā)展及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愛好稟性等多種因素有關,同時還與宗教信仰和古代先民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系。
浙江剪紙歷史悠久,樂清的細紋龍船花,溫州地區(qū)藍印花布的紋樣和永康的戲曲人物剪紙都很有名。
廣東佛山剪紙形式多樣,千變萬化,享譽國內外。特別是用銅錫箔為材料剪刻的剪紙顯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類剪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是佛山的特產。
陜西自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十一個王朝相繼在此建都,是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地區(qū)。傳說的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就出生在黃河流域的陜西省黃陵縣。古文化遺址中發(fā)現了大量的玉器、青銅器、天文觀測、歷法、服裝、陶器、樂器等古代發(fā)明,所有這一切無不給后來的剪紙藝術打上了神秘的烙印。陜西剪紙在藝術風格上是單純、概括、淳樸莊重,講究剪紙本身的文化內涵;在內容上,始終圍繞“生產、生活、生命”三大主題。流傳在這一帶的巫俗剪紙和民間用于招魂辟邪的抓髻娃娃剪紙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在這種自然地貌和艱難環(huán)境中生活,人們考慮最多的是生存繁衍,因此,剪紙抓髻娃娃就成為這里人們對生命崇拜的群體意識。
云南剪紙普遍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繡花服飾的圖樣,二是用于佛事。繡花服飾剪紙大多在白族、彝族、納西族中流行,佛事剪紙主要流行在傣族。20世紀50 年代后期,貴州、云南、四川的剪紙在眾多文人剪紙藝術家的努力之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量現代剪紙使整個地區(qū)的剪紙風格由民俗型向觀賞型發(fā)展。
東北剪紙的產生、發(fā)展同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宗教、巫術、信仰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有著直接的關系。滿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顏色上,滿族人認為白色為吉祥,紅色為兇險。滿族人剪紙不是貼在窗上,而是擺在窗臺上,所以剪紙有些是立體的。
河北剪紙以豐寧的單色剪紙和蔚縣的點彩刻紙比較典型。尤其是蔚縣民間點彩剪紙,是當地民間藝術家們繼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強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和當地刀刻刺繡花樣等民間傳統(tǒng)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品種。其特色突出表現在“陰刻為主”和“色彩點染”等技法上。
一代剪紙大師王老賞是蔚縣剪紙的重要奠基人。在他從藝四十多年中,王老賞把農民大眾的文化趣味,及鄉(xiāng)親們的樸實情感寓于窗花刻紙藝術之中,總計創(chuàng)作了千幅以上人物刻紙樣稿。他還創(chuàng)作了數不清的花鳥草蟲窗花樣稿,他制作的窗花色彩特別鮮亮、配色達到了精致如神的境界。
四、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間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在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流傳很廣,作者之多,產量之大,為任何繪畫品種難以比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的變遷,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以及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近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出現了迅速消亡的趨勢,如陜北高原過去家家都會剪紙,戶戶都貼“窗花”,可現在已幾乎看不到窗花剪紙了。過去浙江樂清一直是外貿剪紙出口基地,細紋刻紙被人們譽為“中華一絕”。近年來已銷聲匿跡,這門絕活尚無人繼承。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弘揚和保護蔚縣剪紙文化遺產,從1950年到1955年,國家先后出版了《民間刻紙集》、《民間窗花》、《王老賞的窗花藝術》、《藝術戲曲刻紙》等四本畫冊。2003年中國美術館首次設立常年陳列室時,把館藏民間剪紙與無錫彩塑作為一個重要單元推出,現中國美術館常年陳列室藏有王老賞的剪紙作品五幅。
鑒于世界的共識,上世紀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決定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對“人類無年無形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剪紙藝術被中國文化部列為首批向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保護的項目之一,我國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并采取在全國范圍內對其進行普查、記錄、出版、展覽、研討等保護性措施,因此迎來了剪紙藝術新的發(fā)展機遇。
著名美術史論家、八十多歲高齡的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伯敏先生最近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剪紙藝術史專著《中國民間剪紙史》和匯集我國古代剪紙藝術精品的24米長卷——《千年剪紙民族魂》?!吨袊耖g剪紙史》一書以“農耕文化影響民間藝術的產生與發(fā)展”的觀點貫穿全書,對當前世界范圍內開展拯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起到積極的配合作用;在民間美術這一領域的研究上開拓了新思路,填補了美術史研究的空白?!肚昙艏埫褡寤辍芬浴吨袊耖g剪紙史》為依據,集中了上至南北朝下至清末的剪紙代表作品,是一部形象化的我國古代剪紙藝術發(fā)展史,無論是收藏、觀賞還是研究,都彌足珍貴。
在全球化的沖擊下,現代化的速度下,農耕文化孕育的民間文化正遭到毀滅性的重創(chuàng),而民間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半。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它是我們的根,它融入了我們的血肉,給了我們情感。而現在它正在消失,瓦解……我們必須把它保護起來,把根留住。
參考文獻:
1田翔仁,趙所生,余樂孝.手工制作[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曉敏.王老賞剪紙原作驚現溫州[N].美術報,2005-7-16
3斯舜威."三史罕人"再著新史[N].美術報,2005-5-14
4張樹賢.耄耋之年著新書[N].美術報,2006-11-11
作者簡介:
洪磊(1966- ),男,安徽巢湖人,浙江省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高級講師,主要從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