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焱
摘 要:王實甫的《西廂記》之所以經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廂故事改編中創(chuàng)造性筆法的運用,尤其是對崔鶯鶯、張生、紅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據(jù)主題思想表達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與《鶯鶯傳》迥異,與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同中見異。表現(xiàn)了王實甫高超的改編技巧和創(chuàng)造性筆法,為中外文學人物畫廊刻畫了一組栩栩如生的戲劇人物。
關鍵詞:《西廂記》;創(chuàng)造性;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5—0239—03
王實甫的《西廂記》(簡稱《王西廂》)之所以經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廂故事改編中創(chuàng)造性筆法的運用,尤其是對崔鶯鶯、張生、紅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據(jù)主題思想表達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與《鶯鶯傳》迥異,與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簡稱《董西廂》)同中見異,表現(xiàn)了王實甫高超的改編技巧和創(chuàng)造性筆法,為中外文學人物畫廊刻畫了一組栩栩如生的戲劇人物。
重塑鶯鶯:增其主動性,顯其深沉性格
在《鶯鶯傳》中,鶯鶯雖生活在“財產甚厚,多奴仆”的富豪家庭,但跟封建社會的一般婦女一樣,受著封建政權、族權、夫權、神權的壓迫,恪守封建禮教和道德標準,處于社會、愛情、婚姻的被動地位。面對張生的“始亂終棄”,鶯鶯只能是哀琴伴苦訴。
為了改變《鶯鶯傳》“始亂終棄”的悲劇主題,董解元、王實甫都在改變女主人公的被動地位、增強其主動性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相比而言,王實甫比董解元改編手法更稹密。從“驚艷”到“驚夢”,處處都能表現(xiàn)鶯鶯的主動性,賦予張生以全面的被動性。王實甫主要通過幾個重要的關目或情節(jié)來有意提升鶯鶯的地位和主動性。
《王西廂》中,鶯鶯首次出場就一改《鶯鶯傳》和《董西廂》中的被動形象。在“佛殿相遇”一折,鶯鶯一出場便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边@一心理主動表現(xiàn)道出難以捉摸、無可名狀的“閑愁”,打開了愛情的心理閘門,為后面的行為主動奠定了基礎。當時鶯鶯盡管在“行監(jiān)坐守”的紅娘的引導下來到佛殿,但大大方方:“鶯鶯引紅娘捻花枝上云:紅娘,俺去佛殿上耍去來”。當張生驚訝“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yè)冤”時,鶯鶯“他那里盡人調戲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當鶯鶯離開佛殿時“旦回顧覷末下”。一個“?!弊?,一個“亸”的體態(tài),一個“覷”的眼神,充分體現(xiàn)了鶯鶯主動的行為和大膽、開朗的性格。尤其是“旦回顧覷末”這一瞬間眼神兒,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抖鲙分袥]有這一情節(jié)。這一“回顧覷”可能是鶯鶯的順便或下意識的一掠,但在張生看來,是鶯鶯有心與我,所以成就了張生“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的妙語,也拉開了文學史上一場偉大愛情喜劇的序幕,掀起了思想史上一場動搖和震撼封建禮教的革命。如果沒有鶯鶯主動大膽的“回顧覷”,也就沒有張生的多情和堅定。《王西廂》將鶯鶯的性格一開始就定位在不同一般的小腳兒閨秀,而是天真、開朗,為“酬韻”中的和詩表白、“寺警”時的“許婚退兵”、“賴簡”中的傳書、“佳期”的“藥方”等關鍵情節(jié)中鶯鶯的主動、大膽行為作了鋪墊,也更為全劇的主題的表達奠定了基礎。
鶯鶯性格的另一面是深沉,作者通過愛情心理描寫來體現(xiàn)這一性格。鶯鶯用心思考、用心戀愛、用心斗爭。這也是鶯鶯主動性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最典型的情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鶯鶯的假意兒上。所謂假意兒,實際上是真意假狀,都是鶯鶯為了達到目的,對紅娘的忠心、張生的志誠的試探。
鶯鶯對紅娘,一方面要防備,因為紅娘是老夫人派來監(jiān)視她的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紅娘,否則,大事難成。如在“佳期”一折,鶯鶯聽說張生病重,便寫了一個“藥方”,讓紅娘送給張生。經張生解釋,紅娘才知道所謂“藥方”是小姐背著自己與張生約定明晚幽會的詩。到了第二天深夜,張生等盼得六神無主、坐立不安,而鶯鶯在房間卻拿腔作態(tài)對紅娘說準備睡覺。了解內情、心地善良的紅娘又好氣又好笑,就直接挑明,鶯鶯這才徹底相信紅娘的忠心和誠心。
鶯鶯試探張生,典型的一折是“賴簡”,表面上看是對張生魯莽、不講場合、不給面子的不滿,而實際上是對張生“志誠”的一種考驗。作為知識女性,鶯鶯了解自古至今婦女的地位和命運,為使自己不遭“棄擲”,她對自己的愛情婚姻就顯得格外慎重和珍惜。在第二本、第四本、第五本中鶯鶯多處賓白和唱詞都表現(xiàn)了這種擔心和憂慮,如“佳人自來多命薄”、“他日見棄”、“白頭之嘆”、“停妻再娶妻”、“莫因花柳之心,棄妾恩情之意”等。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這樣的思想,既不同于《董西廂》里的鶯鶯,也不同于元雜劇中許許多多追求“夫榮妻貴”的閨秀,她是一個赤誠追求愛情、大膽反抗封建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
王實甫正是通過鶯鶯的假意兒,使鶯鶯將愛情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進而表達出“愿普天下有情的人終成眷屬”這個偉大主題。這就是作者重塑這樣一個大膽又深沉、主動又穩(wěn)重的鶯鶯形象的目的所在。
再造張生:增其志誠精神,顯其傻角性格
《鶯鶯傳》把張生塑造成巧宦薄情之人,使作品成為始亂終棄的悲劇。董解元、王實甫在改編中將張生作為一個正面人物進行了形象再造。但王實甫又不同于董解元,在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對人物心靈重塑、形象包裝更細致、更合理,使人物性格更突出,形象更鮮明。
王實甫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張生形象?!抖鲙犯淖兞藦埳举|上的一些東西,但也表現(xiàn)了張生在功名利祿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長制面前的怯懦,甚至有時也有些曖昧?!锻跷鲙愤\用了“善避”“善能”之法進行了處理?!吧票堋薄吧颇堋笔侵袊诺湫≌f理論中一條重要的創(chuàng)作原則。所謂“善避”,即避熟、避俗;“善能”,即利用原來的基礎、框架,進行翻新、改造?!锻跷鲙啡サ袅恕抖鲙分小敖杞鹣露Y”這一情節(jié),因為“借金下禮”畢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中的一個庸俗禮節(jié),如果保留勢必影響主題的表達。《董西廂》中張生因為得不到鶯鶯痛苦得要自殺,但在見到鄭恒時,又覺得自己同他“爭一婦人,似涉非禮”。這一情節(jié)對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張生來說,無疑是個瑕疵,并且較為嚴重地影響了主題的表達?!锻跷鲙穼⑦@一情節(jié)“避”去。在進京趕考的問題上,《董西廂》中,老夫人在召見張生后,赴京趕考是張生自己提出來的,他把功名前程作為大丈夫的評判標準;在《王西廂》中,改為老夫人逼張生進京趕考,而張生的態(tài)度在“長亭送別”鶯鶯的一段唱詞中表現(xiàn)了出來:“【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蓖ㄟ^崔、張兩人在酒席間不經意地抬眼相看、目光碰撞的瞬間,鶯鶯發(fā)現(xiàn)張生淚眼汪汪,又連忙低下頭,假裝整理衣衫,并長嘆一口氣。這印證了此時的張生對鶯鶯的愛以及豐富的內心情感,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健康的愛情思想。
為使崔張愛情和婚姻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愿普天下有情的人終成眷屬”這一理想,《王西廂》對張生形象的再造,又著重突出了張生執(zhí)著志誠精神。這是崔張戰(zhàn)勝困難,建立愛情婚姻的關鍵。
張生的執(zhí)著志誠精神,貫穿全劇。“驚艷”后,他當即決定“小生便不往京師去應考也罷”,將愛情置于功名之上。隨即他以“早晚溫習經史”為名,提出了“借廂”的請求。當張生得知“老夫人治家嚴肅”有了“夫人太慮過,小生空妄想”的想法,深知對鶯鶯的追求難以如愿。雖然如此,他并沒有為此而退縮。他抓住了鶯鶯夜晚在花園內燒香之機,與她隔墻聯(lián)吟,知道了對方的心意,從此,“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鬧齋”一折,張生又以追薦先人為由,參加已故崔相國的法事,得以再見鶯鶯,尋機表現(xiàn)自己,吸引鶯鶯的注意。從“寺警”到“佳期”,從“拷紅”到“團圓”,張生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困難與考驗后,終以他的熱情、執(zhí)著,沖破了層層束縛,越過了重重障礙,贏得了屬于自己的愛情婚姻。
《王西廂》與《董西廂》在張生形象的塑造上另一個不同點是,突出刻畫了張生的傻氣性格,以傻氣襯托出張生的聰明,以傻氣渲染喜劇氣氛。張生的這種性格是在張生對鶯鶯的癡情追求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的,是為表現(xiàn)他的“志誠種”精神服務的,更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如他和紅娘初次相識,就打聽鶯鶯的情況,并笨拙地自我介紹,這個介紹在《鶯鶯傳》和《董西廂》中都沒有。在《王西廂》中出現(xiàn),增強了喜劇性;從情理上講,顯得張生十分可笑和傻氣。雖然結果是自討沒趣,被紅娘搶白了一頓,但對張生來說,只要紅娘轉達給鶯鶯,就等于傳遞了求愛的信息,就達到了目的,所以說雖傻不傻;對作品來說,增加了劇情的喜劇性,也使劇情有了得以展開的臺階。再如,老夫人賴婚,張生在一番語無倫次的陳辭后,回到住處,又氣又惱,束手無策,甚至想自尋短見。張生的“傻”徹底得到了鶯鶯的同情和紅娘的支持。
《王西廂》中的張生就是這樣一個完全不同于《鶯鶯傳》中的張生,既是一個忠于愛情、反叛禮教的勇士,又有書生的愚酸和軟弱。順利時,他得意得有些輕狂;受挫時,又心灰意冷。正是這些特點,使他成為一個具有濃厚喜劇色彩的人物。這種喜劇色彩是與作品中歌頌的美好愛情和諧統(tǒng)一的。
提升紅娘:增其正義感,顯其機智和力量
紅娘在《鶯鶯傳》中已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作用就是為崔、張穿針引線,但可能受體裁和篇幅的影響,紅娘形象很單調,就是被動機械地完成傳遞和接送任務,是一個老實平凡的婢女。在《董西廂》中,董解元創(chuàng)造性地從體態(tài)容貌、性格品德方面對紅娘進行了全方位的描繪,使她成為一個有立體感的人物。《王西廂》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去粗取精、合情合理的改編。在改編的過程中,有意著力培養(yǎng)紅娘的正義感,突出她的機智和力量。對此,《王西廂》采取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按照情理發(fā)展的需要循序漸進的辦法進行的。
紅娘本是老夫人派來對鶯鶯“行監(jiān)坐守”的,但紅娘卻實行反監(jiān)守,幫助崔、張玉成其事。其原因概括起來有三:首先,她感激張生在“兵圍普救寺”時俠義地救了她們一家人;其次,她不滿老夫人不守信用、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賴婚”行為;最后,她認為小姐與張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設的一對。所以,紅娘所為絕不僅僅是出于“熱心”,而首先是正直、正義感的表現(xiàn)。這種正義感的培養(yǎng)是作者將紅娘設計為對崔、張愛情知根知底的旁觀者,整個過程或紅娘親眼所見或親自策劃。知得多、看得清、辨得明,才能愛憎分明,才能產生正義感。紅娘雖是婢女,但決非可有可無,作者給了紅娘在崔、張愛情發(fā)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有了正義感,就有了在各種情況下的機智和力量。“鬧簡”和“賴簡”都是鶯鶯對紅娘的試探。心地善良的紅娘受到此委屈,仍以誠相待,不傷小姐之尊,積極為崔、張遞話兒傳書、牽線搭橋,促成“佳期”的實現(xiàn)。在多次關鍵時刻替張生出謀劃策,扭轉乾坤,以至于紅娘成為張生心目中的“擎天柱”。在“拷紅”中,面對拷打,她毫無怨言,與老夫人進行于情于理的辯駁,終于使老夫人認輸。
可以說,沒有紅娘的正義感,崔、張婚事圓滿結局是沒有希望的。作者通過紅娘的正義感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戀愛的支持和歌頌以及對綱常倫理的嘲諷和批判。紅娘形象代表了正義、智慧和力量。
如果說《董西廂》對紅娘這個形象進行了成功的創(chuàng)造,《王西廂》就使其真正地大放光彩,成為不朽的藝術形象。這是無可爭辯的。
《王西廂》的生命力在于其主題思想,但作者用戲劇藝術表現(xiàn)手法,為世界藝術長廊創(chuàng)造一組栩栩如生、特征凸顯、性格突出的西廂人物,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意義非凡。董解元、王實甫都是西廂故事的集大成者,但王實甫憑借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敏銳的藝術感受力,融合前人的創(chuàng)作,寫出了同中見異的人物形象,顯示出現(xiàn)實主義的巨大力量。這是明清以來許多《西廂》的改編作者無法比擬的。
責任編輯:綠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