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諸葛亮制造木牛流馬的描述,說這種運輸工具“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zhuǎn)運)不絕”。司馬懿聞報,派人去搶了數(shù)匹,并命巧匠仿制二千余匹,讓軍士驅(qū)駕木牛流馬到大本營搬運糧草,往來不絕。誰知諸葛亮派人以魏軍打扮混入運輸隊,暗中將木牛流馬口中舌頭扭轉(zhuǎn),牛馬便不能行動。正當魏兵疑為怪時,諸葛亮又派五百軍士扮作神兵,鬼頭獸身,以五彩涂面,邊燃放煙火,邊驅(qū)牛馬而行。魏兵目瞪口呆,以為諸葛亮有神鬼相助,不敢追趕,諸葛亮輕而易舉地獲得許多糧草。這么神奇的運輸工具,在當時可算是巧思絕作了,因而有詩贊曰:“劍關(guān)險峻驅(qū)流馬,斜谷崎嶇駕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輸將安得使人愁。”《三國演義》描繪得如此奇妙,那么,歷史上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制造過木牛流馬?木牛流馬又到底為何物?
查考史書,可見諸葛亮確實制造過木牛流馬。(《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231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鄙鲜鲇涊d沒有《三國演義》描繪得那么神奇,但從中可見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運糧的歷史事實。
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諸葛亮集》中的一段文字,應是可靠的資料:“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人領(lǐng)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shù)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lǐng),轉(zhuǎn)者為豐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助,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鞭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边@段記載,雖對木牛形象作了描繪,下文還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因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后世,所以,多年來后世人對木牛流馬有過許多猜測。
《宋史》、《后山叢談》、《稗史類編》等史籍作者認為,木牛流馬是經(jīng)諸葛亮改進的普通獨輪推車。木制獨輪小車在漢代稱為鹿車,諸葛亮加以改進后稱為木牛流馬,北宋才出現(xiàn)獨輪車之稱。此外,四川渠縣蒲家灣東漢無名闕背面的獨輪小車浮雕等實物,也再現(xiàn)了木牛流馬的模樣。
還有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新穎的自動機械?!赌淆R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是指祖沖之在木牛流馬的基礎(chǔ)上,造出更勝一籌的自動機械。以此推論,三國時利用齒輪制作機械已非常常見,為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不可能是漢代已有的獨輪車,而是令祖沖之感興趣的、運用齒輪原理制作的自動機械。
第三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四輪車和獨輪車,但是何者四輪,何者獨輪卻觀點截然相反。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說:“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倍段臑懙贸隽送耆喾吹恼摂啵J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一腳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后裝四根木柱;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前后四腳,即人力四輪車。
上述種種,不一而足,究竟何說最符合木牛流馬的原貌,至今仍難評說。諸葛亮若泉下有知,定會后悔當初未曾留下詳細的制作圖解。
編輯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