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洲
師:劉邦在準備逃離殺機四起的鴻門宴前,和張良的那段對話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兩個詞語特別值得咀嚼。請看:
(投影)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睆埩荚唬骸爸斨Z。”
師:注意到了嗎?張良問“何操”,劉邦答“我持”,請大家思考一下:“操”和“持”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可以查查詞典,看看各自的本義是什么。
生:《古漢語常用字典》上說,“操”的本義是“拿著,握在手里”?!俺帧钡谋玖x是“一只手從上托扶”。
師:好,結(jié)合文意,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理解更為恰當?
生:“操”顯得比較隨意,“持”類似于“捧著”,態(tài)度恭敬多了。劉邦是前來“請罪”的,所以處處要表示對項羽的尊重。
師:看來,張良不如劉邦懂禮貌了?
生(笑):不是。張良不必對項羽表示恭敬,因為他要效忠的是劉邦。
生:他也不會表現(xiàn)出對項羽的尊重。因為張良很聰明,絕對不會在劉邦面前表現(xiàn)出對項羽的尊重的。
師:解釋得很好。請看下面這句話:“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狈畤埖热耸恰俺謩Χ懿阶摺保刹豢梢哉f成“操劍盾步走”?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樊噲等人不只是拿著武器,而是雙手緊握著甚至舉著,為防備不測,保護劉邦,所以時刻準備搏斗。這個“持”字顯出了他們當時高度戒備小心翼翼的樣子。用“操”就顯得太隨意漫不經(jīng)心,不符合當時樊噲等人的心態(tài)。
師: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你能不能把這句話翻譯一下?
生: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輛、人馬,獨自騎馬離開這兒,同緊握劍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
師:翻譯得很好。通過這兩個詞的辨析,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用詞的匠心,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理解文言詞語時,既要掌握詞的本義,也要體會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和作用。學(xué)到這里,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前面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中的一句話,“相如持璧卻立”,這個句子中的“持”怎么理解?
生:緊緊抱著。
師:為什么?
生:不讓秦人搶去啊。為維護國家尊嚴,準備玉石俱焚。
師:非常好。結(jié)合具體情景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不僅有助于對詞語的正確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把握人物形象。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