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自己在教授《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這篇文章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并從中引出了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莊子;無為;中國哲學
曾經(jīng)有一篇文字時時扣擊心弦,每每讀起,煩躁的心因此波瀾不驚——《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的人格光芒,穿透時空,在我們心中閃耀,他的思想讓我們的生命從世俗的塵網(wǎng)中掙脫出來,不為智累,不為情牽,不為名利攪擾,從而使我們能夠找回自由、純潔的精神?!皩櫲璨惑@,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是一種看似輕松實則深奧莫測的境界!沉浸于對莊子的認識中難以自拔的時候,面對學生,我們的頭腦一定要清醒,才能靈活的處理學生思維中奇異的火花。
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新潮時尚的學生,以他們的躁動心態(tài)很難接受這種安穩(wěn)平靜的價值追求,所以立足于學生實際,也就顯得猶為重要,而教師有時往往只注重個人的感受卻忽略學生這一鮮活的有個體思想的人。有學者說過:“只有思想才能滋養(yǎng)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苯處熅蛻撚米约旱呢S厚積淀來指點學生的思想中的盲區(qū),幫助其前行。
講授此文時,一個學生的“意外”質(zhì)疑:“老師,我覺的這篇文章有點消極,難道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定要想起莊子,而不能想起孔子或孟子嗎?”這個學生打斷了我設計的教學思路,讓我頗感突然,思緒也有些茫然,但很快又穩(wěn)住了陣腳,我贊許道:“這個問題的確經(jīng)過了自己的深入思索,思維的火花會讓我們深刻,對這一問題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p>
教師的鼓勵是一劑良藥,教師的認可是一種動力,教師不該吝嗇自己對學生的潛在影響——鼓勵的語言,課堂需要計劃,但隨機出現(xiàn)的問題也該及時解決,特別是對學生的思想有指導性的問題,更不該隨意回避,這樣的心靈交流來之不易。水到渠成,自然天成。同學們都積極踴躍的思索、探討、發(fā)言,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生輝。以下為討論的精彩片段:
(1)我認為,關鍵是“無路”二字,既然無路,還談什么出路呢?學莊子,當然是無路之路,不得已而為之,但又必須為之。
(2)莊子這樣做,太消極了!即使莊子這樣做,我們也不能跟著他做??!事實上,孔子、孟子周游列國,也是“無路可走”,但他們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依然自強不息,正道直行。這樣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該試著寫《孔孟: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來激勵人們在無路可走的地方開拓出路來,然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3)人各有志!況且莊子也有積極的一面,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與狼共舞,這種獨立、自由、高尚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4)可是如果當時人人都學莊子,社會還會進步嗎?
最后從這位學生的問題中教師進行綜合點撥,結合當時社會的思想風尚并不是人人都學莊子,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文化屈從權勢,我如此闡釋:既然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是“文化屈從于權勢”,難道不應該有一種思想來防止一些人道德滑坡嗎?難道不應該有一個精神純潔、思想獨立、身心自由的人嘲笑這樣的滑坡行為,提醒有可能滑坡的人,挽救正在滑坡的人嗎?不僅當時的人們需要莊子的提醒和挽救,就是今天,我們也需要他來提醒和挽救。因為我們是從“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tǒng)”里走出來的?!按菝颊垩聶噘F”仍然有可能是大批的人最容易選擇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就輕易的放棄獨立和自由,那么我們國家民主建設的速度就會大大的減慢。
我們需要孔子孟子,因為我們需要前進,需要擔當社會的責任;但是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莊子。首先要保持一種純潔的精神,而不是功利的追求;其次要保持一點獨立和自由,而不是太多的屈從、盲從。莊子的心靈飛躍是一種生命境界。
這篇課文就是立足于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實際來寫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永遠代表著一種可貴的意識形態(tài),它盡管不會成為激勵我們在崎嶇的道路上前進的動力,但是,它可以是防止我們在山道上滑坡的柵欄。
一堂課下來,學生思考了,收獲了;教師指引了,亦收獲了。文學教育的本質(zhì)是審美教育,閱讀美文,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情感受到震動,心靈受到撞擊,只有觸動心靈,才會引發(fā)思索,才能使學生深入本質(zhì),內(nèi)化為一種深刻。
語文教學不僅在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和本領,它最基本的任務是教他們?nèi)绾稳グl(fā)現(xiàn)生活世界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這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人不一定能成為名家大師,但至少可以成為法國哲學家蒙田所言的“至少應該帶一顆豐盈的靈魂回來”的人。我喜歡將學生帶入這種真誠的交流中來,并以此影響學生的一生。尋找豐盈心靈的文字,帶給學生亦帶給自己。
【作者簡介】湯榮梅,黑龍江省雞西市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