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明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田野訪問、數(shù)理統(tǒng)計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域的七省區(qū)農村小學在校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離不開所在地學校、社區(qū)和家庭的體育教學乃至體育活動。農民弱勢境遇、農村窮困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內管理缺失、體育課程陳舊、體育教師流失等問題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被邊緣化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作者通過分析提出了一些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體育教育; 邊緣化;欠發(fā)達地域
中圖分類號:G81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5-0660-03
所謂邊緣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說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1],而農村留守兒童則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離開家鄉(xiāng)外出工作,而留在戶籍所在地,無法與父母(或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兒童”[2]。農村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政策得以繼續(xù)深化和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的結果所至,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被邊緣化現(xiàn)象的存在,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中未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或農村留守兒童從體育教育中心地位持續(xù)滑向邊緣的實際狀況。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的熱點,因為它既關乎一代人健康成長又關系到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和諧社會構建乃至國家未來前途。健全的人格必須內發(fā)于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而過于強調智育、德育、美育而輕視體育自身所蘊含的價值則是一個不完整的教育。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所處的尷尬地位不能不說是我國留守兒童教育中最值得予以關注的問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倡導體育教育的公平性,將處于尷尬地位的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從邊緣拉回到中心,以便使之健康成長,真正地實現(xiàn)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以鄉(xiāng)鎮(zhèn)行政管理的鄉(xiāng)村小學定義為農村小學。各省區(qū)均以經濟發(fā)展水平分為二層,每層以學校為單位按各類學校容量比例隨機抽樣構成研究樣本。西部地區(qū)樣本來自四川、貴州、重慶、甘肅的鄉(xiāng)鎮(zhèn),樣本容量為1149所小學;中部地區(qū)樣本來自湖南、安徽、河南的鄉(xiāng)鎮(zhèn),樣本容量為1187所小學。這些省份農業(yè)人口多,經濟欠發(fā)達,都是我國當前的勞務輸出大省,農村留守兒童較為集中,他們代表了全國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集中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水平(表1)。
1.2研究方法分別設計學校領導、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xiàn)狀調查問卷》,以在校小學生和農村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學校體育主管人員及學校體育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jiān)護人、留守兒童生活地域的居民為調查對象。經專家預調查驗證效度和信度、統(tǒng)一培訓調查員,計算機邏輯檢驗剔除缺項較多問卷,總有效回收率達到93.2%,其數(shù)據(jù)則由FOXBASE和SPSS軟件包統(tǒng)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農村小學體育課教學現(xiàn)狀分析
2.1.1體育課程實際開課率經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小學體育課開課率為81.7%,與全國城鄉(xiāng)學校體育課平均開課率87.20%相比差5.50%[3],尚有15.3%的小學沒有開設體育課。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體育課程在農村小學實際處于不受重視的尷尬境遇甚至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
2.1.2教學計劃編寫及實施率根據(jù)調查,農村小學中仍然有8.4%的體育教師不知道《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何物,目前51.86%的小學部分實施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6.74%的小學表示正在準備實施,此外還有13%的小學體育課依然處于隨意教學狀態(tài)。這一調查結果不但表明了農村小學體育教學規(guī)范化水平尚在低端徘徊,而且反映了現(xiàn)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村小學的體育教育實際不符。與此同時,在被調查的963名體育教師中,有18.63%的教師制定了學年教學工作計劃,67.62%的教師有能力制定學期教學計劃,82.73%的體育教師有能力編寫全部課程或部分課程教案,使用教案教學率達72.35%,100%的體育教師無單元教學計劃。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正常開課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課率,無論從數(shù)量方面還是從規(guī)范化方面,都表明體育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均處于明顯落后的狀態(tài)。
2.2學校“兩操”及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狀況調查結果表明:中、西部農村小學有46.37%能夠堅持早操,50.77%的小學能夠堅持課間操,有28.53%的小學無早操和課間操;29.82%的小學能夠組織課后體育活動,18.75%的小學擁有本校的課余體育訓練隊,64.87%小學表示賽前有臨時性訓練;37.22%的小學不知道“陽光體育運動”何時啟動。課外體育活動是完成學校體育使命的必由之路,勞務輸出大省的農村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的嚴重不足是農村小學體育教育被邊緣化的又一表象。
2.3學校體育資源狀況
2.3.1體育場地及器材按照國家教育部的有關規(guī)定,中小學學生人均場地面積不得少于小學生人均5 m2[4]。經調查,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國中部農村小學學生人均場地面積為3.5 m2,西部農村小學學生人均4.5 m2,其中37%的小學只有一塊兼學校集會、體育課等公共性功能的操場,而無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運動場地。依據(jù)小學體育器材國家最低目錄標準予以評價,有47.34%的小學才達到國家最低目錄標準的30%,且均低于國家最低目錄標準的50%。場地器材的匱乏是農村小學所具有的共同特點。
2.3.2體育教師數(shù)量及配備
原國家教委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規(guī)定:“城鎮(zhèn)小學和農村中心小學每6個教學班配備1名專職體育教師”,而針對各級學校學生人數(shù)與體育教師人數(shù)問題又作了如下規(guī)定:“中學每300名學生應配備專職體育教師1名,小學每400名學生配備專職體育教師1名”[5]。 我們從表2的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雖然體育教師與班級的比例近于合理,但是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則遠遠超出《意見》的規(guī)定,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恰恰證明了農村小學體育師資的嚴重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級人數(shù)完成以自然班級為單位的教學工作。
正如表3所示,盡管各省農村小學體育教師以中師為主的學歷基本符合國家要求,但是距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到2010年前后具備條件的地區(qū)力爭使小學及初中階段教育專任教師學歷分別提升至???、本科層次”[6]的要求依然相差甚遠。不僅如此,經濟欠發(fā)達地域的農村小學還存在著體育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和年輕教師比例不足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到,體育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和年輕教師比例不足乃是由于年輕教師不安心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而導致紛紛外流的緣故。
2.3.3體育經費使用各省農村小學體育經費不等,中部省份的農村小學學生人均體育經費為2.02元/年,西部省份的農村小學學生人均體育經費為1.52元/年,但是在地區(qū)分配方面中部與西部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經調查,64.63%的農村小學領導對小學體育經費占總教育經費的比例不夠清楚,這主要還是因為小學管理制度中無明確的體育經費開支要求或者無法保障體育經費的??顚S?。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在一些縣一級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尚無學校體育經費及農村小學體育經費的立項。國家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學校體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的1%,從而才能保證學校體育正常、健康運行。
2.4農村社區(qū)體育教育現(xiàn)狀所謂農村社區(qū),其實是指農村地區(qū)的行政村,而在本文中特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區(qū)域。在被調查的農村社區(qū)人群中,有23%的人認為當?shù)孛磕陰缀醪婚_展群眾性體育活動,66%的人認為很少(最多不超過2次)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僅有11%的人認為每年開展體育活動較多(不少于3次)。經調查:中、西部有76%的農村社區(qū)無專門的體育鍛煉場所,有的只是一塊土坪既當曬谷場用又做大人及孩子們嬉戲的地方;有24%的農村社區(qū)建有籃球場地,盡管在農閑季節(jié)開展活動,但是既缺乏組織性又無法保證經常性;有87%的農村社區(qū)無制度化體育活動安排,即使開展體育活動主要也是在節(jié)假日,由農民自發(fā)組織,如端午節(jié)的龍舟賽和春節(jié)的舞龍、舞獅、秧歌、武術等。各省大多數(shù)縣文化體育局無專門的農民體育行政管理機構。如此狀況,豈能寄希望于這些農村社區(qū)會開展上佳的農民群體活動。
2.5農村家庭體育教育現(xiàn)狀┚調查2 509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后發(fā)現(xiàn),購買羽毛球、乒乓球等簡單體育器材的僅占19%,即使這19%亦無定期的體育活動安排,只有極少數(shù)家庭在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時才能進行一些具有節(jié)慶性質的游戲活動。據(jù)2509戶中91%的家庭臨時監(jiān)護人坦言,沒有精力考慮這些問題,更沒有資金購買孩子們喜愛的體育用品,再說每天忙于農活和家務已勞累不已,沒有心思參加體育活動。
3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邊緣化的因素分析
3.1外部因素
3.1.1農民的弱勢境遇由于傳統(tǒng)社會遺留問題的未被徹底解決和建國后亟待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國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上選擇了“堅持工業(yè)優(yōu)先,以犧牲農業(yè)來加以發(fā)展工業(yè)”的模式[7]遏制了農民和農村的發(fā)展,因而也就人為地把城市和農村分隔開來,再加之傳統(tǒng)社會鄙視農民的遺存,也已形成嚴重歧視農民的社會管理機制,從而促使全社會普遍地歧視農民,且又將農民、農村發(fā)展擱置一邊甚至被無限邊緣化,其結果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只能成為今天之所以被邊緣化的誘因之一。
3.1.2農村窮困地位我國各省總體經濟水平依然參差不齊,中、西部經濟處于全國落后地位,也是全國勞務輸出大省較為集中的地域。如湖南省擁有6 732萬人口,僅鄉(xiāng)村人口就占63%,與眾多人口相比,其自然資源顯得相對不足,由此越發(fā)暴露出環(huán)境承載能力的薄弱性。外出打工的流動人口達1 000余萬,這是因為該省目前尚有國家級貧困縣20個,其中邵陽地區(qū)的隆回縣被指定為國家特級貧困縣[8]。經濟落后、經費匱乏的農村窮困地位乃是導致農村體育發(fā)展滯后于其他省市直至農村小學體育教育裹足不前甚至被邊緣化的另一個重要誘因。
3.1.3分配有失公允國家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了《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時辦法》;國務院于2001年取消了外來打工人員暫住費且又對小城鎮(zhèn)戶籍管理制度予以了改革;教育部、公安部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多個部委于2003年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打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9]。然而,政府出臺的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關心的是流動兒童,卻疏忽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和應有的教育。況且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本身所具有的諸多不利條件,越發(fā)使得農村體育無論從資源分配、財富積累還是從經濟收入、權利運用等方面都與本省及全國發(fā)達地區(qū)形成了明顯的反差,顯然,社會財富分配的這一有失公允既給中、西部農村小學依靠自身能力發(fā)展體育教育設置了不少障礙,又給中、西部農村小學適應目前我國體育管理改革增添了許多困難。
3.2內部因素
3.2.1校內管理缺失調查顯示,有43%的被調查的農村小學體育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小學領導輕視體育教學,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始終圍繞應試教育,由于學校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試課程,加之小學領導缺乏科學的管理意識,所以僅有的一點點體育經費無法確保能夠用于學校的體育教育,致使體育教學大綱及新體育課程標準形同虛設、學校體育課程名存實亡、課外體育活動或有或無、體育教師待遇普遍低于其他科目教師、體育教師繼續(xù)教育不被重視??梢娹r村小學留守兒童體育教育不僅在外部很少得到或得不到關注,甚至在農村小學內部體育課也不及語數(shù)等其它應試科目光彩,使得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必然享受不到處于邊緣地位的體育教育。
3.2.2體育課程陳舊新一輪課程改革必須伴之以相關的硬件做保障,反之其所推行的改革將會無果而重。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認識上的嚴重錯位,國家教育部所規(guī)定的《中小學生器材和場地》標準與農村小學的諸多現(xiàn)實條件不相匹配,即在農村小學體育教學場地及器材極度匱乏的狀況下是無法達到國家教育部所規(guī)定的相關標準,至于全國優(yōu)質課模式及教材只能適合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絕大多數(shù)的城鎮(zhèn)小學而不合乎農村學校的教學實際。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妨礙著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的有效實施,因而也就成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體育教育被邊緣化的又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誘因。
3.2.3體育教師流失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的學歷以中師為主,但這些體育教師還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和年輕教師比例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輕教師不安心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而導致大量流失的緣故。專業(yè)的體育教師是成功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保障,而年輕教師大量流失的狀況下現(xiàn)有的農村小學師資又遠遠滿足不了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需要,致使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小學失去了重要支撐而無法得以真正落實到位,導致農村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滯后于形勢發(fā)展。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1) 農村小學體育課開課率達81.70%,這一比率與全國城鄉(xiāng)學校平均開課率87.20%相比低5.50%。
2)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兒童家庭的體育教育缺失。
3) 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被邊緣化的外部及內部原因為農民弱勢境遇、農村貧窮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內管理缺失、體育課程陳舊、體育教師流失。
4.2建議1) 制定和實施予以全面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得以切實改變弱勢境遇的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從而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真正享受到教育乃至體育的惠澤。
2) 倡導發(fā)達地區(qū)、現(xiàn)代都市對落后農村的科學管理與經濟扶持,以加快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的發(fā)展。
3) 國家應在考試制度及培養(yǎng)人才規(guī)格要求上加大改革力度,農村小學的領導層應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轉變辦學思想、注重素質教育和強調“健康第一”理念等的落實。
4) 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不再繼續(xù)堅持以城市輻射農村、以個別輻射全國,而需另辟蹊徑,重視農村學校的實際狀況和鮮明特點,編寫適合于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實際的教材,創(chuàng)建適合農村小學的體育教學模式。
5) 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及業(yè)務水平,加強在職體育教師的定期培訓。
6) 建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爭取政府或民間力量支持,建立寄宿制學?;蚣乃薨?,對留守兒童予以全程監(jiān)護。
參考文獻:
[1] 辰目.論“邊緣化”[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4.
[2] 周林,青永紅,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周君華,原麗英,解毅飛.中國東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xiàn)狀比較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4).
[4] 項喬榮.培養(yǎng)自鍛習慣: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結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74822.
[6] http://www.cycnet.com/zuzhi/ywdd/files/014.htm.
[7] 周維松.關于農民“弱勢群體”地位形成的歷史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6(1).
[8] 吳玉才.農民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所處重要地位的歷史原因[J].皖西學院學報,2003(2).
[9] http://www.hunan.gov.cn/sy/hngk/hn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