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寒山寺悟禪 王本道
少時讀張繼的《楓橋夜泊》,還以為這寒山一定是個古木參天、風景佳秀的名山。許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論,《全唐詩》中所收張繼的40余首詩中,其他詩作稱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獨這首《楓橋夜泊》堪稱唐詩中的精品。詩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禪林;寺又使張繼和他的詩遠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訪這千年古寺。
大雄寶殿的香火很旺,身著各色服裝的善男信女們虔誠地頂禮膜拜著,眾位高僧也手持木魚,雙目緊閉,肅穆地為膜拜者口誦經文。據(jù)說,寒山寺的古鐘只有午夜時分才可敲響,千余年來,那108下鐘聲不知震撼過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讓我奇怪的是,眼下還是正午時分,伴隨著大雄寶殿庭院里的裊裊青煙,鐘樓里的鐘聲竟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寺內碑廊陳列的碑刻聞名遐邇,有《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對張繼的這首詩,歷來的注釋一直比較低調,稱其是一首抒發(fā)羈旅愁緒的七絕。對此,我一直不以為然。特別是三四兩句,以往普遍認為是凄楚的鐘聲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濃烈。而我卻以為,恰恰是這鐘聲使作者自省自警,從一腔愁緒中得到了解脫。按佛法的說法:“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碑斈陱埨^赴京趕考名落孫山,歸途羈旅楓橋,冷月西斜,棲烏驚噪,難免悲從中來。但作者的情緒并沒有只限于此,當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來,他深受啟迪,于是詩興大發(fā),留下了這千古絕唱?;蛟S也正是這鐘聲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煩惱,促使他繼而刻苦攻讀,再次進京應試,終于中了進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楓橋夜泊》大概應該歸于禪詩一類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諳禪事,但進得廟來也想體會一下個中的滋味。要學禪事進入禪的境界還真是件難事,只有靠自己的靈性去認識或領悟。古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詩人王維曾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窮之處不但不煩不惱且產生了觀云的興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表現(xiàn)了作者被罷官后貶到邊陲的心境,盡管孤獨寂寞,卻仍有“寒江獨釣”的興味。而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是一種大境界、大超脫。正由于這樣,我國歷史上眾多的知識分子盡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幾經沉浮,但大多都能虛懷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日已西斜,毗鄰寺廟的古道之上,長街人流,裙帶飄香,“人面桃花相映紅”。許多人周身洋溢著朝拜之后的虔誠與滿足。其實,這光怪陸離的人世間,正設置著種種誘人的機遇和惱人的坎坷在等待著他們。是春風得意抑或是厄運當途,任何人都無法預料。既然進廟燒香,就要有個禪的心態(tài),否則,欲無止境,當了皇帝還想成仙,天生的幸運兒總想錦上添花,過高的期望值往往導致物極必反,喜極生悲。只是哪得諸般都占盡呢?凡人還是應該調整心態(tài),安心靜慮,平和地待人、待己、處事。即使是華蓋當頭又無力回天,那就學學莊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還能落得個“知足者常樂”的結局呢!
(選自《散文墊高心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作者認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上上佳品,該詩的第一、二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對《楓橋夜泊》這首詩,歷來認為是一首抒發(fā)羈旅愁的詩作,但本文作者另有研究。請簡要概述作者的觀點。(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造訪寒山古寺后,是從哪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悟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草堂·詩魂
細雨蒙蒙,落葉飄飄。
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jié)。老天像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圣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xiàn)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點,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lián),更讓人欷歔不已。草堂的文化意義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它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注定會占有輝煌。
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蒙,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么呢?從開元到天寶,《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史再現(xiàn)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了然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里,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了然杜甫詩歌抑郁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沉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中華傳統(tǒng),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于奉儒為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據(jù)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yǎng)家。離開中原后,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夔州——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xiàn)出一代河山的風云、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chuàng)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fā)現(xiàn),個人的遭際,在詩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么?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于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選自《散文墊高心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作者在游覽杜甫草堂公園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杜甫草堂”不只是一個休息場所,更有其深層的文化意義。杜甫草堂的文化意義是什么?(3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細雨蒙蒙中游覽杜甫草堂,作者認為這是老天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你理解“文章憎命達”的含義嗎?請結合文章有關內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層層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內涵。請你從文中至少選出三個對比的內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參考答案: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作者的理解與一般傳統(tǒng)的認識不同,他認為“夜半鐘聲”震撼了詩人,使詩人自省自警,解脫了落第的一腔愁緒,轉而刻苦攻讀,終于中舉。
3.作者是從這樣三個方面來悟得禪理的:①從張繼寫《楓橋夜泊》,領悟其挫折面前不氣餒,再接再厲終獲成功;②推及王維、柳宗元、劉禹錫和他們的詩句,感受他們超脫現(xiàn)實的心理,領悟其身處逆境不煩不惱,自我超脫的人生;③針對人們朝拜神靈的盛況,以為神靈并不能消災賜福,“春風得意抑或是厄運當途”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料”的客觀現(xiàn)象。
4.杜甫草堂的文化意義在于,它是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點,是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是一段歷史的觀象臺。
5.這句詩的基本意義是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運多舛,就如杜甫,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成為一代詩圣,彪炳青史。但他的凄涼際遇、他的苦寒人生,再次證實了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6.①杜甫生前困頓落寞與身后巨大聲譽形成了對比;②杜甫的宏圖大志與現(xiàn)實遭遇形成了對比;③杜甫不計個人遭際與心憂天下形成了對比。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