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宇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培養(yǎng)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造成獲取知識、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下,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都會明顯提高。目前,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有相當部分學生對文化基礎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使課堂興趣化呢?
一、培養(yǎng)學生主體
嘗試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主要是靠學生親自嘗試、探究獲取的。學生有了興趣和熱情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翁,而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大板鴨”。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知識的探究欲,在此期間應培養(yǎng)他們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探究,使他們?nèi)ブ鲃訁⑴c,讓他們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我們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我認為從幽默有趣的故事導入入手,能集中學生視聽,使剛進課堂的學生拋棄一切混亂的念頭,集中注意力,從而為探索課文內(nèi)容,提高課堂效率開辟道路。如:我在講授《散步》一課時,并沒有直入文章,而是尋找與文章主旨相關的故事和成語,借此來創(chuàng)造符合文章內(nèi)容的教學情境,通過使用這些生動有趣、富有幽默感的故事,使學生提高了課堂注意力,從課間的無序狀態(tài)迅速走進教學的情景中,同時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降低了教學難度。
三、講究授課藝術
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志之一即看其是否能夠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學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師方面的因素,如講授語言枯燥無味,講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講,而忽視學生聽,長此以往,不但使本來就視語文學習為“苦”的學生產(chǎn)生不了興趣,而且也會引起“樂知者”的厭學情緒,這是一個值得語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問題。
那么,如何講究講授藝術,培養(yǎng)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激發(fā)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其產(chǎn)生急切期待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教學中不妨在向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給知識鏈中排在后面的知識作一些鋪墊,但不作深入的解說;或把各方面知識與教材內(nèi)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講課中穿插,不斷地介紹一點前瞻性的知識,從而設置懸念,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要做到這一點,做老師的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使自己對語文課程體系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和比較完整的認識;其次,還應注意其他知識的學習,通過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資料、報刊雜志、生產(chǎn)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廣泛獵取新知識,并注意知識本身的系統(tǒng)性和聯(lián)貫性。如我講授《看云識天氣》一文時,開頭就問學生“春夏秋冬各刮什么風?這些風跟天氣有何關系?什么是‘回南天?”這些都是課文中沒有的,但跟課文又是有一定的關聯(lián)的,這樣,就較好地喚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四、結合學科特點
在激發(fā)學習興趣方面,許多教師在課堂及日常交談中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文化課學習重要意義的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語文課的重要性。耐心教育固然重要,卻往往適得其反,讓學生覺得老師啰嗦,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其實語文課程本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不論是路邊廣告,或是新聞報道,還是家長里短,漢語作為我們?nèi)粘5慕浑H用語始終伴隨我們的一生,換句話說,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教學資源,精心挑選出那些和學科特點相吻合的材料并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阿基米德說過:如果有一個支點可以撬起一個地球,那么有滋有味地學習語文,將會撬起孩子的一生。教無定法,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也不勝枚舉,只要老師善于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相信一定能幫助孩子們把握這個“支點”。
(作者單位:河北石家莊市第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