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斌
心理素質.亦稱個性心理品質,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其中,后者對個體心理素質影響更為深遠.一個人健康的心理應包括能正視現實、正確了解自己、善與人相處、情緒樂觀、樂于學習和工作.有自尊和自制能力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校教學中的許多學科、許多內容都可成為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好手段、好渠道.下面我就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談談個人體會.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環(huán)境對心理有極大的影響,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緊張壓抑的環(huán)境中,會形成心理煩躁、恐懼、神經衰弱、思維受阻、記憶力下降等消極情緒.中學生渴求平等,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在融洽的環(huán)境氛圍中,學生才會敞開心靈的窗戶,接受外來的有效信息.因此.作為教師要注意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尊重學生.課堂上,盡量采用商量式的語氣提問、析因,學生對問題回答不上時。絕不能以責罵形式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應以提示、引導方式促進其思維,只要答對一部分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加以鼓勵,并盡量采用討論的形式糾錯.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自覺接受老師的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過去那種“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嚴重壓抑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被動接受、消極等待成為學生心理狀況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如在講《鈉》一節(jié)時,采用學生隨堂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眼觀察、親手實驗,了解鈉的物理性質及鈉的燃燒、與水反應、與CuSO4溶液反應等化學性質.上《苯酚》時,演示實驗較為簡單,容易成功,現象明顯,我就鼓勵學生到講臺上為全班做演示,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臺上演示的同學操作一絲不茍,臺下觀察的同學聚精會神,當成功地做完實驗時.學生們都歡呼雀躍;當臺上的操作有不規(guī)范時,都逃不過大家的眼睛,過后馬上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這樣不用老師再三強調,該掌握的知識已經牢牢刻在學生的記憶中.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從而充分肯定自身的價值,不斷增強自主學習的心理需求.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人對事積極熱情、樂觀開朗的情緒.
此外,我還以化學興趣小組的形式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如開展《食品與化學》、《環(huán)境與化學》、《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等講座,資料的收集、撰寫則由興趣小組輪流負責.定期開放實驗室,開展課外實驗,進行如土壤pH的測定,到不同的河里取水樣測定水質污染情況等.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拓寬了知識面,而且學生從中可學到善于與人相處的技巧,既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亦要懂得欣賞、吸納別人的長處,在團結協(xié)作中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增強了集體榮譽感,某些學生克服了孤獨、嫉妒、唯我獨尊或過分自卑的不良心理.
二、加強挫折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學到高中,許多學生都一帆風順,而一旦受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往往會失去對學習甚至生活的信心與勇氣.近幾年許多新聞媒體就報道過多起學生由于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受到老師的幾句批評就想不開而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自殺等悲?。虼耍囵B(yǎng)學生如何正視挫折、承受挫折和戰(zhàn)勝挫折是非常必要的.
1.利用化學史料,提高學生對挫折的認識
正確地認識挫折,是實施挫折教育的前提.許多化學史料都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
化學的發(fā)展史就是科學家不斷戰(zhàn)勝挫折的奮斗史.在教完《烴的衍生物》中醇一節(jié)后,我向學生介紹了諾貝爾在制備硝化甘油時經歷的磨難.諾貝爾為了大批生產硝化甘油.在改進工藝時,發(fā)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喪生,父親受了重傷.然而諾貝爾面對失敗沒有畏懼,沒有放棄,而是更冷靜地思考和分析,更投入地T作,發(fā)現了用冷水管散熱生產硝化甘油的方法.在講完《鹵族元素》一節(jié)后,向學生介紹了歷史上提取單質氟的艱難歷程:由于氟和氟化氫的毒性,很多化學家遭受毒害,甚至死亡.如最后制得單質氟的法國化學家摩瓦桑在實驗中也因氟化氫的毒害病倒過幾次,但他沒有被嚇倒,沒有屈服,而是認真分析前人失敗的原因,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努力,終于在1886年6月26日獲得了成功,并于1906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課堂上通過這些簡短、生動的事跡介紹,可以使學生了解化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經歷和挫折,真正理解在科學上從來就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明確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挫折在所難免,成功當然是好事,但挫折、失敗未必是壞事,只要正確對待,不斷吸取教訓,就能從挫折、失敗中獲得成功.
2.在化學教學中,教會學生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會有很多失誤.此時要正確對待學生產生的失誤.首先教育學生不要手足無措.更不要恐懼實驗,要冷靜思考,使學生認識到失誤是常事,再幫助學生分析實驗失誤的原因,找出成功的關鍵.如在一次進行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實驗時,有位學生提出看不到先產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漸溶解至最后完全消失這一變化過程.我讓該學生再做一次,一起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藥品順序加錯,把AlCl3溶液加到NaOH溶液中;二是加藥品時沒有按照逐滴滴加的操作要求.利用實驗的失誤,因勢利導,使學生對實驗要求記得更牢,一方面養(yǎng)成敗不餒,遇挫折善思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品質;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總是平鋪直敘,順理成章,學生會提不起興趣,印象亦不深.若能變換方法,從另一方面讓學生多碰釘子,反而能激活學生思維,完成從挫折向成功的遷移.如CaCO3不溶于水.學生都知道.所以在教師提問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何現象時,很多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有白色沉淀產生”并很快寫出方程式:CaCl2+CO2+H2O=CaCO3↓+2HCl,明確白色沉淀為CaCO3.此時教師不必直接回答,而是通過做此實驗,讓學生看到并無向色沉淀產生,使其思維暫時受挫,而又急于了解原因.教師再啟發(fā)學生從方程式分析假使有CaCO3生成,它是處于鹽酸環(huán)境中,而CaCO3是可溶于鹽酸的,因此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從而得出此反應不會發(fā)生,看不到明顯現象的正確結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講例題和習題的解答時.教師應時時處處暴露真實的思維過程,努力揭示對解題方法的思考與選擇過程,特別重視對“歧路”的剖析,給學生機會,看看老師的解題設想是怎樣碰壁的,更看看遇到挫折后.老師是怎樣調整自己的解法,逐步找到正確的對策而戰(zhàn)勝挫折的,從而教給學生正視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氣質和個性特點,教師要分別對待,因材施教.活潑好學的學生可以進行啟發(fā),引導其進一步探索;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要多鼓勵,防止產生消極情緒.總之,我們要根據主體性、活動性、愉悅性、發(fā)展性等教學原則,采取切合學生年齡特征、認識實際和心理水平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身心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