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藍
當你置身高處,或者你被夢帶到了風之上,你必須有鷹那樣銳利的眼睛,能看到將要發(fā)生的事并知道怎么做。現(xiàn)在,鷹的時代把它揭示出來了。人們發(fā)現(xiàn),鷹的時代是應(yīng)該在《啟示錄》和《瑪拉基書》之上,也就是世界的末日來臨的時代。
——佚名
黑色的大鷹把天空越滑越開,白紙的天上站不住一個字。鷹翅如同砍刀將擠過來的云細細剁碎,這一幕,無論是在巴郎山,還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老鷹巖,總是讓人心中一顫。曾有游人在西藏的斑公湖邊,發(fā)現(xiàn)那里的老鷹經(jīng)常筆直地扎進湖水,渾身濕透,然后歷盡艱難地挪上一個高坡,突然打開翅膀,迎風而飛。這一幕固然刺激,但在阿壩的眾多山岳和湖泊上空,巖鷹、雪雕、鷲的身影就像瑪尼堆,總能夠不期而遇。2003年10月,我在老鷹巖附近,就目睹了兩只巨大的雕在我頭頂飛過,翼展足有二三米長,不停發(fā)出“嘎嘎”的叫聲,那種君臨萬物的氣勢,就是神的顯形。
老鷹一直翱翔在《格薩爾》史詩的天頭。它偶爾飛行在神秘的星相學的領(lǐng)域,并把冥思帶往更廣闊的上空,因此,紙上的學問在此很不容易做到安全折返。旅游者運氣好,可以在森林邊緣看見野雞與老鷹搏斗,場面驚心動魄。老鷹發(fā)現(xiàn)了野雞,俯沖下來就狠擊一爪,雞被激怒了,當老鷹再次俯沖下來時,它跳前幾步把老鷹攔住,用嘴去啄老鷹的頭。老鷹和雞爭斗不休,雙方羽毛亂飛,老鷹第三次俯沖下來,野雞突然飛起迎戰(zhàn),立即扭打成一團,一起跌落到草叢中。老鷹的利爪抓住雞的脖子,直到斷氣。白鷹體型較大,我曾看見白鷹抓起過1只小黃羊,一個藏族民工曾對我說,這種鷹能抓起小牛犢。在善良的藏民心中,鷹是神鳥,是吉祥的象征,絕對不可獵殺。那些與鷹為敵的人,自然就是藏地切齒痛恨的鼠輩。所以,當你置身高處,或者你被夢帶到了風之上,你雖然沒有鷹銳利的眼睛,但至少要學會觀察,在鷹俯視的大地上,那些將要發(fā)生的事。
大鷹不斷變換身姿,在氣流中消耗體力。一只以時速超過一百公里俯沖而下的鷹,可以張開兩翼和尾巴來一個急煞車,在不到20米的距離內(nèi)完全停止。其實,鷹不會碰碎空中的任何東西,但鷹能夠讓天穹凹陷,拓印出它的身影。因此,那些像鷹一樣的云,就是冒煙的烙印。
站在四姑娘的雪峰下,天地便寂靜下來,四周只剩下動人心魄的白。雪山略帶著點憐憫俯視我,凜然不可靠近,卻又露出些魅惑,誘我走進迷宮。只有在這樣的地方,大鷹如同覘標,不但告訴我峰巔并沒有漂在云上,而且讓雪峰和我一同矮下去。一個偶然的角度,陽光從它的翅尖泛起一片鋼藍,瞬間熄滅,就像墨被吸墨紙喝干。它搖了搖翅膀,天色亂了,一些陰翳的絲絮就布滿了我的視野。
藏地的大鷹并不懼人,它們經(jīng)常停在路邊的石頭上,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一塊逸出行列的出神的瑪尼石。你實在靠得太近,它們撲撲撲地拍翅而起,利爪在石頭上一蹬,像一架老機器發(fā)出異響,松脫的螺帽,漏氣的閥門,飛起來,偶有草屑混雜著褪下的羽毛,瀝青一般滴落,又被山風一閃,飛起,又裂散。而這個時候,升在半空的鷹,并不想急于飛走。它在等你離開??磥?,鷹也有不想做事的時候。
我停止的腳步,大鷹一劃,在稍遠處下落。一塊散步的瑪尼石開始望著空空洞洞的天。
我只好往前走,走得遠遠的。再回頭向這塊瑪尼石張望。但是,我什么也看不清了。大鷹也許回到天上,大鷹也可能折返到更深的土地褶皺里。到達山口,我突然看見了一只鷹,紙片那樣飛,在一陣劇烈的風中發(fā)出撕裂聲。我不敢斷定這只鷹是否就是剛才看見的那只,因為藏地鷹很多,但它發(fā)出的聲音與飛翔的姿態(tài)十分詭異,它不斷地射向高空,就像被橡皮筋拉著,要去撞響那塊凹陷的鋁。記得藏族朋友曾經(jīng)告訴我,鷹是少數(shù)能夠預(yù)知生死的動物,在死亡前會一直向上飛,飛到它自己也未曾抵達的地方。這種預(yù)感越來越近,越來越?jīng)坝?,它必須搶在預(yù)感的潮頭奮力一飛,在那看不見的高處耗盡所有的元氣。是不是這樣呢?接著,我看見它升高了,在一個炫目的高度中突然停滯,攤著翅膀就不動了,猛然在空中亂動了幾下,就毫不減速地栽下來,在山坡上發(fā)出輕微的撞擊聲。
我走了十幾分鐘,才走到大鷹跌落的地點。它的翼展有一米多,一股強烈的膻味如同寺廟中的燃香那樣,遇風而散。鷹并沒有變形,半閉著眼睛,有云煙那樣的白光在漫流,在溶解。鷹并沒有變,但是,它只有一包紙的重量,像燒后的灰燼。
幾天前,我讀到詩人牛漢的一篇文章,眼睛里又飛起了一片陰翳。少年時代的牛漢和幾個少年在草叢中找到過一只老鷹,這只老鷹墜空落地而死,他拿起老鷹的尸體時,發(fā)現(xiàn)老鷹的體重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重量,而且,恰恰相反,相當?shù)妮p,軀體也小得令人難過。詩人解釋,據(jù)說鷹晚年的體重比雛鷹還輕,因為它們在疾風暴雨中飛翔,耗盡了一生的骨血。而當時幾個頑皮的少年,哪里知道這個道理,他們妄圖嘗嘗這只墜地的鷹的滋味,煮了好久,既煮不熟,也煮不爛,它的筋肉如骨頭那么堅硬。少年牛漢嘗了一口,滿嘴苦澀的腥氣,他沮喪地說:“鷹的靈魂在詛咒我們?!?/p>
我既不會去做詩人那樣的嘗試,我也沒有掩埋大鷹。我想,跌入大地的鷹會變,說不定就是那塊出神的瑪尼石,終于,回到了瑪尼堆……
阿尼青布山的雷聲
我們一早從雅江縣城出發(fā),在薄霧中沿國道318線一路顛簸向西。好不容易駛出沿河的坍塌路段,轉(zhuǎn)到山根處,道路開始陡然盤旋而上。就這樣在崔嵬而無邊的大山中盤來繞去,汽車在一個名叫“郭岡頂”的地方駛離318線,分路往西南方向行駛。強烈的日光下,山頭形成了蓮花一般的形狀,把郭岡頂供奉在中心,遠遠望去,蓮花座一樣的郭岡頂,與兩個湖泊遙相對應(yīng),宛如蓮座上的兩圈慧光,此為日月兩湖。據(jù)說郭岡頂之所以出名,是在于一個山頭上,可以看見一幅中國地圖模樣的天然的草甸。地圖由草甸拼湊、森林裁剪而成,十分神奇。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又走了35公里左右,接近中午才抵達柯拉鄉(xiāng)。一看里程表,走了不到150公里。我看見大片大片的草甸接壤蒼穹,一問,才知道已是柯拉草原。此地的海拔已達3600米左右,草叢覆蓋的山崗和幽深的河谷成為了這里靜謐的主語。草原上散落著白色的羊群和黑色的牦牛,很遠處有幾間牧民的小房子,一切都令人感到這里的空間極其空曠和靜謐,隨時都愿意躺到草叢里,嚼著草葉眺望藍天,放開胸懷去感受陽光的溫暖。據(jù)說這里很少有游客去打擾,旅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確比318線另外區(qū)域要少得多。
柯拉鄉(xiāng)政府駐地位于海拔3930米的平原上,猶如群山環(huán)抱的玉女,但玉女的長發(fā)仍然從群山的指縫里飄散出來,用一種散漫的游走宣泄著曠野的幽怨。蒙古人于11世紀時在此建了索羅寺,原為薩迦派,歷經(jīng)朝代興衰和歷史變遷,原寺早已頹廢,現(xiàn)寺是在原址于1946年重建的。據(jù)說附近有一個天葬臺,號稱“康南第一天葬臺”。藏傳佛教天葬文化內(nèi)容豐富而神秘,同行的康定文聯(lián)的作家給我做了介紹,內(nèi)容包括天葬師是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哪些人死后才能享受天葬的待遇、天葬的程序怎樣等等,聽起來冷颼颼的。
好不容易到達布知村了,阿尼青布神山遙遙在望。走著走著,突然在車的前方出現(xiàn)好多禿鷲,剜刀一樣在天空剁開云朵。當?shù)鼐用褚话惆焉晋棥⒍d鷲都稱為神鷹,其實,禿鷲的體格要龐大得多,只不過飛得太高,覺得小罷了。
比起藏區(qū)別的曠達的山勢來,阿尼青布神山卻如冷兵器時代的衛(wèi)士,只用手里的刀向來人說話。它兀立、突然,在潔凈的天穹下顯示銳度。懸崖絕壁上,就是禿鷲的棲身地。已經(jīng)無從考察禿鷲王國形成的時間了,反正千百年來,禿鷲家族就在那懸崖峭壁的皺褶處筑巢搭窩,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我注意到,峭壁上的大片雪白的東西,并非積雪,而是禿鷲的糞便經(jīng)年涂染而成。白得奪目而堅硬,就像是外太空的星球表面。據(jù)介紹,這樣的禿鷲之國在整個藏區(qū)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也許是惟一的。
我找人翻譯了一下:“阿尼”藏語意為先祖、老爺,并含有美麗的心靈、幸?;虿┐笾?;“青布”在藏語中指的是禪意。如此說來,山名就是“幸福、智慧的禪地”之義。在這樣的靈臺上,禿鷲舞動著巨大的翅膀,凌空撲擊,帶來的就不會是溫柔敦厚的漢風了。
據(jù)說,往往需要念經(jīng)喇嘛開始念經(jīng),那特殊的、金屬般的胸音回蕩而起,并擊鼓吹號,鷹鷲就會從石頭一樣沉默的夢中驚醒。它們打開翅膀,在驚醒同類之余,也用雙翅激起的巨大氣浪,驚醒了那些蟄伏的古老時光。禿鷲把自己拋入鈷藍色的蒼穹,用悠長的沙啞聲,在天空排出了一種凌厲的造型。叫聲有幾分凄涼,卻又富有黑鐵一般的穿透力,像是舉行招魂儀式,讓我想起斯巴達的軍隊沖鋒前特有的壓抑。當?shù)厝苏f,這些君臨的鳥陣里,翅下的毛是白色的為禿鷲,其余的有鷹以及烏鴉。密乘的教義認為這些鷹鷲是十方空行母的化身,在有些秘密的經(jīng)書中,它們被稱作是“夏薩康卓”,大意是食肉的空行母。
為了看到龐大的禿鷲群,我們設(shè)法與當?shù)卮迕窆磧?。最后買了一些牛肉,讓村民去召喚禿鷲。當然,再付上200元人工費。村民說,禿鷲的嗅覺十分特異,能聞到20里以外的特殊氣味。每當有喇嘛點燃煨火桑時,禿鷲便傾巢出動,成千上萬只禿鷲遁味飛來。煨火桑即是用松柏枝焚起煙霧,為藏地祭天地諸神的儀式。據(jù)說在燃燒中產(chǎn)生的香氣,不僅使凡人有舒適感,山神聞到也會欣然赴宴。
點火的村民在松枝堆邊喃喃自語,點燃煨火桑,狼煙一樣直竄起來,開始豎直,逐漸被風扭彎,像怪異的樹藤糾結(jié)白云。逐漸,我看見一些黑影的紙屑在冉冉飛起,排闥而上,錯落如散開的樹葉。鷹鷲在空中遲疑,好像在等待什么。大約半分鐘光景,它們開始下降。光線暗淡了。剎時,山谷里隱天蔽日,翅膀在山谷中的搏擊聲,如悶雷般滾動而來,發(fā)出鑌鐵皮拽動的聲音。尚有一些禿鷲盤旋著,有著一種天生的霸氣。一當它們把身體豎起,那巨大的翅膀平平展開,顏色由灰至白,尾翼呈一片黑色,宛如毛鐵,兩邊的羽翎如剪口,就露出了趾爪間閃電的白光。
據(jù)動物學家分析,禿鷲之鄉(xiāng)必須要有三大自然條件:高山、烈日和很多尸體。陽光在禿鷲的生活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動能作用,它在大氣中造成熱流,沒有熱流禿鷲就無法飛翔,要等到熱流向上升騰了,它們才從石頭縫隙里躍起。略為鼓翼,即可順流而起,盤旋而上。禿鷲是一個大團隊,彼此結(jié)伴卻又互相競爭。天空才是它們的地盤,大地反而成為了一塊生存的飛地。每一只禿鷲與鄰鷲相距相當距離,各守自己的疆界。我們仰望著,禿鷲只像一片垂云,將日光擋在雙翅之上,陽光卻為它們的黑身體勾勒出了一道金邊。
由于仰視太久,我感到整個山岳在搖晃。在禿鷲翅膀的撲擊下?lián)u晃。這讓我深深感到,我們距離雷霆如此之近!
禿鷲陸續(xù)收攏羽翅,如同一根松樹被攔腰折斷,剛爪一伸,走得一搖一晃的,就像傳說中的鴆鳥。禿鷲的腳爪呈黃色,看上去不太強健,畢竟它不用爪去獵殺動物,也很少用它抓東西,所以爪既短而又不銳利。它們渾身散發(fā)出一種強烈的氣味,甚至壓過了燃燒的松枝。如同一個傳說在大地上落地還原。它們并不馬上搶食,而是向拋來的食物發(fā)出怪叫。村民說,這是在呼喚鷹鷲中的領(lǐng)頭的,只有它先開嘴了,其余的鷲才會跟上來。
距離我們幾十米遠,它們舉起了鉤鐮槍一樣的嘴,就像雷霆的觸須……
看著禿鷲直長的脖頸,我恍然,如果說它的嘴喙是鉤鐮槍,那么脖頸就是彎曲自如的槍身。一頭鉆入動物體內(nèi),發(fā)出歌劇的狂喜。長頸就必須裸露而不生羽毛,因為鉤鐮槍的槍身是禿鷲身上永遠無法清潔的部位。與其臟污,不如裸露來得實用。
禿鷲主要吃死物,它們是如何鑒別大地上的生與死呢?有一篇講述西班牙拉達平原上禿鷲的文章指出,禿鷲要是看到有一只動物單獨離群躺下,一定會注意。它記住了地點,耐心等候。第二天那動物如果還躺在那兒,它就飛低一點,眼光集中注視,看它有沒有移動。禿鷲看見沒有動靜,還是繼續(xù)盤旋,它大概最少要觀察兩天,才斷定那是死獸。其他禿鷲也注意到它的行動,它每飛低一點,禿鷲群就擠近一點。它越飛越低,看動物腹是否起伏。它看見沒有任何起伏轉(zhuǎn)動,就降落距獸尸不遠之處……
我想,這講的是純自然狀態(tài)下的禿鷲,阿尼青布神山的禿鷲一直是生存于文明的邊緣地帶,屬于“半馴化”狀態(tài),它們把人們的寄托帶往天空,成為了文化的二傳手,維系著一種奇妙的大地與天空、死亡與再生的單方面聯(lián)系。天葬在藏語中被稱為“恰多”,譯為“喂禿鷲”,而“恰”指的就是它們。禿鷲吃得越多,則表明升天的機會越大。據(jù)說,神圣的鳥能預(yù)感到自己的死亡時期,但無人看見過禿鷲的尸體,也許是溶解在天空了。
的確,在阿尼青布神山,禿鷲才是絕對的主宰,在那些白臘臘的石頭之上,沒有比它們更壯觀、更令人神往的動物了。我躺在地上看它們吃力地慢跑,像過載的滑翔機那樣起飛。大纛一樣在空中招展,將時空的天平傾斜,再扶正。我想,它們同時也在俯視,地上螞蟻一般的我……
責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