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剛
有人這樣形容數學:“思維的體操,智慧的火花.”從小學到初中絕大多數同學對它情有獨鐘,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小學、初中數學成績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高中數學應有哪些注意點呢?
一、對學生來說
1.培養(yǎng)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小學、初中時,學生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不訂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進入高中,要讓學生主動出擊,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yǎng)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要求學生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明白: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獨立作業(yè)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這一過程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yè)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還要讓學生明白: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yè)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系統(tǒng)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結要在系統(tǒng)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
2.重視基礎知識.進入高中階段要嚴格要求自己,養(yǎng)成規(guī)范解答,精益求精,通過一個題的解答悟出其根本和實質.通過對幾個類型題的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3.循序漸進,防止急躁.剛進入高中學生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高中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fā)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yōu)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
二、對老師來說
1.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進行必要的內容重組.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3.精講例題,多練習.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的難度、結構特征、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題的數量,而要重視例題的質量.解答過程視具體情況,可以由教師完完整整寫出,也可部分寫出,或者請學生寫出.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師應騰出十來分鐘時間,讓學生做做練習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以進一步強化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若課堂內容相對輕松,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為下一次課作準備.
4.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有些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yǎng)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如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涵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fā)掘其內在的規(guī)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guī)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有些學生認為,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