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清
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對其掌握知識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才能透徹地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才能將新的知識納入既有的或新構建的知識體系中,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因此新課程倡導學生以實驗探究、討論探究、自主探究等各種科學探究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下面以《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情境,創(chuàng)造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在過程中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主要是從微觀的角度研究物質的組成,建立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基本觀念.本節(jié)內(nèi)容抽象,處理不當易形成教與學的難點.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覺,所以只能通過物質在變化時的一些宏觀現(xiàn)象推測微粒的特性,感受微
粒的真實存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初步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設計和完成有關的簡單實驗.能提出假設,進行初步的探究;通過討論分析,主動和他人進行交流.激發(fā)對物質微粒構成的探究欲;感受物質無限可分的哲學思想.
三、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引導實驗探究法,其模式為: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lián)系生活.
四、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生疑
比一比: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將桌上的小紙條在10 s內(nèi)盡可能分得最小,盡量保證每次平均分.開始!
生疑:當學生感到不能再分時,自然產(chǎn)生問題:還能繼續(xù)分嗎?
討論:讓學生發(fā)表個人看法,從而感受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
出示圖片:絢麗多姿的物質,說明任何物質都像同學們手里的紙條一樣,可以無限被分割,被分得更小.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增強趣味,感受物質的可分性)
2.活動探究,感受新知
提出問題:生活中,我們能不能利用一些簡易的方法將物質分得盡可能小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將試劑瓶中的高錳酸鉀顆粒繼續(xù)分割?
設計方案、自主探究:學生討論交流后,得出可用研磨、溶解等方法,并進行實驗.
交流評價:通過實驗結果,請比較哪種情況下高錳酸鉀被分得更小一些.
歸納總結:高錳酸鉀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而不是一個整體.
繼續(xù)探究:這些微粒肉眼看不見,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看到它們呢?
投影: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不同實驗小組的實驗結果對比,體驗到對于可溶性的物質將其溶解可以把物質分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認識物質的微粒性)
3.實驗探究,層層深入
問題情境:(1)為什么教室后面的同學都能聞到講臺上的香水氣味呢?
(2)剛才配制的高錳酸鉀溶液,往其中加點水,為何顏色變淺了呢?
實驗探究1:(1)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燒杯中,滴加酚酞溶液,觀察.
(2)向盛有少量濃氨水的燒杯中,滴加酚酞溶液,觀察.
(3)將一個盛有濃氨水的燒杯和(1)實驗后的燒杯罩在一個大燒杯中,觀察.
實驗探究2:(1)向一個長約30 cm的細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紅墨水的水,使其充滿玻璃管的1/2,再向其中加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開口的一端,顛倒數(shù)次.
(2)用兩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別抽取等體積的水和空氣,然后堵住注射器末端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試試哪支注射器內(nèi)的物質更易被壓縮.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觀察和操作,體驗實驗事實,激發(fā)探究欲望.通過交流合作,討論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4.歸納小結,知識升華
(1)實驗:在分別盛有冷水和熱水的燒杯中各放入少許品紅,不振蕩,靜置.說明:微粒的運動速度受溫度的影響.
(2)投影:動畫模擬固、液、氣不同狀態(tài)物質分子間隔及運動狀況.說明:氣體易被壓縮的原因.
(3)實驗:將水銀溫度計分別插入冷水和熱水中,觀察水銀柱的升降.說明:微粒間隔通常受熱變大,遇冷變小.
(設計意圖:對微粒的性質有更為深入、更為直觀的理解,便于學生建立空間想象模型)
5.應用實踐,鞏固知識
練一練:用微粒的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
五、評價反思
這節(jié)課是物質結構的啟蒙課,改變往日的教學方式,把師生問答式學習變成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完成實驗,在實踐中比較實驗結果的異同,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得出結論,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從實施結果來看非常有成效,使枯燥的理論變得饒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