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尊重學生需要”日漸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由于對“學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確和對師生關系的誤讀,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學行為,影響了教學實效性。本文對“學生需要”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出,教學活動也要關注教師的需要和教師主導性,只有將“尊重學生合理的需要”與“合理地尊重學生需要”相結合,才能確保學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與滿足。
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的需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各種教育改革的出發(fā)點,這是值得歡欣的好現象?,F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便是尊重人,弘揚人的主體性價值和地位?!叭耸悄康摹笔乾F代民主社會的價值訴求,也是現代教育所秉持的立場問題,它標志著現代教育的精神旨趣擺脫了純粹“工具理性”的苑囿,回復到對教育本體價值意義的探尋。在教育學的視界下,尊重人也就意味著承認人的主體性價值和地位,把人的發(fā)展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學校的教育主題是學生。所以,對學校而言,“尊重人”首先應體現為“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和發(fā)展需要,促進學生知識和人格的完善與成長。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廣,“尊重學生需要”已日漸成為學校教育者的共識。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學生的個性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學校教學實踐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情感體驗和交往需求,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教學走向成功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然而,由于對“學生的需要”概念的不明確和對師生關系的誤讀,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表面化、形式化、不合理的“尊重學生需要”的行為。如對學生合理性需要與非合理性需要不加甄別,造成對學生的驕寵和放縱;只注重部分學生的需要,卻忽視了全體學生的需要;將師生對立起來,片面強調滿足學生需要,卻忽視和壓抑了教師的需要等。這些行為,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的發(fā)展。為此,我們要在觀念上加深認識,正確理解“學生的需要”的合理內涵,把握師生關系的主線,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學生的需要。
一、“什么是學生的需要”與“學生的需要是什么”
尊重學生的需要,要從探析“什么是學生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是什么”兩個問題著手。學生主體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學生表達需要的方式也是多樣的,作為教師,只有對學生的需要有了深刻的認識,才會在教學實踐中合理地尊重與滿足學生之需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什么是學生的需要
人的需要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其存在形式也不是唯一的。要正確認識和領會究竟什么是學生的需要,應該把握三個基本的維度:第一,學生表達的需要不等于學生真正的需要。著名社會學家、紐約大學柏力梭教授將需要分為四類,即感受性需要、表達性需要、規(guī)范性需要、比較性需要。由此可見,人既有可通過言辭和行為表達的需要,也有非表達性需要。對未成年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借助自我的表達能力呈現基本的生理需要,但對較高層次的需要,比如歸屬需要、關愛需要、交往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卻無法用精當的言行準確地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在現實教學生活中,學生不僅會以積極的言行表現出自己的需要,也會以消極的甚至極端錯誤的行為表明自己的需要。也可以說,對處于成長期的學生而言,他們所表達的需要并不完全等于他們真正的需要。第二,學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倫理性。學生的需要往往是適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與社會需要也是相融合的,學校教育要將學生個體的需要與社會需要平衡協(xié)調起來,而不能把學生主觀表達的“我想要”視為學生真正的需要。第三,學生的需要具有時間性。對學生需要的分析,我們除了要甄別合理與不合理、現實與不現實、積極與消極之外,還要認識到學生也有近期需要與長期需要之分,當下需要與未來需要之別。有學者從認識論上對經驗世界、生活世界和學生需要三者的概念作了深刻辨析,指出“‘學生的需要’是建立在其生活世界的理想性和經驗世界的現實性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的,它是理想和現實的融合,它在時間上是指向現在的?!盵1]
(二)學生的需要是什么
學生主體的需要是多樣化的,但歸根結底是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尊重學生需要即要尊重能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內在需求。耶魯大學克雷頓·奧德弗爾(Clayton Alderfer,1969)教授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人有三種核心需要:生存(existence)需要,指維持生存的物質條件;關系(relatedness)需要,指人維持重要人際關系的欲望;成長(growth)需要,指追求自我發(fā)展的欲望。肖川教授認為,學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擔責任的需要。[2]綜合上述意見,我們可以把學生的需要簡要概括為認知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三個方面,尊重學生的成長需要除了要滿足學生生存需要之外,還要滿足學生的精神和人格發(fā)展需要。
二、關注教師的需要與教師的主導性
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加重視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旨在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管得太死、學生被動接受、忽視學生需要的狀況,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在“尊重學生需要”的口號聲中迷失了自我角色和地位,“在學生們面前越來越謹小慎微,唯恐在批評、管理、懲戒、學業(yè)負擔等方面冒犯了學生,背上‘不尊重學生需要’的惡名”[3],表現得拘謹而茫然。教學中,教學變成了對學生的放任自流,走向了“學生中心”的極端。
教學的目的是使師生雙方在交往性實踐活動中實現共同發(fā)展。教師不應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而教學,還要實現自身價值,合理的主體性及其發(fā)揮原本包含遵循客觀規(guī)律、注意照顧他人的需要與興趣以及他人主體性的發(fā)揮。[4]因此,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要尊重和滿足教師自身的需要。筆者認為,要改進當前教學實踐中過分強調學生需要,“學生唱主角,教師靠邊站”的傾向,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師生觀,以辯證的、整體的觀念看待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需要,克服錯誤觀念給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教學活動要尊重和滿足教師的需要
教師、學生和社會都是教學價值的主體,三方對教學過程都有自己的需要,師生對教學活動的價值需要和社會的價值需要相比,具有更明顯的直接性和現實性,教學活動是在社會需要的潛在制約下外在地表現為實現師生雙方的價值需要。從根本上說,教學的價值在于滿足學生主體和社會主體的需要,但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將社會主體需要和學生主體的需要轉化為教師的需要,社會主體和學生主體的需要才可能得到相應的滿足。[5]教學活動既要滿足學生學習、成才的需要,又要尊重教師施教、育人的需要,使教師在教學中得到發(fā)展。當前教學中出現的唯“學生中心”的極端取向,漠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將師生對立起來,名為“尊重學生需要”,實則不利于學生發(fā)展,是應當摒棄的。
(二)教師的主導性不可忽視
教師在教學價值關系中具有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需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交往就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也是由教師職業(yè)角色的使命決定的?,F在的師生觀倡導師生間的民主、平等,但這種平等是指師生雙方人格、社會身份、法律面前的平等,在知識習得和德性養(yǎng)成方面,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促進學生汲取知識、提升能力、完善品格。叢立新教授認為,師生關系的主線是平等與主導,中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既要不遺余力地追求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為它代表了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向;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教師主導,因為這是教學活動獲得意義和價值的最基本條件?!薄熬椭袊鐣陌l(fā)展趨勢而言,在教學活動中應當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追求,同時,必須堅持而不能放棄教師主導。”[6]
三、尊重學生合理的需要與合理地尊重學生需要
走出尊重學生需要的理論與實踐誤區(qū),其實質是要領會“尊重學生什么樣的需要”和“怎樣尊重學生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從觀念上和行為上將“尊重學生合理的需要”與“合理地尊重學生需要”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與滿足,教學活動的價值也才能得以實現。
(一)尊重學生合理的需要
學生合理的需要即是能促使學生智識發(fā)展、能力提升、品格完善的內在需求,可簡要概括為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和交往需要,如學生需要獲得知識、需要公正對待、需要尊重、需要平等交往、需要發(fā)展自身積極的興趣與特長等,這些需要符合教育目標與學生自身要求,它與教師的需要相融合,同時也合乎社會的價值需求。應當給予恰當的尊重與滿足。
(二)合理尊重學生的需要
教學活動應當對學生合理的需要給予尊重和滿足,這是我們所認同的價值取向。但僅認同這一觀念還不夠,我們尊重學生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也應具備合理性。合理地尊重學生需要應做好如下三個方面:
1.改進和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
教學要關注和尊重學生需要,就要從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管理方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需要相聯(lián)系,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著眼于學生當下生命和未來發(fā)展需要,結合社會價值需求來組織材料;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滿足學生的交往需要,實現課堂互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管理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只是關注部分學生的需要,要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fā)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
2.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內在需要
學生認識自身需要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引導的過程。人類存在的無經驗性,使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并不能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啟發(fā)學生認識自身的需要。教師要有尊重學生需要的誠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成長過程中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發(fā)展愿景,增強自主發(fā)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
教學需要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但更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作為一種價值引導工作,具有提高人的需要層次的功能。提高人的需要層次,促進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教育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著力點。學校教學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理智的好奇心,使他們擁有關心人類命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的胸懷,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7]□
參考文獻:
[1]譚斌.論學生的需要[J].教育學報,2005,(5).
[2] [7]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湖南:岳麓書社,2002.
[3]趙寧寧.誰是兒童需要的代言人[J].中國教師,2006,(10).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尚鳳祥.現代教學價值體系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叢立新.平等與主導:師生關系的兩個視角[J].教育學報,2005,(1).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