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即選票
在生活中,我對待金錢的原則就是,進來的每一分錢,都是有原則的,都是有依據的,都得問一問,這個錢是怎么進來的。錢的到來一定遵循著依據,而錢的出去也遵循著原則。我的原則就是各種依據,市場的依據,法律的依據,政策的依據。這些依據保證我的錢有活力但無害地流動著。
有的人不管錢是怎么進來的,花的時候隨心所欲,一會兒塞到這個領導口袋里算一個紅包,一會兒塞到那個領導口袋算一個禮品。這些錢違反了法律和政策的依據,它們猶如決堤之洪水,給社會造成混亂和災難。我們不能這么亂用錢。就好比稅收,我一分錢也不欠,我也不多交,多交了我還得追回來。錢的進出都要有依據,多交就是你失去這個原則,失去這個依據,就不太好辦了。
金錢在社會上有自己的規(guī)則、規(guī)律,你對它瞎指揮,胡亂花,它會懲罰你。即使你是一個擁有海軍陸軍飛機大炮的政府,胡亂用錢也會受到懲罰,歷史上有很多經濟破產引發(fā)改朝換代的例子。錢身上有大眾的力量。無論你賣方便面還是賣房子,大眾用鈔票來買你的產品,就好像投給你選票。選票越多,你的責任越大。政府也是,你稅收越多,對納稅人的責任也就越大。公司上市后我一直在思考,從前我們的產品是房子,現在我們的產品既是房子又是利潤。無論何種產品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還有,就算是歸在我個人名義下的錢,我能獨立使用,但使用方法也是有依據的。我不能用錢買官,我不能用錢買兇殺人。
我從小有個習慣,不收藏任何東西,包括錢。有人問我我存折里面有多少錢,我也不知道。發(fā)工資就往里打,打完就花。我為什么要管錢呢,錢是社會在管著,有各種法規(guī)管它的安全性,管它的創(chuàng)造性。社會在進步,會越管越好的。
金錢是流通物,從這個口袋流到那個口袋,如果沒有滿足人們真實需要的商品的遷移,鈔票這種信物就沒必要存在。人們需要滿足,并非需要鈔票。鈔票永遠在流通,不會停在某一個人身上不走,因此沒有人可算是財主。賢哲說“錢財乃身外之物”,就是告誡我們不要把金錢納入自我??辞宄@一點就能夠從金錢中超脫。
私有財產的保護,是對當事人理財能力的贊美。它保護一定規(guī)模的資金停留在有才能的企業(yè)家手上,讓企業(yè)家的能力和資金的支配能力相結合,繼續(xù)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我如此這般看待金錢和私有財產,似乎有些理想主義。但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的這些看法一定會得到全面的驗證。
擁有得多,不如計較得少
超脫,不是盲目的拋棄,而是想清楚那個使你困惑的東西,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它。一層層剝下去,你會看到,錢就是一張?zhí)厥庥∷⒌募?,人并不需要錢,需要的是各種商品和服務,錢只是代表這些商品處在流通過程中的簡化形式,一種票據;再從根本上來看,人們也可以說并不需要商品,需要的是這些商品帶來的滿足需要的功能。商品的功能歸根到底又是什么呢,其實是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滿足。其實這個道理是很容易想明白的,關鍵是順序,我們應該由物到人、由外到內地思考和行動呢,還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認為我們應該反過來,從內到外,從人的內心、精神的需要來看待外面的金錢以及物質。從自己的內心出發(fā),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的人不需要超脫。
舉個例子來說,我需要喝水,于是我買了一個水杯,這個需求其實就解決了。解決了這個需求,我們再去解決另一個需求。但好多人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消費往往不從自己的內心需要出發(fā),而是從物品的表象出發(fā)。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個水杯,覺得比家里那個更好,就把這個買回去,把家里那個丟了。如果他買的這個水杯比朋友那個好呢,他會帶到朋友那里炫耀一番。這就是浪費和奢侈,滿足的都是很不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最荒謬的需求就是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而激發(fā)出來的需求?;ㄥX本來是件快樂的事情,可有的人喜歡比賽花錢,你買奔馳,我就買寶馬;你結婚花掉10萬,我就花20萬。這時候的人,遠離簡樸,永遠不會滿足,陷入永恒的物欲的不滿足與相互的爭斗之中。那是個無底的漩渦,拉動你遠離精神需求?,F在隨時可以聽見“刺激需求”,我看需求越受到刺激,就越不能滿足。應該平衡需求,給窮人更多福利以平衡貧富差距,給精神更多養(yǎng)分以平衡物質與精神發(fā)展的不同步。對個人而言,要平衡物質的需求與精神的需求,只有這兩者間達到平衡時才有幸福感。
面對物質需求,我們要大做減法,達到簡樸。我自己最簡單的時候,有兩樣東西就足夠了。一個是老玉米,不是什么甜玉米,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玉米,放在鍋里煮了,我最愛吃。第二個是蘋果,千萬不要削皮,每當我啃不削皮的蘋果,就想起小時候吃蘋果時的感覺。我說的是我的真實感覺,里面有著美好的童年記憶,絕不是作秀。我覺得包含著童年記憶的東西就是最幸福的東西。
有的人可能就愛吃魚翅,有的人可能就愛吃龍蝦??墒撬麄冋娴膼鄢赃@魚翅和龍蝦嗎?我看他們愛吃的是“我吃得起魚翅龍蝦”的感覺。今天請你吃一頓魚翅,只有一個效果,證明了我是一個有錢人??墒亲C明了這個有什么意思呢?魚翅的味道我感覺和粉絲差不多,還沒有我們蘭州的拉面有味。就這樣,人們在很多“有意義”的東西面前變得不誠實了。我出生在西北,西北沒有大海,海鮮就是吃不慣,但是當吃海鮮成為一種標志身份和地位的東西的時候,你吃不慣還得吃,還得拿出你經常吃的樣子來裝模作樣,這完全沒有必要。其實你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你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就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按照你本來的方式,而不是比較出來的方式、流行的方式。東西越少越好,從你內心出發(fā),真正需要的東西就那幾件。再多的就是負擔,還會壓抑你的精神,你還要操心打理它。我蓋房子講究簡潔,設計、裝修都做減法。在我的家里也是這樣,尤其不想家里堆滿了東西。每一件東西都會發(fā)出某種信息,東西多了,信息就多,那會影響人,讓人不能安寧。
驅使人們拼命收集東西的,有兩股最大的力量,那就是求名和求利,并且幻想用物質的形式占有之。我們得了一個獎,這名氣的代表就是一個獎杯;我們掙了100萬,100萬就變成了現金和家具放在了家里。你仔細看看我們身邊所有的東西,90%都有名和利的含義在其中。人們之所以大量收羅、囤積,就是因為這些含有名利意義的東西是可以收羅、囤積的。但是名終究是流動的,而且必然是有風險的,所有的獨自占有的企圖都必然會是失敗的。
少一點,多一點
我從內心里喜歡禪宗,不管出現什么情況,拿著禪書就會感覺內心特別平靜。禪宗比較注重簡單。人們追求形式上的繁瑣時,總是表現得沒有自信心。
我現在看禪的故事與書和兩三年前不一樣。原來是虛無縹緲的,現在好像有了點理解。盡管禪說不要被形式所左右,沒有經典也沒有權威,沒有崇拜沒有偶像也沒有寺院,但我以前總想把悟性的東西用理性去作解釋,但越想理性地去解釋,就越牽強,越是偏離了禪的本來意思。
我一般早上8點起床,晚上12點以后睡覺。對運動的東西不是很感興趣,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半時間用來應付工作,也會看孩子。張欣生孩子時,我一個月時間完全脫離公司工作,就是侍候老婆孩子。生孩子對母親與孩子來說都是特別大的事,一個新生命要出來,別的事都可以慢待一些,唯有這事太重要了。多少生命剛出來,稍微疏忽一點,就出了問題??春⒆邮且患浅P量嗟氖拢⒆咏佑|也可以讓你平靜下來。這社會有時會不斷讓你往前跑,人家官職比你大,做的事比你大,掙的錢比你多,逼著你不停地想往前跑。孩子能讓你感覺到人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使你把周圍的一切帶回到單純的狀態(tài)??吹絼偝鍪缷雰旱臓顟B(tài),你就會感到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誤入歧途走了多遠!
我從骨子里還是一個家庭觀念比較強的人。小時候在那樣一種家庭中長大,對家庭成員與家庭外成員的界限,對家的顧及程度,要比一個在城市中長大的人強。城里人之所以更為進步,更有社會性,就是對家庭內外成員的界限,要比像我這樣從偏僻地方來的人要淡化一點。我從骨子里還是大男子主義,從小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認為男人要說了算,老問女人意見,男子漢哪里去了?后來開始有了變化,到國外去,看到那里的男人不管是多大的官都要給女人開車門,處處要把女人照顧好,如果一幫人出去,一定先要讓女人處處滿意。我看這不掉價,這是文明社會的意識,想不明白才是老農呢。所以我現在有意識地在改變自己,接受文明。要是在二三十年前,突然發(fā)現一個男的老給女的拎包,跟在她后面走,我一定不能接受。
挑戰(zhàn)的境界,我原來有過,但我好像生下來就不愛賭博,連麻將撲克都不打。朋友拉著我去拉斯維加斯,我就換了100美元放在那兒,沒了就出來睡覺去了,完全沒有樂趣。在現代城剛做完時,員工們都在著急地問有沒有新項目,我反而平靜了:先不要著急,不要急功近利,有和無、難和易都是相對的。
某天,我給自己寫了幾段話:
少喝酒,多喝水
少吃肉,多吃水果和蔬菜
少說話,多寫字
少坐飛機、汽車,多走路、跑步
少吃藥,多鍛煉
少看報紙、雜志和電視,多看歷史和經書
少用手機,多寫信
少在城里待,多在鄉(xiāng)下住
少開會,多睡覺
少說空話、套話,多說真話和實話
少認識新朋友,多來往老朋友
少請客應酬,多家人團聚
少穿新衣、新鞋子,多用舊衣和舊鞋子
少一些熱鬧,多一些清閑
(選自《我用一生去尋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學》/潘石屹 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