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不是一部經(jīng)典影片,但是從商業(yè)片的角度來說,它是成功的。無論是影片的定位還是影片的內容,都是在自身條件和市場環(huán)境中作的最優(yōu)選擇。
一
成龍和李連杰兩大功夫皇帝的首次銀幕對打是《功夫之王》最大的賣點,但是在影片上映之前,他們就給翹首以待的中國觀眾們澆了兩盆冷水。
成龍告訴觀眾,這電影是拍給美國人看的,大家不要抱太大希望。
李連杰則表示,這電影是拍給我女兒看的。
影片正式上映后,國內的罵聲基本沒有消停過。罵聲集中于《功夫之王》的“媚外”和“媚俗”。這證明了兩位功夫皇帝的說法并非謙虛。
最普遍的一個看法是電影是導演妄圖對接中美文化、制片方式的失敗,認為《功夫之王》是以一個老美的非常膚淺的視角來詮釋中國功夫,完全是在曲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并盲目地將之組合成一鍋中國功夫大雜燴。整個影片,畫虎不成反類犬。
即使拋開文化對接的問題,許多觀眾也對影片本身的劇情等方面耿耿于懷。如破綻百出的環(huán)節(jié)、戲份過于平均導致影片沒有主角、美國小孩又俗得不能再俗地成了救世主……當然,大家不約而同地拒不承認李連杰演的那只“滑稽”的猴子是孫悟空。
結論是,“《精靈鼠小弟》的導演,指望他能拍出什么效果?典型的騙錢電影?!?/p>
二
其實,這些“影評人士”對《功夫之王》的詬病是《功夫之王》發(fā)行方和導演制定的市場策略的必然產(chǎn)物,在拍攝過程中,《功夫之王》非常明確地從投資和回報的現(xiàn)實出發(fā),從地域和年齡上對觀眾進行了細分,解決了拍給誰看的戰(zhàn)略問題,并堅決執(zhí)行。
地域方面,“這電影是拍給美國人看的?!?/p>
考慮到影片7000萬美元(在中國電影廠商中這個數(shù)字顯然是巨大的)的投資和中國大陸本土電影票房的一貫成績——國內歷史總票房第一是可遇不可求的《泰坦尼克號》,票房為4000萬美元,國內超級大片票房能上個兩億人民幣就非常不錯了,7000萬美元成本指望在中國收回投資那基本是天方夜譚了。
因此,拉上好萊塢的風險投資絕對不僅僅是讓自己少承擔高額投資風險的問題,北美市場才是制片方收回投資乃至盈利的的重要保證。但是,雙J在好萊塢闖蕩積累下來的人氣還不保險(李連杰在好萊塢基本沒有獨立擔綱的主流大制作,至于闖蕩好萊塢最成功的成龍,尖鋒時刻系列的成功最少一半要算在他那個啰嗦的黑人搭檔身上,真正獨立主演的大制作《環(huán)游地球八十天》讓投資公司賠慘了),還需要懂得“因地制宜”的好萊塢導演和編劇為北美市場的成功加磚添瓦,當然為了能照顧到中國市場,這個導演最好懂中國文化。于是,娶了孔子后代的美國導演明可夫成了該片的導演。
其實,從《功夫之王》的英文名稱或者說本來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其要贏得北美市場的盤算。英文名稱是《TheForbtdden Kmgdom》,直譯是被禁錮的王國,本意要講的是一個美國人在神秘國度的冒險故事。在電影中,詳細交待猴王的來龍去脈、美國救世主等設定明顯就是針對著北美市場。
而至于中國市場,李連杰、成龍、袁和平(武指)、西游記(姑且算是這個題材,反正最開始的炒作也是從西游記開始的)這幾個名詞加在一起,票房想不上億都難,所以電影內容的確沒有必要傾向于國內的觀眾,只要做好宣傳,如起個《功夫之王》之類的更能迎合國內觀眾心理的名稱就行了。
影片的票房分布格局也印證了發(fā)行方的選擇是正確的。截至2008年5月18日,《功夫之王》全球票房達到9700萬美元,其中北美票房約5000萬美元,中國大陸為北美外《功夫之王》第二大市場,票房約為2400萬美元。這與影片北美市場為主、中國市場為輔的定位是吻合的。
觀眾的年齡層次方面,“這電影是拍給我女兒看的”。
李連杰在一次訪談中談到,最初的劇本2003年就出來了,當時的劇本擁有者producer對這部電影的設想是唐僧從寺院出來了,又打到兵馬俑去了——這自然不可能在東方發(fā)行,但是太傳統(tǒng)的《西游記》西方也沒法接受,于是電影的概念就出來了一個小孩子的夢。一個小孩子看太多東方功夫電影,進入了一個夢幻世界(這也是選擇明可夫為導演的另一個原因,此君之前的主要電影作品是《獅子王》和《精靈鼠小弟》)。
這樣的設定非常討巧。首先它能讓電影在各地市場抵消一部分文化隔閡造成的影響,因為小孩子的世界總是比成人的世界簡單和容易進入;其次就是這種雖然定位于少年卻老少咸宜的電影往往由于受眾的龐大而能保證一定的票房;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從一個小孩子的夢的角度切入更便于對影片的情節(jié)和結構進行邏輯梳理,即使有不合理的情節(jié)也方便用“夢”一言以蔽之。
當然,這樣定位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商業(yè)目的太強的電影往往會因為小心翼翼和保守而落入各種各樣的俗套,《功夫之王》在國內的被罵就是證明。
三
對比一些其他的影片,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功夫之王》“媚外”和“媚俗”的苦心。
在北美市場,由于文化的隔閡等原因,以東方元素為題材的影片很難獲得票房上的突破。例如美國大導演沃卓斯基兄弟(黑客帝國導演)根據(jù)日本漫畫搗鼓出的《急速賽車》在美國上映后票房慘淡,并有讓制片方血本無歸的趨勢,雖然導致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東方元素為主題確實是原因之一,因此,《功夫之王》能在北美獲得五千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已經(jīng)非常不易。
此外,對于商業(yè)影片來說,拍攝得俗一點往往保險,別出心裁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得很慘。例如著名恐怖片系列《異形》拍到第三集時,以個性著稱的導演大衛(wèi),芬奇一改“主角不死”的好萊塢定律,別出心裁地讓女主角和異形同歸于盡了,他倒是實現(xiàn)自己不俗的理想了,但是投資方拍攝《異形》第四集的時候迫于女主角巨大的票房號召力,不得不讓大類發(fā)明了克隆技術,又把女主角弄活了……一時成為笑柄。
其實,明可夫本來有機會讓《功夫之王》的結尾變得“不俗點”,讓整個故事真的成為主人公的一個夢,主人公從夢中沒有獲得功夫,而獲得了勇氣和信心。但這樣做的話,要是影片票房好了,續(xù)集用什么理由拍?總不能再讓小孩子做個夢吧?因此,影片的結尾還是得按照傳統(tǒng)套路來,我們的美國小英雄有了真功夫,并刻苦訓練,隨時準備為了世界和平而戰(zhàn)……
因此,《功夫之王》絕對不是一部經(jīng)典影片,但是從商業(yè)片的角度來說,它是成功的。無論是影片的定位還是影片的內容,都是在自身條件和市場環(huán)境中做的最優(yōu)選擇,這種選擇肯定會傷害一部分觀眾的情感,但對一種商業(yè)投資行為來說,很難有一個產(chǎn)品可以完全兼顧到每一個觀眾,掌握住有能力吸引、而且能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群體,才是制片方看重的。
責編 林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