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維權難早已不是新聞。首先,農民購買農資時,靠肉眼無法分辨產品優(yōu)劣。一段時間過后,當農民發(fā)現問題想去理論時,銷售者常以“使用不當”、“氣候變化”、“管理水平”等理由作為逃避責任的護身符;復雜的訴訟程序和深奧的法律條款,讓他們在維權過程中四面碰壁;加上農民交易很少使用發(fā)票、收據,公堂之上,他們往往“口說無憑”!
媒體不遺余力年復一年地對上述情況進行揭露報道,但假農資坑農事件仍然重演。2006年,全國查處各類假劣農資案件12.13萬件,挽回經濟損失22.8億元;2007年,全國查處同類案件5.9萬件,挽回損失20.3億元。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單宗涉假農資案件的破壞力反升,假冒偽劣的手筆越來越大,售假者的膽子也越來越大。
在農村走上一遭,會發(fā)現農資經銷店布滿鄉(xiāng)鎮(zhèn)各個角落,農資銷售環(huán)節(jié)的高利潤使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終端銷售市場的零亂無序滋生著盲目與陰暗,于是,造假者有機可乘,但是,某些部門對“病從口入”這個簡單的常識理解遲鈍,在每年的打假中,常為查封造假窩點樂此不疲,卻對販假者放寬了處罰尺度,往往以開具一張罰單了事。殊不知,這些銷售網點正是這么多年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得以存活的癥結所在。試想,沒有正大光明的銷售渠道,假劣農資還能有那么強大的生命力,還能有那么廣泛的破壞力嗎?
農民維權困難重重,要想通過這根“稻草”壓倒假劣農資這只“大駱駝”談何容易?與其想盡一切對策做維權這種“擦屁股”的事,不如下決心扼住假劣農資毒害農民的咽喉。
農資銷售絕對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當面點清,事后概不負責”的個人行為。食品安全是阻礙著國際貿易的警戒線,我們?yōu)橹窠浘o張。農資安全威脅著9億農民的生命線,而我們至今卻還沒有一部針對它的法制體系。其他行業(yè)的準入制度日趨嚴謹,而農資銷售還根本談不上市場規(guī)范化,現在對市場的規(guī)范重點在產品本身,而對銷售者是否有資質、專業(yè)知識和產品檢驗能力等要求過低甚至是沒有。僅僅依靠每年的罰款單或是叫停幾家無關痛癢的“三無”小店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現有的農資市場體系必須打破,農資銷售的門檻必須提高。
就在今年2月,某省的工商部門似乎恍悟到對農資銷售者的處罰力度不夠,于是發(fā)出“鐵腕封殺令”:假劣農資經銷商、批發(fā)商連續(xù)兩次被查獲,責令其停業(yè)整頓。相比其他省份,這樣的措施似乎已經比較強勢,但很快就有網友質疑“連續(xù)兩次”這樣的“重生機會”會不會讓售假者增多幾分僥幸心理?
其實,農資經銷商責任重大,其承擔的遠不只是“二道販子”的工作,他們經營的是整個國家經濟基礎中的基礎。給他們一個“金箍”吧,通過強硬的市場準入制度提高農資經營者的業(yè)務水平和服務水平,真正使他們成為農民的服務者。
縱觀其他行業(yè),最終進入成熟期會走上整合之路,能為市場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強者才能贏到最后?!澳憧苛夹馁u,我靠運氣買”的農資市場應該成為歷史,農民需要的是放心的產品。在農資真假產品混雜、種類繁多的今天,農資經銷者,需要的是替農民查驗所有的經營產品,指導農民使用真正適合他們的產品,為農業(yè)構筑好第一道防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