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借用中國古漢語詞對譯西洋概念,導致詞語內涵在中國、西洋、日本三個語境之間游徙,終于定格為被中日兩國共同接受的現(xiàn)代義,其典型一例是“科學”。
在中國許多論及外來語的辭書和著作中,都把“科學”列入日本新創(chuàng)詞。其實,“科學”在中國文獻里早有先例,并非日本人新創(chuàng),日本人所做的工作是借用此詞之形,引申其義,以對譯西洋概念。
作為古漢語詞,“科學”原指“科舉之學”,對應分科舉人考試的學問,即宋人陳亮、葉適所稱“科學”。
日本平安時代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科舉制是其中之一。
由于貴族干政、學官世襲,日本在10世紀以后廢棄科舉制。
據《養(yǎng)老令》所載,日本貢舉(科舉)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四科及醫(yī)、針二科,定期分科考試,錄用人才。在這一過程中,“分科舉人之學”概念流傳日本。時至德川后期,蘭學家接觸歐洲自然科學諸學科,很自然地以“分科之學”一類短語加以表述,1832年出版的解剖學書籍中,已出現(xiàn)解剖學是醫(yī)學的“一科學”的提法(意謂醫(yī)學之下一個科目的學問)。
西周是最早系統(tǒng)接受并譯介西方哲學的日本學者,他受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1798—1857)關于知識應當分門類的觀點的影響,從古代、中世紀學問科目不明的渾沌狀態(tài)走出,強調近代知識的特點是“一科一學”。這已逼近今義“科學”。西周1874年又在《明六雜志》第14、17、20、22、25號連載《知說》一文,介紹歐洲各門學科,其中第22號的《知說四》首次使用“科學”一詞,指近代自然科學,又論及科學的方法是“歸納”與“演繹”的統(tǒng)一,如化學便是“分解法”與“總和法”(化合)二者的“總合統(tǒng)一”。西周還在1870年開講于東京的《百學連環(huán)》中,對“學術”作了分科解析,將學術分作“普通學”與“特殊學”。普通學是基礎學科,主要為歷史、地理學、文章學(即文學)、數(shù)學。特殊學分為“心理上學”(即人文學)、“物理上學”(即自然科學)。這是漢字文化圈內較早關于學科分類的論說,是西周“一科一學”的科學觀的具體展開。
西周等借用古漢語詞“科學”意譯英語science,而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為“學問”“知識”。在古代和中世紀歐洲,科學沒有獨立地位,或寄居于哲學的母體之中,稱之“自然哲學”,或作為宗教的附庸、神學的婢女。直至近代,科學逐漸獲得獨立的身份,學科分野也日趨細密。19世紀上半葉,孔德按各門科學的實證性水平進行分類,派生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從而揭示science一詞實證性和分門別類性的特征。與西周一起于1863年赴荷蘭萊頓大學留學,研習社會科學的津田真道論述“科學”的實證性,他于1874年在《明六雜志》第3號發(fā)表《論促進開化的方法》一文說:“根據實象,專論實理,如近代西洋的天文、格物、化學、醫(yī)學、經濟、哲學等說的是實學。”津田真道力倡“實證”義,與前述西周強調的“分科”義二者結合,大體完整地表述了西方近代“科學”的基本內涵。1880年左右,日本學界正式把“科學”一詞固定下來,其字面義為“分科之學”,內涵則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知識體系。此后,冠以“科學”之名的文章及書籍在日本大量出現(xiàn)。
作為近代文化核心概念的science,在古漢語系統(tǒng)中找不到確切的對應詞。略相接近者,有“質測”一詞,此為明末清初學者方以智(1611—1671)所創(chuàng)用。方氏在《通雅#8226;文章薪火》中,把知識分為“質測”“通幾”“宰理”三大部類?!百|測”指自然科學,“宰理”指政治教化一類的社會知識,“通幾”指深究萬物之理的學問,近于哲學。方以智的兒子方中通對“質測”有所詮釋。他在《〈物理小識〉總論》中說:“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惰,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這個具有“實驗科學”意蘊的“質測”,是明清之際學者自創(chuàng)的詞語,但并沒有普及開來。明末西洋科技知識傳入中國,與science對應的漢字詞是“格致”——由《禮記#8226;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簡約而成的詞語。明末學者徐光啟將歐洲耶穌會士帶到中國來的幾何學、物理學、天文歷法、地理學、機械技術等統(tǒng)稱“格物窮理之學”,認為其特征是“實心、實行、實學”,“凡世間世外,萬事萬物之理,叩之無不河懸響答,絲分理解”。
《泰西水法序》,《徐光啟集》上冊,第66頁。
揭示了科學的實證性和理性特征。明天啟六年(1624)出版意大利入華耶穌會士高一志(1566—1640)編譯的《空際格致》一書,“空際”意謂自然,“空際格致”是“自然科學”的較早表述。晚清以降,西洋科技知識以更大規(guī)模涌入中國,“格致學”成為清末對“科學技術”的表述語,使用相當普及。洋務新政的主持人恭親王奕讠斤便將西方的化、電、制造之學稱之“格致”,認為“中國自強之道”即在研習“推算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46,第4頁。
。馮桂芬則說:“明末意大里亞及今英吉利兩國書凡數(shù)十種……此外如算學、重學、視學、光學、化學等,皆得格物至理?!瘪T氏還有“格致之理”的提法?!恫晌鲗W議》,《校邠廬抗議》,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6頁。
鄭觀應更羅列“格致”所屬諸學科:
格致科,凡聲學、光學、電學、化學之類皆屬焉。
《鄭觀應集》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9頁。
在清末,“聲、光、電、化”諸科技知識統(tǒng)稱“格致”。魯迅講到年輕時入洋務學堂,“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
《吶喊#8226;自序》,《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一卷,第416頁。。
這里的“格致”也是指的物理、化學、生物學、機械操作等科技知識。
民國初年,學界又將science音譯作“賽因斯”,含義的重點在科學的理性精神,包括“黜偽存真”的求實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自由精神等,這便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呼喚的“德賽二先生”(民主與科學)中的“賽先生”?!翱茖W”遂成為20世紀初葉中國最具權威的概念之一,“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tài)度”
《科學與人生觀序》,《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頁。。
近代中國最早從日本引入并使用“科學”作為science意譯詞的是康有為。1896年康氏編《日本書目志》,據梁啟超在1897年11月15日的《時務報》介紹,該志“一冊,卷二,理學門”列有:“《科學入門》,普及舍譯;《科學之原理》,木村駿吉著?!边@大約是中國較早出現(xiàn)近代意義的“科學”一詞??涤袨?898年6月進呈光緒皇帝請求試士改用策論的奏折中,也多次出現(xiàn)“科學”:
假以從事科學,講求政藝。
從此內講中國文學……外求共同科學。
宏開校舍,教以科學。①
嚴復將“科學”一詞包蘊的內容從自然科學擴大到社會科學。他在論述“群學”(即社會學)時指出:
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
②
這里強調“科學之律令”,也即科學方法(實證的、理性的方法),將此方法運用于社會問題,便是社會科學。嚴復據此將群學(社會學)與農、兵、醫(yī)、化等自然科學一起納入科學界域,統(tǒng)稱之為“西學”。嚴氏在《譯群學肄言自序》中還給科學下定義:
執(zhí)果窮因,是惟科學。
不過,清末“科學”一詞并未普及,“科學”與“格致”并用,“格致”的使用率更高。至20世紀初葉,漸有科學取代格致的趨勢,馬君武1903在《新學術與群治之關系》中論述西方科技史,多次使用“科學”一詞。1903年印行的《大陸》第3期,發(fā)表《論文學與科學不可偏廢》,論述“科學”一詞的語源:
科學者何?所謂形下之學也??茖W二字,為吾國向所未有,蓋譯自英文沙恩斯Science,英文之沙恩斯,又出于拉丁文之沙倭Scio,沙倭云者,知之謂也。至十六世紀,沙恩斯一字乃與阿爾德Art一字相對峙,蓋沙恩斯為學,而阿爾德則為術也。在十七世紀,沙恩斯一字又與律多來久Literature一字相對峙。蓋沙恩斯為科學,而律多來久則為文學也。茲義實傳至今日,傳至東方,傳至我國,此科學二字所由來也。
隨著日本科學書刊大舉入華,中國一些宣傳科學救國的團體紛紛標示“科學”,如“亞泉學館”(1900)、“上海科學儀器館”(1903)、“科學研究會”(1907);宣傳科學救國的刊物,如《亞泉雜志》(1900)、《科學世界》(1903)、《科學一斑》(1907)更高張“科學”旗幟?!犊茖W一斑》的《發(fā)刊詞》說:“今日云錦燦爛之世界,夫孰不從百科學家之腦,之血,之舌所致造而來者哉?”并高喚:
科學者,文明發(fā)動之原動力也。③
魯迅在1908年撰《科學史教篇》,稱科學是“神圣之光”,在其照耀下,可振作民氣、育人救國。
④
這樣一些關于科學的普及工作,使“科學”一詞被人們所接受和使用,“格致”逐漸被“科學”所取代。
馮天瑜: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430072
① 《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70~271頁。
② 《譯〈群學肄言〉自序》,《嚴復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冊,第123頁。
③ 《科學一斑#8226;發(fā)刊詞》,見《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II,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5頁。
④ 見《科學史教篇》,《魯迅全集》第一卷,第35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