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緣,我與《中國科技術語》的關系基本同步于該刊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具體說來,有刊緣、人緣和學緣。
刊緣
大約是1999年仲秋,我正準備留學俄羅斯國立語言大學翻譯系,身為《中國科技術語》(時稱《科技術語研究》)編委且一直關心和支持我從事學術研究的李亞舒教授寄來幾本《科技術語研究》雜志,并提出要求:一是支持,二是宣傳。當時我就如饑似渴地讀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坦率地說,創(chuàng)刊之初還不像正式的學術期刊,研究性不夠,消息性與隨談式文章居多,但資料性不可小視,能為我從事科學翻譯研究提供原料。這算是緣起。
人緣
2004年,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舉行,我與《中國科技術語》編輯部主任代曉明先生初次相識。在市內考察及午餐期間,代先生就拙文《試論漢譯術語規(guī)范的原則與方法》專門找我商討,并主動約稿,他的謙和與務實著實讓我感動,在我與刊物的情感上又增添了幾分人氣。
2007年8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與黑龍江大學聯(lián)合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術語學建設研討會”,我有幸參加。會上認識了全國科技名詞委更多的師友:如劉青先生在會間關心我的“術語漢譯方法研究”的選題,鼓勵我做下去;溫昌斌先生溫文爾雅,席間我們詳談術語史的問題;葉艷玲女士多次鼓勵我撰稿,后來又為拙稿的發(fā)表從北京來電來函推敲文中的問題;朱彥慧先生和張永濤先生的發(fā)言從各自的專業(yè)角度為我拓寬了視野。這次,我的人緣更廣了。
學緣
2004年12月在黑龍江大學召開的“第一屆中國術語學建設研討會”我雖未能參加,但2005年12月在我進行黑龍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進站答辯時,時任答辯委員、詞典學與術語學學科帶頭人鄭述譜教授誠意邀我加盟術語學課題組,于是我便得到了學習術語學的機會,主要思考術語與翻譯的問題。
2007年是《中國科技術語》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刊物不僅在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期刊方陣中站穩(wěn)了腳跟,而且增加了學術含量,改為雙月刊,冠以“中國”二字,檔次得以提升。這一年也是我與刊物關系發(fā)展的標志年。2007年8月,就在我與全國科技名詞委續(xù)結人緣之際,我也在辦理加盟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的手續(xù)。9月,我正式調入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11月進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主持工作,而全國科技名詞委與黑龍江大學共建的術語學研究所掛牌黑龍江大學,與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的“辭書研究所”比肩而立,在國內均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與術語學研究就更有緣了。在這里聚集著一支由鄭述譜教授率領的、以國內幾所高校的研究人員為核心的術語學研究隊伍,在這個團隊中我結識了林春澤、吳麗坤、吳哲、張金忠、張春新、葉其松等學友。而在學術研究和學科發(fā)展上,這支隊伍受到全國科技名詞委和《中國科技術語》雜志的大力支持,雙方在術語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的諸多方面正開展著廣泛的合作。
有緣千里來相會!有緣,才有愿,有愿,才有夢;有緣,夢才圓!
黃忠廉: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