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足聯(lián)獨樹一幟
奧運會足球賽是國際足聯(lián)舉辦的三項世界性比賽之一,世界各大洲均有代表隊參加,其規(guī)模之大,水平之高,僅次于世界杯賽,而其歷史卻早于世界杯30年。世界性的足球賽分為業(yè)余的和職業(yè)的兩種。在第八屆奧運會之前規(guī)定,只允許業(yè)余運動員參加比賽,因此,盡管歐美國家的職業(yè)足球運動日益普及、水平不斷提高,但他們卻派不出最強的隊參加奧運會。為此,國際足聯(lián)代表大會決定舉辦一項新的、世界各強隊均可參加的世界性足球大賽,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杯足球賽。
沒拉終線讓運動員
多跑了一圈
第九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中,芬蘭選手伊索霍洛在3000米障礙賽決賽中,以10分33秒4的成績名列第一,這個成績比他預賽時的9分14秒6慢了1分多鐘。原來,當他快到終點正準備沖刺時,發(fā)現(xiàn)沒有拉終點線,而記圈員搖鈴告訴他,還有一圈。伊索霍洛被搞得莫名其妙,但無奈之下只好又跑一圈。
最后,雖然伊索霍洛獲得了金牌,但決賽的成績卻使他遺憾終身。
半金半銀的獎牌
奧運精神其中一點,就是提倡友誼。在第十屆奧運會上,美國女子田徑隊以絕對的優(yōu)勢奪得6個項目中的5枚金牌。該隊中一位名叫迪德里克森的選手盡管僅有18歲,卻早已是聞名遐邇了,曾多次榮獲美國冠軍和世界冠軍,她還是一名杰出的高爾夫球選手。迪德里克森能跑、能投、能跳。在本屆奧運會的田徑賽中,她以特有的跑技和投技,奪取了80米欄和標槍兩項冠軍,創(chuàng)造這兩個項目的奧運會記錄。
她與隊友希利在跳高比賽的角逐中,互不相讓,同以1.657米的成績創(chuàng)下女子跳高記錄。但裁判卻判迪德里克森技術(shù)犯規(guī),成績被宣布無效。后來,迪德里克森提出抗議,才改判她獲銀牌。
這對好友為了她們之間的友誼,把獎牌各切割成兩半,焊成半金半銀各一塊。在她們眼里,友誼儼然是比金牌還要寶貴的東西。
偉大的友誼
在十屆奧運會上,傳出了一則“友誼第一,金牌第二”的佳話。美國選手謝爾和芬蘭選手利蒂寧同時以14分30秒的成績刷新了奧運會5000米跑的紀錄。利蒂寧以一胸之距比謝爾稍稍領(lǐng)先到達終點被裁判作第一名,但觀眾對這場賽事頗有異議。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在最后一圈的直道上,兩人非常接近,利蒂寧稍為領(lǐng)先,謝爾則奮力加快速度企圖趕上。這時利蒂寧往右邊禮讓。沒想到這反而擋住了謝爾的去路。接著謝爾又準備從他的左側(cè)超前,殊不知利蒂寧轉(zhuǎn)向左邊避讓,結(jié)果又擋住了謝爾。利蒂寧再讓路時已經(jīng)到了終點線。全場觀眾都認為利蒂寧賽風不好而痛加責罵,但謝爾本人堅定地認為對手不是有意阻擋他而是給他讓路。為此裁判之間爭論不休,延誤了24小時后才頒獎,頒獎時,利蒂寧誠懇地請謝爾和他一起站到第1名的領(lǐng)獎臺上,但謝爾堅決推讓。最后兩人互相交換了芬蘭田徑隊和美國田徑隊的紀念章。這一場面感動全場的觀眾。
圣火復燃
雖然柏林奧運會被污染上了納粹主義,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好的舉措被此后歷屆奧運會繼承。根據(jù)國際奧委會1934年的決議,第十一屆奧運會正式舉行了點燃火炬儀式,而且一直燃燒到大會閉幕。火種是從奧林匹亞開始傳遞,采用接力傳遞方式,每人跑1公里,途經(jīng)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行程3075公里,開幕之日到達柏林。從此以后,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成為了每屆奧運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
圣火傳遞從柏林開始
第十一屆奧運會首次進行了圣火采集儀式和火炬?zhèn)鬟f活動。女祭司將采集的圣火和野生橄欖枝編織的花冠交給第一個火炬?zhèn)鬟f者,后者需要跪地接受。女祭司在誦讀希臘著名詩人品達的詩句后退席,火炬接力開始。柏林奧運會的火炬接力經(jīng)過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于8月1日抵達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
本屆奧運會火炬體是由經(jīng)過拋光處理的鋼材料制成,在手柄部分刻有“FackelstaKel—LaufOlympia—Berlin l936(奧林匹亞火炬接力—柏林1936)”的字樣。字體上方還有奧林匹克五環(huán)和德國的鷹徽標志,字體下方繪有本次火炬?zhèn)鬟f的路線圖。在火炬體頂部的平臺上則寫有感謝火炬手的字樣。
1936年7月20日,柏林奧運會圣火在奧林匹亞點燃,希臘人康斯但丁成為現(xiàn)代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歷史上的第一位火炬手。此后,火炬接力成為每屆奧運會的一部分,成為奧運會的一個傳統(tǒng)?;鹁娼恿顒託v時13天,穿過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抵達德國柏林。3075公里的接力活動全部通過火炬手跑步傳遞完成。1931年1500米運動項目的世界冠軍希爾根被選為最后一名火炬手。1936年8月1日,他高舉著火炬跑進主體育場點燃主火炬塔。
比賽前剃頭減重
舉重運動員是嚴格按體重來劃分比賽級別的。而這個再簡單不過的規(guī)定卻在第十四屆倫敦奧運會期間,衍生出了一段令人捧腹的“意外”。
在舉重比賽中,阿根廷選手巴里斯報名參加了52公斤級的項目。但是,在賽前測量體重時,裁判卻發(fā)現(xiàn)他的體重已超過了規(guī)定限度。阿根廷隊的教練急中生智,趕忙讓其他運動員拿來理發(fā)推子,給巴里斯剃了個光頭。此外,巴里斯的教練和隊友們又用毛巾使勁地為巴里斯擦身,去掉污垢,他們甚至連磅秤上的灰塵都擦干凈了,以減輕他的體重。盡管如此,巴里斯的體重仍不符合標準。后來經(jīng)核查,原來是磅秤有誤差,巴里斯這才被允許參加比賽。
得而復失
第十四屆奧運會的馬術(shù)比賽,瑞典隊本以1366分的最好成績獲得團體比賽的冠軍,但后來被取消了資格。原來,是因為瑞典隊的佩松不符合當時運動員必須是軍官這一規(guī)則。佩松只是一名下士,為了參加奧運會,臨時被提升為軍官,可是瑞典軍方竟忘記了給佩松更換軍帽。結(jié)果,佩松戴著下士的軍帽參加比賽,被裁判發(fā)現(xiàn),本該到手的金牌就這樣丟掉了。
30秒規(guī)則的來歷
第十五屆奧運會蘇聯(lián)對美國的籃球比賽,大概是籃球史上一場最沒有意思的比賽。雙方的比分不僅低得可憐,而且兩隊所采用的戰(zhàn)術(shù)更是令人掃興。最后,蘇聯(lián)隊以25:36敗北而獲銀牌。原因是當時的籃球比賽還沒有30秒和球回后場違例的規(guī)定。蘇聯(lián)隊利用這一點,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而美國隊則在領(lǐng)先的情況下打控制球,來回傳球消耗時間。其他各隊亦紛紛效仿,從而使得快速激烈的籃球比賽變成了“老爺式”的運動。1956年國際籃聯(lián)做出決定,增添了30秒規(guī)則,限制了這種“老爺球”的打法。
永久的比賽
按照慣例,奧委會主辦國的元首要參加奧運會的開幕式并宣布奧運會開幕,而國際奧委會主席則應(yīng)在閉幕式上講話和宣布閉幕。在第十五屆奧運會的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倫發(fā)表了精彩的演說,但在演說結(jié)束時,卻忘記說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宣布第十五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因此這屆奧運會被認為仍未結(jié)束,被人們稱為“永久性”的比賽。
(責編 郝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