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廈門人!
將07年度人物頒給廈門市民,是恰到好處的理性選擇。
但我以為,更準確的概念應該是新廈門人。
所謂新廈門人至少有兩層意義:
一是新廈門人是對傳統(tǒng)意義“廈門人”的告別和切割。小城故事的旋律很多時候和時代并不合拍,都市中產(chǎn)階層政治承受力脆弱,在權(quán)力的傲慢前,首先選擇的是充滿宿命感的退縮,但這一次廈門市民卻給人們帶來驚喜,這種驚喜蘊涵著更多的愿景。
二是新廈門人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這座海島城市的新移民。在這一次理性維權(quán)的過程中,他們對廈門的愛護和認同,甚至比大多數(shù)土生土長的廈門人還要真誠。
新廈門人決不是簡單的地域概念,它象征的是一種時代的精神,它首度讓世人感受到在特定的體制和話語氛圍之下,民主訴求之后的雙贏是可能的。
楊錦麟(鳳凰衛(wèi)視)
逝者如斯夫
仔細讀了上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逝者2007”讓我沉吟良久。逝者如斯夫,他們死去,我們老去,怎不讓人嘆惋。有點意外的是,這份20人的名單提到了幾個“非著名”人士遭毆打致死的“假記者”蘭成長,助女追星不成跳海的楊勤冀,第一位公外身份的南京慰安婦雷桂英,因丈夫“不簽字”死在醫(yī)院的孕婦李麗云。他們生前,大概不會想到有一份雜志會鄭重其事將他們和那些堂皇的名字并列。然而我們這個時代并不全是堂皇,為它打上一塊塊不那么堂皇的補丁,才算得上“記錄我們的命運”。
一個名字就是一個故事,一位逝者就是一段歷史。正如編者所說,還有更多的人這里沒有提到(網(wǎng)上有個博客就整理了101位)。遺憾的是,這份名單也遺漏了我們很熟悉的一些名字,比如葉利欽,遺漏了他就是遺漏了一段俄羅斯的歷史;比如被執(zhí)行死刑的前藥監(jiān)局局長鄭筱萸,他是“中國醫(yī)療改革”這篇文章的一個大病句,卻不該一刪了事。
小強(上海)
有必要重提麥克盧漢
看到上期《南方人物周刊》把廈門市民推選為年度人物,很是欣慰,身邊有朋友甚至說,這稱得上年度收尾了。
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報道中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一句話:“我們同民意溝通的渠道一直是暢通的,我們當?shù)氐膱蠹?、電視臺做了大量的宣傳,但是某種程度上,我感到手機短信、網(wǎng)絡把PX給妖魔化了?!?/p>
看來有必要重提麥克盧漢。早在1964年,這位傳播學者就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其核心觀點認為媒介即是汛息——人們總是將目光停留在媒介的內(nèi)容之上,但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在傳遞著一種訊息;人類每引入或發(fā)明一種媒介,那么媒介本身會作為人的某種功能的延伸,必然會為人類的社會或生活帶來某種新的尺度和形態(tài)。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新的媒介都要在我們的社會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目前,中國的網(wǎng)民數(shù)已近2億,中國手機用戶已近5億。我相信廈門市政府辦公早就信息化了,可官員們的思維還停留在“我們當?shù)氐膱蠹?、電視”、“宣傳”這種字眼上,麥克盧漢地下有知,應該也會長嘆一聲吧。
江小邪(北京)
中國新聞漫畫差在哪
每年《南方人物周刊》的年末特刊,內(nèi)容都詳盡豐富。不過在這道年末大餐里,我最期待的是一個特別的相同,漫話2007。欄目通過“聲音”和漫畫的形式盤點當年新聞,讓人在莞爾之余警醒。
比較一下國內(nèi)外的新聞漫畫,我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漫畫中反映經(jīng)濟民生題材的比較多,而國外則反映政治題材的比較多,比如美國總統(tǒng)布什就是政治漫畫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對這個國家領(lǐng)導人,美國媒體總是不遺余力地諷刺嘲笑,而美國這個國家的過失,電總是以丑化的山姆大叔或者自由女神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而政治漫畫,在中國還是空白點。
除了題材的限制外,中國新聞漫畫的技術(shù)水平也與國外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漫畫中,作者首先是普遍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深入理解,因此諷刺的東西通常限于表象:另外表現(xiàn)形式也過于直白,我見過一張所謂的新聞漫畫,諷刺日本前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直接就將小泉畫成了一只狗,而這只狗面前是一堆屎,漫畫題目叫“狗改不了吃屎”,這種把讀者當傻瓜的作者還大有人在;而反觀西方的新聞漫畫,畫面往往含蓄幽默,而又一針見血,甚至不著一言,就讓人捧腹大笑,其中功力的差別,不可謂不大。
我期待著中國新聞漫畫在2008年更辛辣一些,更幽默一些,更有文化一些。
海舢(武漢)
向宿遷市委書記提一點疑問
2007年12月30日,江蘇宿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新實在博客中發(fā)表題為《外來文化的碰撞》的博文,談到他向一位外商登門道歉的事。張新實說有一位外商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反映了三件事:一是請改進工業(yè)用水的供應,停水要給予充分的準備時間;二是請有效管理基層“官員”,要求應有的禮節(jié),甚至有的官員當面把外商叫作“老頭”(而不是老頭子);三是官員不經(jīng)過廠長同意不能隨意進入工廠喊人出去。
外商反映的問題是不是外來文化碰撞的問題?管道檢修需要停水并且已事先通知上午7時至下午6時停水,但實際凌晨3時21分就停水了,晚上8時01分才供上水。生產(chǎn)正在進行,怎能想停水停水,造成損失誰來負責?這種事別說針對外商,就是對“內(nèi)商”也是不允許的。官員不經(jīng)過廠長同意,隨意進入工廠喊人出去,這也不是外來文化碰撞的問題。沒有哪個工廠允許官員動不動就把工人喊出去,沒有允許、不經(jīng)通報,官員直接闖人車間把工人帶出去,既是對工廠負責人的不尊重,也是對安全生產(chǎn)的輕視,不符合相關(guān)的安全生產(chǎn)法規(guī),外國不允許這樣,中國同樣不允許這樣,這與文化碰撞扯不到一起。
余堯木(南京師范大學)
老師,您要成為這樣的墻嗎
“我要成為學生的墻”,這是日劇《女王的教室》中阿久津老師向校長所闡述的教育理念。就劇中所傳達出的訊息來看,她這堵墻有兩種作用:第一,她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障礙,學生必須得翻越,在翻越的過程中可能會撞得頭破血流,沒有力量的根本就無法翻越;第二,當學生受到外面的威脅時,她也是學生的保護墻??赐耆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作為一個障礙物的功效。
她是一個魔鬼般的老師,是獨裁暴君,她像烏云一樣遮住了學生的天空。面對一群可愛的六年級小學生,她體罰、恐嚇、侵害學生的隱私,甚至沒來由地欺負學生,她在班上所制造的高壓環(huán)境比現(xiàn)實殘酷幾倍。在法西斯老師的統(tǒng)治下,學生被嚴重分化,軟弱的受到她的誘惑成為她的耳目,不合作、稍有反抗的就受到她的欺負。學生人格被撕裂,缺點全部暴露出來,整班同學(個別人除外)勾心斗角,陷入背叛、告密、暴力的恐怖氣氛。
劇中學生承受住了這種壓力,理解了她的苦心,彌補了自身的不足,翻越了她這座障礙。但這畢竟是電視劇,現(xiàn)實中也能有這么完美的結(jié)局嗎?我認為她的做法太過極端、危險,六年級小學生的心智還不足以承受這么殘酷的教學模式。不過在家長溺愛孩子、老師怕負責任的當今中國社會,我想還是應該在合適的年齡階段給孩子豎一道這樣的墻。老師,您有勇氣做這樣的墻嗎?
張麗紅(廣州)
更正
2007年12月21日出版的本刊總第105期第38頁表述“23歲的張梓琳曾是北京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有誤,其中的“北京電子科技大學”應為“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