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稱“小臭蟲”,屬半翅目盲蝽科。其種類很多,生產(chǎn)上常見的有綠盲蝽、苜蓿盲蝽、三點盲蝽和中黑盲蝽4種。一般于6月份遷入棉田,以成蟲和若蟲危害棉花嫩頭、嫩葉、花蕾和幼鈴,白天躲在雜草上或土縫中,傍晚取食危害,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近年來棉盲蝽在各地呈加重發(fā)生趨勢,一般減產(chǎn)20%~30%,嚴重時可達50%以上。
一、危害特點
棉花在不同時期受害,其被害狀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
1.公棉花。在子葉期頂芽受害,生長點變黑、干枯,形成頂枯,僅剩兩片肥厚的子葉,不再生長,俗稱“公棉花”或“無頭棉”。棉農(nóng)則將其形容為“咬一棵、瞎一棵”。
2.破頭瘋。真葉出現(xiàn)后,頂芽受害枯死,不定芽叢生,形成多頭棉,俗稱“破頭瘋”。
3.破葉瘋。幼葉受害,被害處初為小黑點,展開后為破葉,俗稱“破葉瘋”。
4.掃帚苗。頂心和旁心受害,枝葉叢生、瘋長,形成掃帚狀。
5.蕾鈴脫落。幼蕾受害,由黃變黑,最后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葉張開后不久即脫落;幼鈴受害,出現(xiàn)黑褐色水漬斑,嚴重時僵化脫落。
二、防治方法
1.農(nóng)業(yè)防治。清除田間、地頭、路邊雜草,破壞其棲息場所和適生環(huán)境。
2.藥劑防治。藥劑防治應采取“蟲源田挑治、棉苗期兼治、蕾鈴期狠治”的策略。
(1)蟲源田挑治。越冬卵孵化后,噴灑10%蚍蟲啉或10%氯氰菊酯2000倍液,對越冬蟲源集中的蔬菜田、綠肥田及雜草叢生的地方有重點地進行挑治,以降低發(fā)生基數(shù),推遲蟲害高峰,使棉花受害后補償能力較弱的幼苗階段躲過棉盲蝽盛發(fā)期。
(2)棉苗期兼治。在棉花苗期,可結(jié)合防治棉蚜進行兼治,一般不用進行專門的防治。
(3)蕾鈴期狠治。6月中下旬棉花現(xiàn)蕾后,棉盲蝽盛發(fā),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當新被害株率達到3%,或百株有成、若蟲1~2頭時,及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蚍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殺,一般每隔5~7天噴1次,連續(xù)防治3~4次。噴藥時,要注意選擇早晨(9時以前)或傍晚(5時以后)進行。(山東 王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