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荷爾德林的“詩意棲居”是追求一種自由的、精神的、靈性的哲學命題,那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則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和諧、富足,飄散著人間煙火味,卻又有著與現(xiàn)實截然不同的安寧、平靜,人人豐衣足食,宛如極樂世界。
可它究竟在哪里?南陽劉子驥為尋找它而獻出了生命,此后由李白、孟浩然、韓愈、蘇軾、黃庭堅、元好問、乾隆皇帝、陶澍等一大批文化藝術大師、社會賢達乃至帝王將相組成的一支陣容龐大的“武陵漁人”隊伍,呈梯隊般尋找陶公暗示的線路,代代薪火相傳,也是千年而不得。
今天的我們當然也無法找到。但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符合桃花源某些特質的地方:
風景優(yōu)美,桃林、芳草、落英,這是桃花源的背景;排列整齊的房屋,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茂盛的桑樹竹子,縱橫交織的小路,這是桃花源的景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始的農耕文化,民風淳樸,大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因為耕者有其田,人人自食其力,沒有攀比,和諧的生活,已經(jīng)在這里的山水間浸潤了千年。
原生態(tài)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些誕生于勞動中的歌曲、舞蹈,民俗、宗教,建筑藝術等等,也為無數(shù)人營造了桃源之夢。
當我們帶著這些特征去尋找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中國中部的武陵山區(qū)有很多符合條件的村落。落實到具體方位就是——貴州的黔東南侗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重慶的秀山、酉陽、黔江土家族自治縣,湘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南懷化地區(qū)。這一個大區(qū)域,在漢朝至東晉時期都屬于陶淵明文中所寫的武陵郡,也就是《桃花源》原型的誕生地。
拋開文學和哲學層面的糾纏,對陶淵明那個時代武陵山區(qū)的“五溪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所謂“桃源天堂”,正是當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祖先的生活寫照。
比如下面我們將帶你走進的這三個世外之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