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生 孟君霞
一、體育教學目標分析及我國改革發(fā)展趨勢
體育教學的改革過程應首先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目標決定著體育教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教學目標還決定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乃至教學評價的內容。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是改革中首先要確定的。
1、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
體育教學目標盡管經(jīng)歷數(shù)次教學改革,但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是世界各國學校體育教學共同的終極目標,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2、提倡終身體育將成為體育教學的長遠目標。我國在1987年的過渡性中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使學生懂得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獨立進行科學的方法,以適應終生鍛煉身體和生活娛樂的需要。”而且在1996年新推行的《高中體育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的目標。我國2000年6月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實驗教材》體育與健康生理保健知識四項教學目標,和2001年11月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第二部分目標,體現(xiàn)出我國體育教學的特點,更證實終身體育的長遠作用。學校體育的終身體育等長遠目標已經(jīng)為世界各國所認可。
3、體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體育興趣,使學生愉快地投入體育學習過程。我國1987年的《中學體育教學大綱》提出了發(fā)展學生個性的目標,從而成為體育教學目標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為止,反映了我國的體育教學目標在日趨完善和科學化。
4、強調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自主運動能力以及體育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1987年制定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提出的結構考核方案中有關學生的出勤和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重視態(tài)度的思想。強調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自主運動能力以及體育實踐活動的培養(yǎng),是我國體育教學中必不可缺的。從體育課教學現(xiàn)實的體驗到注重態(tài)度和能力培養(yǎng)與終身體育的長遠目標,有著密切關系和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二、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發(fā)展趨勢
1、從發(fā)展角度分析,高中體育教學內容應注重體育和健康教育(或保健教育、體育基礎理論知識)的有機統(tǒng)一。我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體育與保健教育相結合的思想。目前,國家在體育教育中,特別對青少年身體素質方面,提高“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體育的觀念逐步被我國廣大體育教師所認同。在高中體育與健康的教材內容編排中,明確設立“知識篇”與“方法篇”,大綱中體育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占總學時的12%左右。
2、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終身體育目標的要求。教學的內容除了現(xiàn)代競技運動項目外,已經(jīng)納入了很多生活中常見的活動。就目前我國在高中體育教學大綱中和教材內容的編排,也接近了一些發(fā)達國家,教材內容豐富,根據(jù)區(qū)域性的體育教學的校本教材,挖掘區(qū)域的民族體育特色。
3、體育教學內容注意競技運動文化的傳承和競技運動健身化的有機統(tǒng)一。目前我國對競技體育理論認識,也同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從“運動文化論”更是強調體育文化的傳承和技術技能學習的必要性。但各國也指出,這種技術技能的學習是以有利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習慣為目的的,而不是單純地追求技術教學和提高運動成績。
三、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改革與發(fā)展趨勢
體育課雖然成為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但其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卻有很大的靈活性。我國體育教學近年來也不斷擴大選修力度,就我校來看,2001年實施的“開放式分項教學模式的研究”,也是在高中體育課教學中開展推廣讓學生自由選修。1996年中學體育教學大綱限制選修中任意選修的比例達到45%。這對于一貫采用必修組織形式的我國體育教學,無疑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四、體育教學評價改革與發(fā)展趨勢
1、體育教學評價,在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面發(fā)展,強調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等級評定,其評定結果主要用于學生和家長進行交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這種方法是在單元或階段學習結束時進行,因而失去了評價的有效反饋功能,對激勵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以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意義不大。過程評價則重視發(fā)揮評價的反饋功能,通過采用各種評價方法和工具,經(jīng)常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進行評估,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教學和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對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控制。我國目前剛剛起步,基本在實施研究中(上海市部分中學在采用過程性評價)從教育行政部門對體育教學過程性評價強調缺少力度。因此,轉變評價思想,從終結性評價向過程評價轉移是實現(xiàn)我國體育教學目的客觀要求。
2、體育教學強調個體評價,淡化一般標準評價既主張以個人的進步來評價學生體育學習。個體評價的意義是:學生應當依據(jù)個人的進步得到評價,而不是通過相互比較或以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學生存在著先天差異。同齡的學生,有著身體柔韌性很好,動作機敏,有的則顯得僵硬笨拙,有的力量大,有的速度素質好,有的怎樣練習也跑不快,一些耐力素質好的學生即便不經(jīng)常鍛煉,也能在比賽和測驗中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而另外一些缺乏耐力的學生,無論怎樣刻苦也很難達到一般的標準。因此,體育教學應當實施個體化評價和學生之間互評,評價工具可以是多種多樣,既有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技術技能測試,健康測驗,也有教師觀察,口測驗,日志,討論,投票表決和角色扮演以及學生檔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