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建芳 陳濟軍 劉 可
短期沖擊和趨勢性上升導致CPI再創(chuàng)新高
2008年2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7%,比1月份的7.1%高出1.6個百分點,創(chuàng)出了1997年以來CPI漲幅新高,延續(xù)了2007年中期開始的物價上漲趨勢。
分析其促發(fā)因素,部分原因是由于嚴重的冰雪災害,其對CPI的影響至少在1個百分點;同時剔除短期因素,CPI仍保持上升趨勢,分類指數大多呈上漲態(tài)勢,食品、居住、醫(y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顯著。
全面通脹的預期正在食品價格高漲的帶動下形成,價格調控處于關鍵時期,宏觀調控部門對2008年物價形勢趨于嚴峻的情況已有預期,出臺了大量價格調控、管制措施。行政干預價格、推遲要素價格重估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低價格上漲峰值。
CPI前高后低
上半年將維持高位
由于翹尾因素的影響、雪災對肉類、食用油價格的影響,以及通脹預期加強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全年物價上漲壓力較大,CPI走勢將呈現(xiàn)前高后低,上半年CPI將持續(xù)現(xiàn)在高位。預計,2008年全年CPI上漲5.0%—5.9%。
要做好中期通脹準備
加入WTO之初,中國幾乎以無限供給的低廉質優(yōu)勞動力、優(yōu)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鞏固和強化了在全球經濟分工中“世界工廠”的地位,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也逐漸有所改善。
但是,相應地是勞動力價格的低估非常嚴重。工資收入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與企業(yè)利潤和財政收入相比,增加要少得多。多年累積下來,造成勞動力價格的嚴重低估,從中長期看,勞動力價格重估很可能使通脹上行壓力在中長期內持續(xù)。同樣,環(huán)境保護成本、土地、水、礦產資源價格、自己價格重估也將在中長期內對通脹“推波助瀾”。
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對CPI的上漲構成具體壓力。資源產品漲價推動中下游行業(yè)的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已經出現(xiàn)了5年,但受制于中下游供大于求狀況,經濟運行的漲價壓力一直未能充分釋放。2003年以來,上游的采掘工業(yè)品出廠價格累計上漲了100%,中游的原材料工業(yè)品出廠價格上漲45%,而下游的加工出廠價格上漲僅11%。
未來農產品價格將趨勢性上漲。以糧食為例,一方面,未來糧食總產將傾向減少。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我國單產很難再有重大突破;農民務農的機會成本過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農業(yè)勞動力被收入相對較高的非農產業(yè)所過度吸納,使糧食生產前景增加新的變數。另一方面,糧食需求卻傾向增加。除了傳統(tǒng)的糧食消費外,增加了糧食的工業(yè)化使用。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
有觀點認為,農產品為可貿易品,本國供給不足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不至于導致長期的通脹。這種觀點是難以成立的,純市場供求關系很難平衡。
綜合判斷,我國未來一段時間,不僅短期沖擊造成通脹上升,由于農產品價格的趨勢性上漲,水、電、油、氣等公共產品和服務價格的調整,人工及資源要素價格的重估,我國未來幾年將經歷通脹過程,投資者需要做好中期通貨膨脹的心理準備,把通脹因素納入投資決策的視野范圍。
(作者供職于中信證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