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妹尾河童
兒子今年23歲了。他上小學(xué)二年級時,老師讓他們班學(xué)生寫過一篇作文,題為《我想成為這樣的父親》。這些作文被結(jié)集成冊,送到了各戶家長手中。一篇篇文章幼稚可愛,多數(shù)孩子都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描繪出了心目中理想父親的形象??煞轿覂鹤幽琼摃r,我驚呆了。妹尾太郎寫道:“我想做一個平常的父親?!眱H此一行。
紙上的空白仿佛是對我無聲的控訴,讓我十分狼狽。不由想起太郎的姐姐,她比太郎年長9歲,長大成人后說過一句讓我震驚的話:“被幼稚的父母撫養(yǎng)的孩子,很不容易!”
我同孩子接觸時,最基本的是想知道孩子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會爬時,我也和他一樣在地板上爬來爬去。那一刻我體會到,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完全不同。這時候孩子只能看到桌椅的下面,當(dāng)他們看到掉在地板上的東西時,會拿起來往嘴里放,我能理解此時他們的心情。那一刻,如果有來自高處的吼聲:“不行!”對孩子來說實在太恐怖了。孩子蹣跚學(xué)步時,我也跪在地板上跟著學(xué)。這時孩子只能看到桌角上放的東西,這會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當(dāng)桌上的茶杯掉下來時,如果我們說“危險”,就等于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即便如此,我似乎還不是個“有父親樣兒的父親”。
我對孩子“咿呀”學(xué)語很感興趣,長女真美首先成了我的好奇對象。我教給女兒早上把報紙送到我枕邊時說“謝謝”,我接下報紙說“不用謝”,想看她什么時候才能發(fā)覺自己說錯了。大約過了兩個月,女兒一聲不吭地把報紙扔給我就跑了,她發(fā)現(xiàn)自己說“謝謝”有些奇怪。我非常開心,夸獎她“了不起”,女兒卻高興不起來。我慌了神,向她道歉,可是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女兒都不理我。后來她終于消了氣,卻不再相信我,每次都問媽媽,“爸爸說的是真的嗎?”
兒子上幼兒園時,一次,盤子里只剩一個包子,兒子正要吃,我說,“為什么你一個人吃?要么一分兩半,要么猜拳,誰贏誰吃?!眱鹤油獠氯瓫Q勝負(fù),結(jié)果我贏了。“雖然爸爸贏了,可爸爸分給你一半?!比欢?dāng)我把包子一掰兩半時,兒子哇的一聲哭起來。其實我是想以一個長輩的身份,向兒子傳授將來自立后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常識,但是看來似乎行不通。
記得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演的是北海道狐貍怎樣哺育下一代。當(dāng)時女兒嚷道:“原來我是像北海道狐貍一樣被養(yǎng)大的!”
狐貍的父母并不把夢想寄托在兒女身上,希望小狐貍“成為這樣的狐貍”,而只是向它們傳授生存技巧。比如,地面上映出大鳥飛來的身影時,要教給小狐貍快速隱蔽自己。其教育方法是,猛地咬住小狐貍,讓它感到身體的疼痛。小狐貍雖然吃驚畏懼,但卻掌握了父母一反常態(tài)的行動和外敵攻擊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
我家也發(fā)生過類似事情。入冬后要生爐子,由于房間狹小,很擔(dān)心女兒碰到后燙傷。接二連三說“爐子危險”是無濟于事的,于是我把爐子加熱到不至于燙傷的程度,當(dāng)著女兒的面摸爐子,大叫“好燙!”接著抓過女兒的手按向爐子,大喊“燙!”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從此每次從爐子旁邊走過都會很注意。
“真是個怪爸爸!不過現(xiàn)在很感激他那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孩子們長大成人后這樣對我說。
由于家庭環(huán)境和孩子個性不盡相同,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你是否能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很認(rèn)真地對待他的。
我這個不稱職的父親,現(xiàn)在也還能和孩子們溝通,其原因也許就在這一點上。
(摘自《生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