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問的不是你!”
今天的作文講評,我決定用新聞發(fā)布會的方式進行,名曰新作見面會。由上次作文訓練中的五位佼佼者擔任“發(fā)言人”,發(fā)布他們的佳作,其他學生則充當“記者”。至于我,自然就擔任了見面會的“支持人”,充當一個旁聽者。
當然,我必須為他們設計一個議程。首先,發(fā)言人飽含深情地誦讀自己的作品,緊接著,他們要針對我為其設計的四個問題向記者作發(fā)布:推出這篇新作,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選取這幾件事的理由是什么?自認為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對哪些地方還感到不滿意?發(fā)言人講完后,由記者對新作的優(yōu)劣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向發(fā)言人提出各方面的問題,發(fā)言人則要及時回答。
發(fā)布會的高潮自然是記者對發(fā)言人的輪番轟炸:“你寫作是否參考了誰的作品?”“你是怎樣得到相關素材的?”……學生之間交流的積極和精彩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發(fā)布會漸入佳境時,一位發(fā)言人不幸卡殼了,氣氛一下子尷尬起來。我忍不住要幫他解圍??蓜傄_口說話,一“記者”對我說:“劉老師,對不起,我問的不是你!”大吃一驚后,我笑了,學生們也笑了。整堂課,學生張揚個性,大膽表達,真誠交流,知識和能力獲得了雙豐收。
一句“我問的不是你”,道出了學生的渴盼、教育的希望:教學方式的改變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同等重要。
作文的本質是生命的傾訴與表達,這是外人所無法取代,而只能由作者本人去完成的。因此,在作文講評中,教師要避免上演獨角戲,要還學生以主角的地位,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情感能得到真正的交流與表現(xiàn),從而喚醒其用心表達的愿望。有了這一點,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能穩(wěn)步提高。
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拿四五篇作文在全班念,我發(fā)現(xiàn),每次這么做的時候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被念到文章的同學,臉上寫滿了激動與自豪,聽的同學大部分顯得很平靜,細心觀察,他們眼神中流露的是失落,甚至是不以為然。
這引起了我的教學反思:每篇作文不管怎樣,學生都付出過我們想象不到的努力,既然努力了,在其潛意識里就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賞識,特別是來自教師的。如果學生的勞動成果長期得不到老師的肯定,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寫作的惰性:反正老師不會念我的作文,反正自己再努力,也沒有那些同學寫得好,應付一篇算一篇。這樣一來,學生的寫作興趣從何談起?我必須轉變講評的方式:學生的作文再不好,也總有閃光的地方——或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或一個標題……
對!應該肯定每個學生的作文,真誠地鼓勵、表揚他們,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體現(xiàn)教師對他們的關注和賞識。于是,今天作文訓練前,我就在黑板上開辟了幾個欄目:“金牌標題”“動心語句”“最精彩的開頭”“最精彩的結尾”“最有個性的文章”“文壇新秀”……總之,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榜上有名。這下,學生的臉上笑開了花,都急著找自己的名字,并且能虛心地、有目的地向優(yōu)秀的同學學習。之后的作文訓練,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稿子上改了又改,并搶著交給我看,讓我提出意見。我也趁熱打鐵,不時地露出微笑,并點頭稱贊。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帶來的愉快是強大的精神力量,兒童想當一名好學生的愿望就是依靠這股力量”。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更要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并肯定自我,用成功來激勵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功。這樣做,教師和學生都會收獲驚喜。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福安學校)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