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問”引領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循循善誘,不斷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提問引領應適“度”,超“度”了,等于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容易走進一問一答式的傳統(tǒng)教學誤區(qū)。
愛因斯坦為什么提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觀點,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是明顯而深遠的:世上的一些重大創(chuàng)造與發(fā)明,不止是源于問題的發(fā)現(xiàn)?特別在一些示范課里,教師為了完整充分地表現(xiàn)預設的巧妙與完美構思或迫不及待地完成教學內容……往往忽視了學生反思提問的空間,造成課堂中學生個性思維寥寥無幾或根本看不見,所取代的卻是一路“贊歌”。再從日常課來看,常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往往表現(xiàn)積極主動,思維活躍,學習更為深刻。沒有問題或一味聽從老師和他人的學生,學習較為被動,模仿性學習成份較多,學習比較膚淺,不靈活……
可見,反思質問的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及今后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課堂中適留空間讓學生質疑發(fā)問,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及思維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自我解讀,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促進了學生有效地、個性化地學習。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提條件,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個道理,普通的教師都明白,既然如此,教師又何不將反思質問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反思提問的過程?于此突破教師“過度善誘”的教學弊端,調動學生思維的興趣、思維的主動性。循循善誘雖好,但教師對“問題提出”包辦過多,勢必促使學生被動地學習。學生意識里總感覺到老師將自己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造成學生任務式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其學習興趣與效果也就不言自明,更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新了。長期以往,對于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形如障設了一攔路虎。因此,教師在精心設計問話引領課堂時,為何不多想想如何讓學生經歷反思質問的過程?實踐證明:課堂中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其自主性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更能讓學生鉆入知識的本質里吸取養(yǎng)份……那么,教師又何不成就學生的這種品質,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體驗式的學習?
因此,教師不能剝奪學生反思提問的權力與空間。課堂中堅持一些理性的等待,多給學生一些自我反思質問的空間,少一些教學中的“趕路”心理與自我表現(xiàn)欲,不做課堂中的“語言霸主”??刂坪醚普T的“度”,使教師的“循循善誘”與學生的自我“反思質問”達到兩者優(yōu)勢的和諧統(tǒng)一與互補,促進學生自覺成為思維的主體,成為課堂學習的實踐者與能動者。數(shù)學課堂中哪些地方需留給學生“反思質問”的空間?當教師揭題后,留給學生自我反思課題的空間:本課重難點是什么?我要解決哪些問題?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體驗建構新知過程中留下空間,引領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在新授完課后或解決某一問題后留下空間,讓學生質問:我還有什么疑惑?問題是如何一步步解決的?還有其它更優(yōu)化的算法嗎?自己了解哪些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我受到了什么啟發(fā)?我能解決哪些生活實際問題?我還想知道什么等等。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滲透方法使學生會問,提供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有反思提問的機會。課堂如天空,師如翅護雛鷹的領頭鷹。過度地呵護與包辦,將會至使雛鷹失去獨立飛翔的機會與生存能力……教師,折下自己盡情飛翔的翅膀,送學生飛翔,給學生一片思維放飛的天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有可能得到放飛,學生的激情才可能釋放出米,課堂才能充滿思維含量,綻放出“個性思維”之花,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應試”教學向“素質”課堂教學的轉變,最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情感、落實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請折下你的“翅膀”,送學生飛翔,你的大愛必將成就學生“鷹擊長空,魚翔深海”。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長安鎮(zhèn)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