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歲那年,一個早春的夜晚,和暖的東風吹拂著搖曳的細柳,溶溶的月色映照著淡淡的春梅,小蘇軾向父親請教寫文章的秘訣。父親蘇洵看著小蘇軾那稚氣的樣子,又看看眼前這美好的夜景,對小蘇軾說:“你看,輕風細柳,淡月梅花,你能在這兩句詩中各加一個字,使得這兩句詩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韻味嗎?”小蘇軾想了一會兒說:“‘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行嗎?”
蘇洵搖搖頭說:“太平淡,缺乏韻味,再看看,再想想?!?/p>
小蘇軾又思考了一番,念道:“輕風搖細柳,淡月隱梅花?!?/p>
蘇洵聽了,微微點點頭說:“有點兒意思了,但還嫌平了些。你一定要多多觀察,細細揣摩。”
蘇軾看啊,想啊,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夜間,月光透過絲絲垂柳的枝條照在地上,和風吹過,將月影篩碎了,皎潔的月光,照到盛開的梅花上,花朵在溶溶的月光下漸漸淡下去,花色與月色融為一體,消失了。這時有兩個字跳到他的腦中,他隨口吟道:“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他把這兩個字告訴父親,父親高興地說:“太好了!這個‘扶’字既寫出了楊柳的輕盈體態(tài),也寫出了春風的情意,把景物寫活了。這個‘失’字,寫出了梅花和月色溶在一起,分不清是花色還是月色,把詩的境界巧妙地烘托出來了?!?/p>
有一位作家說過: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個最準確的詞語可以把它表現(xiàn)出來。作家的才能,就是找出那個最準確的詞語。而要找出那個最準確的詞語。就要像文中蘇洵說的:一定要多多觀察,細細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