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標準倡導問題意識,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科學的發(fā)展無不問題開始的。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增強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數(shù)學素質。
關鍵詞:設疑;正確引導;積極參與;認知沖突;主動探究;拓展延伸;激發(fā)新思考。
在孩子的心中,數(shù)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數(shù)學課堂是許多孩子不大喜歡的場所,聽課、回答、做題------讓孩子望而生畏,如果不正確引導最終會厭煩數(shù)學,遠離數(shù)學。
那么,如何讓孩子在數(shù)學課堂上興然盎然,積極參與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設疑。
1 課前設疑,激發(fā)興趣,引發(fā)認知沖突。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制設新奇、 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景,在學習內容與求知心理之間不斷制造矛盾。當學生為這個矛盾苦苦思索,處于新舊認識的沖突之中,或徘徊在知與不知的矛盾圈內,教師看準時機,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使學生充分熱情地投入思考,很快就能把學生推到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例如“在教學《分蘋果》時我故作神秘地告訴小朋友:”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先給大家變一個魔術?!罢f著拿來一個不透明的裝有小蘋果的口袋,說:這是一個有魔力的袋子,因為不管小朋友從口袋中拿出多少個蘋果,它都能告訴老師剩下的個數(shù)”,然后,我就請學生代表上來拿蘋果,我裝作魔術師樣把口袋貼近耳朵聽了聽,立刻報出了剩下的個數(shù)。倒出來一數(shù),果然沒錯。第一次成功后,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臉上都帶有神奇的表情,爭著要來拿蘋果。第二、第三次后,學生們漸漸明白了。原來老師知道一共有10個蘋果。那么只要學會10的分與合不是也能變魔術了嗎?帶著這個愿望,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很感興趣,表現(xiàn)得得非常出色,最后人人都成了“小小魔術師”。
2 課中設疑,主動探索,突破重、難點。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重、難點的分析,上課老師都要心中有數(shù),把它用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帶有問題去思考,學生學有目的。老師在設疑時,要多動腦筋,首先,要難度適中,如果設疑過難,學生很難成功,從而喪失學習自信心,如果難度過小,學生往往又感到乏味,對問題不感興趣。其次,問題要盡量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要使學生一聽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解決問題,也就是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了,使其印象格外深刻,更能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并能充滿自信地去迎接下一個挑戰(zhàn)。
例如:我在上《確定位置》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小朋友,動物王國正在舉行運動會,有好多小動物都高興地來參加了。你們看,他們做操做得多認真??!隊伍也排得很整齊,請問小白兔排在第幾排第幾個呢?誰能告訴大家?
生1:小白兔排在第一排第二個。
生2:小白兔排在第四排第二個。
生3:小白兔排在第二排第四個。
……
師設疑:你們說的都是同一只小白兔怎么描述位置的方法都不一樣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
生:我們有的是橫著看的,有的是豎著看的,有的是從左往右數(shù)的,有的是從右往左數(shù)的。
師:看來我們在說小動物的位置之前必須先確定一個標準。
然后出示動物的對話,從他們的對話中學生知道了從前往后是第幾排,從左往右是第幾個,也知道了小白兔是排在第四排第二個。
通過質疑到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確定標準的必要性。
再如我在上《比長短》這節(jié)課時,我故意用手握住一長一短兩支粉筆的尾部,讓學生猜哪支長,哪只短?結果大部分學生都猜露出的部分長的就長,然后我放開手,學生大笑。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是中了老師的圈套,感到非常有意思。學生反思:剛才怎么會猜測錯了呢。從中他們深刻認識到比物體的長短要一端對齊了比才可以。
3 課后設疑,拓展延伸,激起新思考。有經(jīng)驗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好像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來,下一次講,我們下課前設疑,于平淡處起波瀾,有利于學生保持探索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思維活動因受到新的刺激而處于主動的探索狀態(tài)之中,為接納新知識打下基礎,讓他們下課后繼續(xù)主動去問問題,去查資料,去回味,去思考。
總之,恰當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我們結合數(shù)學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認識規(guī)律,精心設計一糸列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就會生動有趣,學生就就會愛數(shù)學、學數(shù)學。
讓數(shù)學課堂成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吧。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課程標準》
[2]《小學數(shù)學教師》
[3]黃愛華《課堂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