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自己在現(xiàn)實的操作中非常注意細節(jié),比如她從來沒有穿過一身黑,因為如果是抑郁癥來訪者,就會因此而更壓抑;她的心理診所也從來不放艷俗的假花,“如果我放花,一定放生機勃勃的綠色植物?;ú荒軌蚩偙3质㈤_的狀態(tài),有頹敗之感的時候,我會馬上換掉,因為那對來訪者來說可能傳達的就是枯萎的信息,要知道,人常常是很敏感的?!敝灰簧婕暗皆\療,畢淑敏話里話外都流露著關切之心。
“人的一切弱點,心理師都具有”。畢淑敏以作家的悲憫,曾經(jīng)心理師的體驗,追索著當代中國人的心理。
現(xiàn)實生活中,曾經(jīng)的女心理師畢淑敏身穿明亮的藍色,家中擺了一圈紅沙發(fā),陳設極簡。房間有些冷,畢淑敏遞上披肩,又端來了一杯水,解釋說,“我給你倒的是溫水,我怕熱的太熱,涼的又太涼。”周到與體貼旋即粉碎了陌生防備。
今年小說《女心理師》正式出版,在畢淑敏的建議下,北京和上海的圖書首發(fā)式選擇在監(jiān)獄和公墓舉行,面對的分別是刑期15年以上的犯人和殯葬人員,目的就是要促進人們對心靈健康的關注。
正如畢淑敏所言,“生命和死亡,是我們?nèi)松膬蓚€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飛翔?!倍@類心理奇招在畢淑敏的小說中運用嫻熟,結局永遠出人意料,過程智慧又詭異。畢淑敏本人則在文字中冷眼旁觀,她用朗讀般的節(jié)奏宣布心理游戲開始,“也許你會哭,我不敢保證。但你一定會笑上幾次。微笑,哪怕在地獄里,也是盛開的蓮花?!?/p>
跋涉到金字塔尖
20多年后,已經(jīng)轉業(yè)成為北京銅廠衛(wèi)生所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的畢淑敏寫下了處女作《昆侖殤》:司令員“一號”為了自私的榮譽感,按照副統(tǒng)帥的最高指示,執(zhí)意將部隊帶入高度缺氧的無人區(qū)拉練,無謂的死亡如草芥。畢淑敏人到中年的時候成名,《昆侖殤》的肝膽、鋒芒與眼界至今仍然是一個文壇異數(shù),而她卻為自己除文字天分外的缺憾沮喪:“那場可怕的‘革命’,中斷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學業(yè)。對于數(shù)理化,對于文史哲,我似乎總停留在一個初中生的水平。無論怎樣自學,無論怎樣讀書,就像一株誤了生長期的植物,再也抽不出綠色的枝條?!?/p>
1983年,北京出現(xiàn)了第一批“倒爺”,更多的人還是盡可能地留在穩(wěn)當?shù)捏w制內(nèi)隨波逐流,尚有著工廠醫(yī)生鐵飯碗的畢淑敏卻為自己的寫作夢踏上了艱難的求學路。電大中文專業(yè)招生,畢淑敏報了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學完了半脫產(chǎn)學員三年制的課程,并且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后來,北京師范大學和魯迅文學院合辦的研究生班錄取了她,她又因此而成為了文學碩士。而此時的畢淑敏不過是兼職作家,上完課后還要趕回衛(wèi)生所務自己的正業(yè)。
1998年,畢淑敏報名參加了北京師范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孟平合辦的心理輔導碩士班,后來又續(xù)上博士方向研修班。這一年,她已經(jīng)46歲了。畢淑敏認認真真地付出了四年光陰,一次也沒有遲到過。她一度覺得自己很弱智,有太多的功課要補。同學大都是專修心理學出身,各種心理學術語對他們輕車熟路,對畢淑敏則很陌生,不得不一再請教,而每問一次就暴露自己的無知。她認真寫作的論文也因為像散文被質疑批評,被認作是學術上的不成熟。而當畢淑敏終于可以寫出漂亮的論文時,她認為自己寫小說的能力下降了。畢淑敏因此而放棄了對博士學位的角逐,“我寫作的風格已經(jīng)是中規(guī)中矩了,再去寫一個認認真真的20萬字的理學論文,你可以想象會怎樣?”畢淑敏最終于心理學博士方向研修班結業(yè),并且在2002年8月,與同道一起開設了一個心理診所,名為“畢淑敏心理咨詢中心”。在咨詢業(yè)協(xié)會注冊后,畢淑敏正式成為了一個女心理師。曾經(jīng)的高原女兵在做醫(yī)生、作家之后,又面臨著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
畢淑敏后來在文章《你在金字塔的第幾層》中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名言解釋了堅持的意義: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輕,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將是很不幸的,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聯(lián)系的各種機會和可能性。畢淑敏說,每逢讀到這段話,她總是心懷顫栗的感動。
你究竟要什么
“我挺佩服來訪者的,他們其實對自己的問題已經(jīng)有覺察,來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并決定有所改變?!碑吺缑艚榻B,正如同當年率先看西醫(yī)的中國人,看心理醫(yī)生的人大都是比較有知識的階層,畢淑敏認為這部分人是社會中具有更多前衛(wèi)意識的人。不過,畢淑敏自己的觀察是,這種前衛(wèi)的生活方式以很快的速度向下普及了,她接待的來訪者中也包括了下崗工人。“中國在從溫飽到小康轉化的過程當中,人們迅速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變化太快的時候精神是會感冒的?!?/p>
“所有的人都焦躁,都煩悶,都忿忿然,都覺得也不知道誰虧待了自己。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什么,所以你得到什么你都不滿足。”畢淑敏認為這是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源。她幾乎跟所有的來訪者談論,你究竟要什么?而每次問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愣住了。畢淑敏冷靜地剖析根源,對于年長者,“當年沒有改革開放,你的人生目標都是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就沒有人去考慮過自己要怎么活著?沒有個人的目標?!倍鴮τ谀贻p人,雖然物質的目標明確,但身處多元價值觀的時代,劇烈的社會反差更容易產(chǎn)生心理創(chuàng)傷。畢淑敏的解決之道就是提示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們抬頭眺望遠方最終的目標?!拔液退麄冇懻撊松 ⒄軐W啊這些和具體問題有些距離的問題,因為我覺得搞不清具體問題怎么做的人幾乎沒有,他只是被各種各樣的觀念絆住了?!?/p>
也不乏極端的案例。畢淑敏后來就自己的一些復雜的來訪者案例向導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孟平請教。導師都出乎意料,她認為大陸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的復雜深度,比起香港和美國都不遜色,甚至更為嚴重。雖然這其中不乏中國內(nèi)地人內(nèi)向的因素,不到積重難返的時候不會去看心理醫(yī)生。畢淑敏的幸運在于,與其他的心理咨詢師相比,來訪者有足夠的公開信息對她進行研究,一開始就能夠進入彼此信任的階段,而畢淑敏的壓力也恰恰源于來訪者的偶像情結。畢淑敏表示,作為心理師是非常容易被人崇拜的,而她的來訪者往往還加上了對文學的崇拜,對作家的崇拜。也許有的心理師可能會很享受這個過程,但畢淑敏知道按照嚴格的專業(yè)要求,要對此很警惕。來訪者也許會說——我真的是特別特別喜歡你。我可以不可以以后還給你打電話?畢淑敏認為心理醫(yī)生要恪守原則,作為咨詢師是不能夠和來訪者在私下里有交流的,除非是來訪者遭遇到特別大的危險,緊急呼救。有的來訪者希望可以給畢淑敏照一張像,困惑的時候可以看看。畢淑敏耐心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看到一個人的照片就有力量。她巧妙地將來訪者的崇拜化為了藥引,“你為什么這么容易崇拜一個人,無條件景仰,喪失自我?這也很容易探討到他成長的經(jīng)歷里去?!碑吺缑粽f,考慮到為來訪者節(jié)約費用,自己常常是力求較快地推進療程,療效相對也較快。不過她也有一點點內(nèi)疚,因為進度快了強度會比較大,挑戰(zhàn)會比較大,來訪者有時會有比較劇烈的情緒反應。
畢淑敏心理咨詢中心的業(yè)務迅速擴展。她在心理診所開業(yè)伊始就與合作的伙伴們約定,每周抽出兩個半天擔任咨詢工作。結果不久,就不得不每周七個整天都去做咨詢。有人坐飛機從東北、廣州趕過來,一周一次。畢淑敏一天往往要應對7個來訪者,不得不連喝七八杯咖啡維持精神。她后來表示:“現(xiàn)在我連一口咖啡都不喝了。只要一看見咖啡,就想起那個時候高速運轉的狀況,簡直都成了條件反射。”
2004年底,畢淑敏選擇了退出。她依然有意外收獲,在心理探討的氛圍中,在超級忙碌的心理師工作之余,畢淑敏寫出了大量的心理散文;2003年出版的小說《拯救乳房》,講述一個心理學博士組織乳腺癌患者成立癌癥小組,在互助與啟發(fā)中解開心結的故事,號稱是中國第一部心理診療小說,這些心理文字被大學教授當作必讀書推薦給學生。畢淑敏開始饒有興味地享受著這三重身份的組合:“我想我其實是一個對人有興趣的人。做醫(yī)生是從正面看,做作家是從側面看,再翻到后面看,原來還有一個心理學。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從生理、心理上把人整個地解剖了一遍,不但是外部而且內(nèi)在的結構都了然于胸了。”
目前不可能做得更好了
針對小說《女心理師》中的主人公從養(yǎng)老院護工到心理師的戲劇性轉變,畢淑敏表示,小說是虛構的,但還是基本上描述了心理咨詢業(yè)發(fā)展最早期的狀況。畢淑敏介紹,在美國,必須是心理學專業(yè)的博士才可以做心理醫(yī)生。但是具體到中國的情況就不能完全照搬。她認為這更多是一個配套的問題,假如一個博士畢業(yè),然后做臨床心理,這將是一個漫長的培養(yǎng)過程。而心理咨詢費用根本沒有納入到中國的醫(yī)療保障體系,也就導致了這些受過正規(guī)訓練的人可能不能夠進入醫(yī)院,甚至不能夠進入社區(qū)。但心理咨詢的需求現(xiàn)實存在,而且越來越旺。
畢淑敏自己在現(xiàn)實的操作中非常注意細節(jié),比如她從來沒有穿過一身黑,因為如果是抑郁癥來訪者,就會因此而更壓抑;她的心理診所也從來不放艷俗的假花,“如果我放花,一定放生機勃勃的綠色植物。花不能夠總保持盛開的狀態(tài),有頹敗之感的時候,我會馬上換掉,因為那對來訪者來說可能傳達的就是枯萎的信息,要知道,人常常是很敏感的?!敝灰簧婕暗皆\療,畢淑敏話里話外都流露著關切之心,無法準確地定義她的身份。一如作家王蒙的評價:“她有一種把對人的關懷、熱情和悲憫化為冷靜處方的集道德、文學、科學于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畢淑敏的傳奇在《女心理師》中告一段落,她用自序的最后一句話表達:“我不知道它好不好,只知道我目前不可能做得更好了。因為,我已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