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獻中 楊繼剛
白居易《琵琶行》中對琵琶女彈奏技藝的描寫精彩傳神,可是“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灘)”兩句的最后一字,究竟應該用“難”還是用“灘”,由于古代版本出現(xiàn)差異,選字不同,令人無所適從。例如,南宋紹興本(即后世所稱的“宋本”)作“難”,而北宋《文苑英華》本以及此后的明代馬元調(diào)魚樂軒刻本、清代《全唐詩》本、清代汪立名一隅草堂刻本、近代《四部備要》排印本,還有日本17世紀初那波道圓活字本等皆作“灘”。那么,在版本有別、無法從版本角度判定用字優(yōu)劣的情況下,究竟是選“難”好,還是選“灘”好呢?
現(xiàn)今很多古文選本,包括大學、中學語文教材在內(nèi),一般都選擇“難”字,而不選“灘”字。例如中華書局的《白居易集》(顧學頡校點,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白居易選集》(王汝弼選注,1980)和《白居易集箋?!罚ㄖ旖鸪枪{校),文學古籍刊行社的影宋本《白氏長慶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簡編》(袁世碩主編,2004)等皆如此。這些選本為何都選“難”字呢?大概是從詩句表面上看,用“難”字似乎更能說通,更易理解;而若用“灘”字則相反。況且,選用“難”字,還有一些著名學者的“解說”作為依據(jù)。例如,清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即持“難”說,并作了“論證”。他在《與阮蕓臺書》(收入《經(jīng)韻樓集》卷八)中云:“難與滑對。難者,滑之反也。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澀滑二境,可謂工絕。”現(xiàn)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對此予以贊同。段玉裁的觀點在學術界影響甚大,很多選本在為所選的“難”字作說明時都引用了段氏的說法。但智者千慮,亦有一失,段氏之說也有經(jīng)不起推敲之處:其一,上句的“滑”字屬于描摹詞,并且描摹得十分生動形象,而“難”字則不屬于描摹之詞,抽象空洞,若用在下句根本就不能與上句的“滑”字形成相應的對仗;其二,段氏既然道出“澀滑二境”,即表明他本來認為“澀”與“滑”是相對的,但他又說“難與滑對”,而且“可謂工絕”,前后顯然自相矛盾,難以成立。由此可見,段氏等人的觀點并不能自圓其說;“難”字用在該句中也并不妥帖和恰當。
其實,該句用“灘”字更好。人們通常之所以舍棄“灘”字,是因為忽視了它的一個特殊古義,“灘”字在中古時期除了“水灘”“灘涂”“灘岸”等常見義項外,還指水的奔流。我們可以從宋人編撰的兩部韻書中找到佐證。北宋時期陳彭年等人在《廣韻·翰韻》中曰:“灘,水奔?!鄙酝?,北宋丁度等人在《集韻·換韻》中曰:“灘,水奔流貌?!绷硗猓€可以從唐詩中找到使用“灘”字此義項的大量其他例句,如岑參《初至犍為作》詩云:“山色軒檻內(nèi),灘聲枕席間。”杜牧《龍丘途中二首》詩云:“水色繞湘浦,灘聲怯建溪?!痹 肚残惺住吩娫疲骸暗净ㄇ镉隁?,江石夜灘聲?!倍鸥Α端晚n十四江東覲省》詩云:“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辟Z島《題童真上人》詩云:“江上修持積歲年,灘聲未擬住潺湲?!比绱说鹊龋粍倜杜e。詩中“灘聲”“灘響”等詞的意思就是指水流淌的聲音。了解了“灘”字的這個含義,就為我們理解《琵琶行》該詩句中為什么應該用“灘”字提供了一把鑰匙?;谏鲜?,可以很容易地詮釋由“灘”字收尾的這句詩。所謂“幽咽泉流冰下灘”,就是說嗚咽著的泉水在冰下奔流,水聲為冰層所隔,所以聽起來是“幽咽”的。此外,若從修辭的角度看,“灘”和“滑”皆為描摹之詞,生動形象,正可以形成對仗。而如果用“難”字,則不倫不類,無法與上句中生動形象的“滑”字形成對應。
鑒于上述,我們可以推定,白詩此句末尾所用之字應該是“灘”而不是“難”。
(湖北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專業(yè) 430062)